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給設計的機會

(正書寫的「學術」論文第二節前半,前後文字都刪除了,閱讀困難就不用勉強,未定稿勿引用)

「社會設計」一詞近年來成為熱門話題,雖然台北市「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的活動加速攪動,但它絕不僅只是台灣在地的一時熱潮,而是一個全球層次的趨勢或運動應毋庸置疑,從WDO開始有許多相關的設計獎項被一一設置、源源不斷關於社會設計的座談與工作坊,以社會設計為名的雜誌專題與書籍的出版,甚至城市再生創新有計畫的治理導入。但究竟什麼是「社會設計」?什麼是這許多設計圈之內之外如雨後春筍繁生的「社會設計」背後的「共同企圖」(如果存在的話)?

關於「社會設計」,最常見的說法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的設計,它對內呼應了「設計在解決問題」這種設計圈內的主流看法,對外也反映了社會轉向設計尋求公共問題解決的需求,無怪乎頗為風行。但所謂「社會問題」其實並未如字面般那麼單純易解,有趣的是正因為設計在社會問題的解決上晚到(late-comer),它在順著自己的設計感性直覺提出「解決提案」時,經常帶著一種要社會「重新界定問題的」煽動者(agitator)角色而不自知(別誤會我,我非常歡迎設計成為「問題製造者」)。我指的還不是那種帶著學院吊袋味的「批判設計」,而是簡單如「變電箱美化」這種溫和的設計提案。images

另外一個「社會設計」的表達強調「貢獻於社會目的的設計」(design for social purpose)不止於解決負面社會問題,而是單純將設計應用到商業領域之外。但「社會目的」的內涵至為模糊,商學院知識範圍內反思滋長出來的「社會企業」以商業模式達到公益目的,因此也常被稱為「社會設計」,畢竟「設計」是個含混的日常用語,而「社會目的」沒規定一定要用哪一種手法。

繼續閱讀 「社會設計」給設計的機會

「黃金魚」與社會設計的感性

社會設計,就像其他類型的設計,適合於某些人,也跟另一些人無緣。

懂得在快樂的party中享受,但同時感受那被排除的、未被邀請的存在,因此憂心落寞,像這樣在憤怒的人眼中做作,在快樂的人眼中掃興的感性,埋著「社會設計」的種子。

比起在已經夠快樂的地方增加更多幸福的設計師們,適性於「社會設計」的設計師,更關心如何用減少一點痛苦追求多一點的圓滿。

在實踐外的某個角落,聽到一位設計師將「設計美感」連結到對遊民與移工的厭惡與排除,我強忍著低頭不語,想起松隆子朗誦「黃金魚」後輕而堅定地收起眼淚的表情,慢慢溶解我當下心中的憤怒。

感性是一種更深層的理解世界的能力,藏著,照映出每一個人的個性。對一群人而言極美的品味,可以是另一群人醜陋無比的無品。

聽松隆子朗讀而不動容,別再掛念「社會設計」,

去別個地方放煙火吧,美麗而快樂的人們!!
松隆子朗讀「黃金魚」

==========

〈黃金魚〉─谷川俊太郎

松隆子朗誦

大魚張開大嘴

吃掉了沒那麼大的魚

沒那麼大的魚

吃掉了小魚

小魚 吃掉了更小的魚

生命犧牲了另一個生命

因而閃閃發亮

幸福以不幸為養分   因而燦爛盛開

無論是多麼喜悅的海洋

不可能沒有 一滴小小的淚水

溶化其中

意外的「實踐週」、「設計週」

此刻非常疲累,恐怖週後的次一週,一樣沒有一刻得閒,每天都在睡眠不足下繼續戰鬥,幾乎隨時都想關起來睡個飽,但我明天還要去新竹主持社會學年會的一個場次,對照今天下午的經歷一定會有很深的對比感觸,We’ll see。

今天下午去實踐工設參加Nick Rhodes(CSM, UK) 主持international workshop的學生發表會,看了同學環繞主題Luxury Brand的六組成果發表,當然也跟著湊嘴發言玩了一下,熱絡開放直言但歡笑不止的氣氛很合我的胃口。Nick的Workshop跟我在清大課程的主題有 些接近,因此可以很清楚對照設計領域的教學/實作方式,這是我實在擋不住誘惑跑去泡一下午的原因。

每一組報告前,系主任就遞給我學生的背景清單,大約有八位是來自英美德的外籍學生,本地研究生的背景都挺不錯的,短短5天的workshop後拿出來的成 績頗為驚人,年輕人熬夜爆肝弄出的創作令人印象深刻,各組高低互見但最低的也不差,最高的觀念與結構都挺飽和的,team work與英語發表應該在此都習以為常,這是可以帶出國比賽不怕頂不住的台灣年輕人,雖然零星有些timid的(大概是大學部學生)但總體印象就是非常生 猛。今天來過現場看了學生的樣子,也給我下學期開Social Design的課吃了顆定心丸,應該可以出現有趣的畫面,期待。

繼續閱讀 意外的「實踐週」、「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