回到塔圖因:大稻埕與民藝學

Tatooine,原力故事的開始,每次回到大稻埕談柳宗悅與民藝,對我就像回到塔圖因,一個Foucault所謂「異托邦」的神秘星球,我在那裡跟奕成在那「改變我人生歷史」的下午,好奇問起為何要開「民藝埕」,接著換他問我對民藝的了解,之後他在三樓給我一個「民藝研」的空間,他要我自由使用那個房間,「把你想的民藝寫下來」,那是我意外地開始認真研究起民藝的開始!

塔圖因:昨日的世界,明日的我們

然後我在大稻埕感懷百年前的文化運動,親近了柳宗悅,很認真地站在他那個年代的位置移情想像他的發聲與腳步,漸漸竟然對大稻埕起了超過祖孫三代接續創業之外更大的認同,在民藝研裡透過民藝、親炙柳宗悅、夢回大稻埕,還跟世代的夥伴們一起開始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生猛草莽的第一年。

受到文化風土感染的我,跟著下了決定,想把柳宗悅當年「民」與「藝」的運動結合,在我的時代用「社會(學)」與「設計」的結合重新實作詮釋!應該是原力給我的力量吧,一旦想清楚後沒有一絲恐懼、不知哪來的平靜勇氣,跟中研院提了辭呈幾乎像被緊急「點召」般熱切離開,開了書店確定存活,跟著便加入實踐設計的教學團隊。

那一年,「民藝研」關閉,我離開前答應/承諾奕成,幾年後等準備好一定會帶一群年輕人回來。

接著開始我在實踐SCID不捨晝夜的跨界新知識育成,一個人勞心勞力的苦鬥,經歷眼睛開刀、頸椎開刀,所幸幾個月前從廢物狀態再起。老天不負苦心人,離開3年後,我回到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做了第一次新版本的民藝講,那次Janet在場聽到了演講話語中藏著原力覺醒的民藝新聲,在她的邀約下,於是我開始了《La Vie》的民藝書寫。

再過一年,4年後,好似真的force with us,消失的「民藝研」在SCID裡化身變形為「DxS Lab」重新復活,雜誌、課程、出版慢慢展開,6門課整合而成的體系開始成形。開幕之後,幫我最初set up研究室如戰友的同一群年輕設計師邀我回到大稻埕。原來我離開時預言/答應幾年後會跟我回來的年輕「民藝作家」是長這樣的面貌啊!No body planed it. 我只能說:God bless!

年輕人與我一起跨越世代與領域(D cross S)策了一次處處藏著民藝用心的《稻地設計展:看見日常物件的一種可能》,深澤直人在他自己策畫在東京21_21的《民藝:Another kind of Art》開展前來到大稻埕看展,我稱呼他為「敬重的現任民藝館館長」給他仔細導覽,最後我們兩在柳宗悅的文字牆底下深談民藝與設計的當代共鳴。

今年,第5年,就在明天,我要再次回去大稻埕「述職」,感謝鐵志的策劃,「昨日的世界,明日的我們」,這不就是我這五年與民藝原力同在的故事主題嗎?我會跟我心中永遠不死的精神導師柳宗悅報告成長的進度,如果你在現場,我希望可以傳遞一些「原力」這些magic years以來給我的訊息與力量。

我因為前幾天的操勞,今天像全身洩了氣沒有什麼進度,明天講得好壞不知道,但我會用「心」分享,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雜談「文化經濟」(座談紀錄)

今年稍早412日,我曾經應邀到東吳大學參加一場「文化經濟」的座談會

我真的沒有參加座談會的經驗,當初還好好請教了一下F的經驗,根據她的提示,座談會應該是比較informal的,所以我當天講得非常輕鬆。不過,當場才知道原來這座談會的談話內容將會出版,而且主辦單位還是以蠻學術性的要求來期待這場座談,我只好堅持排在其他兩位主講人之後,然後強調自己是來插花的,因為我確實沒有太多對文獻的理解,經濟學的範圍內比不上劉瑞華老師、文化研究的範圍比不上劉維公老師。

比較慘的是,幾個月過後拿到演講謄稿,我的部份最為糟糕,簡直支離破碎到無法閱讀,我想講話與寫作之間我的間隙很大,無法聽完、記下、直接採用。最近修這演講稿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尤其是我的出版工作箭在弦上每一刻都要把握,更是有被絆住腳的感覺。

繼續閱讀  雜談「文化經濟」(座談紀錄)

Blog the Future (網路學堂的第一步)

這是2005年7月5日Jerry在《數位時代》創意講堂的演講power point。因為有不少人在索取,我決定把它放到View Points來,讓更多朋友可以一起來思考想像一些可能性。

我試過一些軟體後最後還是選擇了用ViewLetCam,將power point檔轉為flash檔。螢幕左上方會有一個廣告的banner,真的非常對不起,只好先這樣,因為我還在試用。

配合flash的好處,我加上了一些口白說明,因為沒有經驗,錄的時候非常不自在,因為我的國語發音也不是挺準確,而且也不習慣聽到自己的聲音(而且只有自己的聲音)。不過,最後我還是克服心理障礙。重要的是,要勇於去嘗試一些新的
作法。不是嗎?

我沒有講得很多,也不能夠像在演講時抑揚頓挫、比手劃腳,很有互動的活力。不過,希望簡短的說明可以幫助朋友多一點理解。這裡面有很多不成熟的、旨在讓大家可以一起來動動腦想想看的思考磚塊。「玉」還是存在每一個帶著不同經歷、不同細膩感觸與思維特色的小i身上。

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對於blog的思考有了新的方向,讓公共領域中的集體智慧開始發酵。

繼續閱讀 Blog the Future (網路學堂的第一步)

區域研究作為第二專長(warning:很長)

一、契子

社會所十年回顧籌備將每個同仁分類到不同的組別,希望在反省學術歷程時還能有一些互動對話。我本來一直沒有適合的組群,有點落單的感覺。最後一刻被蕭新煌老師主持的「區域研究」這一組收留。一開始對這樣的安排有點錯愕,因為一直不覺得自己從事過區域研究。蕭老師後來的說法說服了我,他說既然我打算向亞太研究中心申請研究計畫研究日本,那必然對區域研究有些想法與認同。所以,我想就來談談個人對區域研究的一些想法以及自我定位。

繼續閱讀 區域研究作為第二專長(warning:很長)

一百萬個自由的i vs. 一個專制的WE!

二千年以前,最自豪的誇耀是“Civitas Romanus sum.” 今天,自由世界最自豪的誇耀是“Ich bin ein Berlner,”

世界上有許多人確實不懂,或者說他們不明白什麽是自由世界和共産主義世界的根本分歧。讓他們來柏林吧。有些人說,共産主義是未來的潮流。讓他們來柏林吧。有些人說,我們能在歐洲或其他地方與共產黨人合作。讓他們來柏林吧。甚至有那麽幾個人說,共産主義確是一種邪惡的制度,但它可以使我們取得經濟發展。“Lasst sie nach Ben kom-men.”‧‧‧‧

你們住在受到保護的一座自由之島上,但你們的生活是大海的一部分。因此讓我在結束講話時請求你們擡起目光,超越今日的危險看到明天的希望;超越柏林市或你們的祖國德國 的自由看到世界各地的進展;超越這道牆看到正義的和平來臨的一天;超越你們自己和我們自己看到全人類。

繼續閱讀 一百萬個自由的i vs. 一個專制的WE!

聽吳叡人演講後雜想

今天週五演講主講者是台史所的吳叡人教授,演講主題是「雙重邊陲性之中孕生的抵抗: 日本東方式殖民主義支配下的民族主義」。事先就收到日本好友Sato給我的email,請我聽完後給點感想。我就從完全外行的背景,寫點零星的感想。

演講開始吳叡人講了一段在我看起來有點冗長的開場,不過濃濃的個人反思色彩蠻符合吳式風格的(不好意思,開點玩笑)。然後進入主題,就是提出一個相對於Catterjee Thesis的Wu Theis。這個Wu Thesis的內容大抵上已經含括在演講的標題上。然後,他從日本東方式殖民主義的特性這個問題開始切入,這個日本特色包括空間接近、同文同種、還有就是標題所說的雙重性。

繼續閱讀 聽吳叡人演講後雜想

共鳴

上週六凌晨一點多起床,想說寫一點東西再繼續睡,結果一寫便到清晨5:00才結束的那篇blog(「殷海光先生的告白」),想不到竟然會被引到《新新聞》一篇報導殷海光紀念研討會的文章。

這種經驗有點新鮮,從網路上的blog,到網路下紙本的出版品,對我還是第一次。

謝金蓉的說法提醒了我當天的情形,確實年輕人甚少到場。如果我們到大學門口做個調查,不知道有幾個年輕人聽過「殷海光」的名字?恐怕十個不到一個吧?以前,我都會用「聽過美麗島事件吧?」來測試年輕人與我成長經歷交集的範圍,以後我可以再加上這一題。反過來想,當代年輕人思想啟蒙的觸媒與心儀的典範會是誰?她們會考我什麼問題來把我推到LKK的範疇?

這篇文章由謝金蓉主筆,將刊在916期的《新新聞》,換我引回來到網路上。

繼續閱讀 共鳴

CC:數位時代的創意棲息地

Creative Commons(創意共享,底下簡稱CC)的授權條款於2002年發佈,台灣隨即加入iCommons國際合作,今年9月4日中研院資訊所在台北舉辦正式發表會。在全球CC創意文化運動中台灣的步伐算是相當活潑而積極,完全不輸給其他二十多個初期發起國家。當天CC創辦人Lawrence Lessig教授親自來台發表「自由文化」的演說,音樂人朱約信、翻譯名家朱學恆、以及創作CD-PRO II的劉裕銘先生都以自身經驗現身說法,場面熱絡而感人。

繼續閱讀 CC:數位時代的創意棲息地

擁抱後工業的實踐想像(下)

挖掘經濟生活的質性體驗

在後續的章節中,Block 在更為具體的層次上巧妙地編織一系列「趨勢─作為」的平行概念,來喚醒我們被經濟學霸權論述的量化視野所長期壓抑、然一直深孕在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的質性體驗。在此,後工業的機會與挑戰具體展示在如下的趨勢:「非線性生涯」意味著終身學習已成為一種生活風格;「資本節約」烘托出「組織性會計」與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GNP 的測度問題暗示了「競逐地位財」對生活品質提升的弔詭與「優質公共財」之緊迫;「非薪資報償」與「優質照護」的人性需求提醒我們正視「志工」在維護社會公義與團結上的積極意義;「生產性休閒」與「休閒性工作」挑戰長期撕裂我們個人與家庭生活的思考陷阱,鼓勵我們深切反思生活的重心與意義何在,以及如何在後工業洪流下創造更為完整「因此」「並且」更為富於生產力的人生(此處對於內容的簡述自然不易理解,請就把閱讀這段文字的困惑,當成是進入此書正文的邀約吧!)

「社會鑲嵌」因此有了在方法層次上與經濟學論述相分庭抗禮之外的第二層意義: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意義豐滿的母體,來檢視我們的經濟行為,才能更為均衡與完整地關照我們作為「社會人」的自我面貌,長期以來不論在思想或實踐上俱被自律市場的競爭視野所綑綁的「經濟人」也才能夠找到揮灑創意與實現價值的自由空間。

繼續閱讀 擁抱後工業的實踐想像(下)

產後憂鬱症

每次公開論文發表後,都有點像得了「產後憂鬱症」。今天的週五演講輪到我發表,題目是「Hidden Transactions: Toward an Integrated Sociological Theory of Consumer Protests」,演講完畢,照例全身虛脫的感覺。這次尤其嚴重。

1998年底的台北市收視戶集體抗爭事件是研究的對象,這是我的國科會計畫的一部份,研究助理鄭禮忠配合工作之便,把由他負責蒐集的這部分資料,並且隨後寫成了碩士論文。這份碩士論文後來得到台灣社會學會的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獎,身為指導教授我也覺得很光榮。

繼續閱讀 產後憂鬱症

民主鞏固與人性黑暗

今天有週五演講,演講人是所裡的訪問學者,日本東京上智大學國際關係系的岸川毅教授。下一週岸川就要結束在台灣八個月的駐地研究,回到東京。今天的演講可以說是他跟所裡同仁最後的離別聚會,既然是學術人,以演講交流為旅程收尾,至為恰當。

可惜明日就是投票日了,今天是選舉活動最後一天,岸川以政治學者的身份,臨別之前把握時間觀察台灣總統選舉恐怕更為緊迫,我們一堆同事也都想要到造勢場所看看,今天的演講恐怕時機並不太好。我們討論的結果,決定縮短討論的時間,提前半小時結束。

繼續閱讀 民主鞏固與人性黑暗

高雄:歷史連續與斷裂中的命運與挑戰

一早被morning call急促的鈴聲叫醒,趕著又要上戰場了。會是怎樣的一個會場?會碰到怎樣的人?會場氣氛會如何?心裡有點忐忑不安,不過,這幾年來已經練就了厚臉皮,很快就被好奇的心情所取代。

會議進行中討論的課題都環繞著高雄的發展,人們用詞以及語調都帶有一種自己人談自己事的氛圍,我反而有種混進部落的人類學者的異樣感覺。

今天的會議開場請來一位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客座的教授Chester來演講,他談的主題是:一個外國古蹟保存學者對旗山與美濃的觀察。他用自己拍下的幻燈片介紹,娓娓道來,覺得深受啟發,甚至數度感動得幾乎要落淚。他提醒我們不要以為台灣很小很年輕,其實台灣有很多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在,可以引以為傲。重點是:文化保育的對象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生活中自有其活潑創新、彈性與適應力。

他表示,最害怕人們把文化保育當成是蓋博物館的工作,因為一旦人們把生活當成博物館看待,那些存在博物館中的東西反而就開始隔離於生活,甚至在生活中漸漸死去。觀看取代了感受,距離取代了被文化包裹的感動。所以,他一到,美濃看到一個博物館成立,反而會開始擔憂。他建議美濃人,在博物館四周蓋一個停車場,把那些bus tourists帶到這裡,讓他們買紀念品、拍照,滿足他們的觀光慾望,也增加美濃的收入。但是,不要把他們引到美濃鎮裡,保存裡面的生活不被干擾,開放給那些願意親自走進去美濃,尊重美濃的serious visitors。

繼續閱讀 高雄:歷史連續與斷裂中的命運與挑戰

高雄:歷史連續與斷裂中的命運與挑戰

一早被morning call急促的鈴聲叫醒,趕著又要上戰場了。會是怎樣的一個會場?會碰到怎樣的人?會場氣氛會如何?心裡有點忐忑不安,不過,這幾年來已經練就了厚臉皮,很快就被好奇的心情所取代。

會議進行中討論的課題都環繞著高雄的發展,人們用詞以及語調都帶有一種自己人談自己事的氛圍,我反而有種混進部落的人類學者的異樣感覺。

今天的會議開場請來一位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客座的教授Chester來演講,他談的主題是:一個外國古蹟保存學者對旗山與美濃的觀察。他用自己拍下的幻燈片介紹,娓娓道來,覺得深受啟發,甚至數度感動得幾乎要落淚。他提醒我們不要以為台灣很小很年輕,其實台灣有很多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在,可以引以為傲。重點是:文化保育的對象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生活中自有其活潑創新、彈性與適應力。

繼續閱讀 高雄:歷史連續與斷裂中的命運與挑戰

「我的夢」與「自己的房間」

週二晚間在辦公室,不經意看到民權運動領袖金恩牧師的著名演講稿。「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這話聽過很多次,自己偶而也會像那樣說了起來。但是,從來沒有真的讀過原文。於是拿起來,趁四下無人,一句句地大聲朗讀,自己好像也跟著回到激情革命的六0年代,回到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特區的林肯紀念堂前,加入那20萬創造歷史的群眾行列。

逐字逐句地將那演講從自己的聲肺裡唸出,才真正體會到金恩牧師堅持「非暴力主義」的精神感召,堅持在超越族群、性別等人群分隔之上的更大「社會團結」推動反抗運動,堅持不能用降低理想來阻止現實的墮落;反而要用更高的理想來淨化那受創者的心靈,讓弱勢者在遠比體制的敵人更為超越包容的位置上,尋得勇氣、自尊與奮鬥的方向。

繼續閱讀 「我的夢」與「自己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