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Kindle讀了一本新書:Self-Tracking

2018-02-13 00.25.04Gina Neff是華盛頓大學的社會學家與資深資料科學家,Dawn Nafus是劍橋大學畢業的人類學博士,在Intel Lab擔任研究員,兩位資深的研究員聯手在MIT的核心知識系列中擔綱書寫了Self-Tracking這本書

這是一本輕鬆好讀可以很快建立基本知識、思考架構與問題意識的入門書,兩位都是在科技產業現場實作多年的資深研究員,在Self-tracking的社會實作圈也按照學科慣性做了許多田野參與觀察,對這樣一個DxS的前緣領域提供了非常適切而及時的研究/實務現狀耙梳。

他們對於心理學與行為主義的分析架構保持了警戒的距離,也直接間接地與這些後設架構主導下的self-tracking研發實作做了溫和卻也不含糊的批評,並且提供了社會學/人類學的替代觀點與論辯。閱讀這本書,對我這個在設計學院教書又對self-tracking(不只是透過wearable device做紀錄還包括其他)情有獨鍾的社會學家而言,有許多遇著知音的驚喜、也有很多質疑對話的衝動,總之是個很好的思考起點。如果有空再來寫寫書評分享。

MIT在Self-Tracking這樣一個當紅的課題上讓社會學者與人類學家一起負責書寫定義新領域的入門專書,再配合兩個人遊走於產業與研究間的經歷背景,很容易就可以嗅出我們跟國外的距離:

台灣的社會學圈什麼時候才會有這類型學者的出現?不容易,因為我們沒有那種學術生態的土壤,弔詭地可能還是因為我們太想要擺「學術先進」姿態了。台灣的設計圈也還未能比較平衡地吸收知識養分,坦白說,我們還在想方設法「用美學想像脫代工」的掙扎中,對研究的排斥強、胃口也低。兩面合起來,D與S之間繼續目前這樣沒社會學家能夠供給、沒設計師願意吸收的負面循環局面恐怕還要很久。這個問題看起來小事一樁,但其實是台灣產業、教育、學術也是文化體質一時之間難以克服的深刻問題。

「一起/獨處」:雪莉透克(和我們)未竟的數位時代驚異之旅

「數位時代」的「Internet 20 網際網路、青春爆炸」特別號出版了!

八年沒寫專欄文章,當年「數位時代」一個月4000字,初期簡直如牙牙學語,一篇篇主題遞換,斷裂跳躍的文字開始成章,前後寫了一年半,剛從陌生到熟手,就在每月定期書寫專欄已成身體隨之週期律動的習氣,卻因下了決心學日語到日本研究設計而中斷。

一個月前應詹的邀約寫篇短文,順口答應但一忙碌竟然忘了,截稿前匆忙動筆,才發覺鈍感十 足,完全無法進入狀況。最後閉關一整天才終於擠出些文字。翻閱專刊,這篇文字夾在當中,發覺當時書寫的心情,還真蠻符合這期的主題。

底下是當初送出的草稿,這本特刊很精彩,值得保存,歡迎到書店買一整本回家慢慢細讀。

Internet 20 數位時代特刊

雪莉透克(Sherry Turkle) ,在MIT以研究電腦文化與個體認同而知名的社會學者,2011年出版了新書《一起/獨處: 為何我們期待科技遠過彼此》(Alone Together),橫亙將近三十年孜孜不倦的研究積累,終於完成了被稱為「網路三部曲」的最終章。

我上網觀看她2012年在TED分享這本書內容的影像,年近70的雪莉風采依舊,睿智鋒利又不失幽默,她提及上回到TED演講是1995年,那時《虛擬化 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Life on the Screen)剛出版,我的回憶跟著她的提示倒轉,那年跨平台的網景瀏覽器「航海家」(Navigator)問世不久,聰明機智的她,早從細膩觀察「泥巴」(MUD, multi-user dungeon) 的經驗中預言「後現代模擬世界」的降臨,其後風行至今的角色扮演電玩,證明了她的洞察力。

那年她以學界搖滾新星之姿出現在《Wired》雜誌封面,在「性、謊言、虛擬分身」斗大標題的內頁,赤辣辣地宣告,網路虛擬社群的多重自我扮演將為後現代的個體(不意外地,尤其是女性)帶來解放!

三部曲的初章, 《第二個自我:電腦與人類精神》(Second Self: Computers and Human Spirit)出版於1984年。

1984!沒錯,正是那一年,賈伯斯(Steve Jobs)在超級杯足球賽推出被認為史上最偉大的廣告「1984」,史考利精心拍攝的短片將麥金塔(Macintosh)電腦塑造成獨力反叛藍色老大哥的 時代象徵,當時岌岌可危的蘋果拼了自由個體的精神槓上雄踞98%市場的IBM。同年,雪莉從觀察當時還非常簡陋的電腦遊戲使用經驗中,預言了電腦時代新人 類「物我不二」的精神狀態,電腦不是身外之物的「工具」,而是跟著我們一起思考,因而帶來界定「自我」與「世界」可能性的全新媒介!

幾乎用一輩子的學術生命書寫完三部曲,雪莉透克宛如俯瞰數位文化的教母,從現代個體自我認同的精神底層,見證了個人電腦從邊緣到主流,甚至隨移動電信氾堤 淹沒到類比「舊秩序」的過程,也代筆記錄了像我這一代人數位體驗的許多傳記回憶。刪除掉這三部曲的歷史記憶,就像現代人遺失了朝夕相處的智慧手機,將是 「自我」與「世界」俱被挖空、精神無依的失魂落魄。看著雪莉站在TED舞台上侃侃而談的身影,三段數位時代的記憶重疊,讓我油生一種久識老友才有的親切與 幸而有這些文字陪伴走過的感激。

繼續閱讀 「一起/獨處」:雪莉透克(和我們)未竟的數位時代驚異之旅

年初三拜訪中壢小弟家(兼測試Blogsy)

這篇是在測試一個iPad上寫部落格的軟體。今天年初三,我們全家族移動到結婚後在桃園中壢落地生根多年的小弟家,小弟因為離家族據點的台北大同區遠,平日難得碰面,我感覺今天像應援團兵分兩路,大弟的家庭自行開車,我們陪爸媽搭台鐵區間車到中壢。

中餐是在一家雲南餐館,非常有特色,好吃又不貴,大家都非常滿意。據說中壢的這一帶是戰後雲南籍外省兵聚集之處,難怪這麼讓人難忘,道地口味真的不一樣!

2012中壢的龍年合照

回到小弟家後稍微休息一下,我們就開始每年例行公事一拍家族合照,這次我只帶GF2以及一支20mm的定焦鏡,還好勉強派上用場。腳架上一放後,用10秒後連拍三張的設定,效果意外地好,尤其後兩拍狀況連連,反而自然生動,濃濃的搞笑味,總有人擠眉弄眼戲搶得兇。

繼續閱讀 年初三拜訪中壢小弟家(兼測試Blogsy)

Mac的聲音

我幾乎沒有在Mac上做任何娛樂活動,看電影、玩遊戲、種花草、交朋友、看電視、、、。勉強稱得上娛樂的唯一活動大概是聽音樂,而且通常是透過KKBox,基本上聽Jazz Collections,或者隨它「一點聆」聽些不干擾工作思緒的音樂。如果我工作一半想要休息,我會拿出iphone來聽聽radio或者iPad看看TED之類。Mac對我就是個工作檯,我希望自己坐到它面前想到的就是研究工作(當然,研究工作對我可能是更有意思的「娛樂」,所以也沒那麼嚴肅啦)。

但即便這樣,跟Mac在一起的時刻,也不是萬籟倶靜,跟聲音沒有任何關係。電腦前的工作其實跟聲音很有關係,譬如,我很喜歡敲打keyboard的聲音,有時候累了,我甚至會閉著眼亂打一氣,只聽聽自己隨性的鍵盤「演奏」放鬆,哈!據說有的人對鍵盤敲打的觸感、彈力、聲音非常講究,這就像台灣人挑選車時常反覆關車門,專注聆聽那「碰」一聲夠不夠清脆有力般,完全可以理解。

我想來寫一點「可以調校設定」的「Mac的聲音」,而且基本上是從「Mac作為一個工作檯」的效率來聊聊。為什麼只談Mac?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只有Mac,對自己幾乎沒有經驗的環境我無從寫起。

繼續閱讀 Mac的聲音

輕鬆又專心地閱讀寫作

今天本來要去中研院的,媽媽照約定一早就來接Kaya,我平日搭公車往返,一天要花四個小時在路上,如果沒有父母幫我送Kaya,照顧好Kaya到送抵保母家再回來出發到辦公室已近中午,然後我通常又在4點過就開始眼睛痛,加上午餐時間,大約也只有 一兩個小時可做,不要說沒效率,簡直就是折磨。

跟父母約定請他們一週來幫我送兩天,讓我可以早些出門。但今天特別,昨晚到一點多才睡,清晨5點Febie設的鬧鐘就大響,我再睡不回去,8點出門,一路想嘔吐,只好折返,躺在沙發上休息一下,沒想到醒來竟已近12點半,太誇張了,我以為才一下下說。挺有架勢的    

只好出門用中餐後在家工作,結果可能因為睡眠充足,這個下午閱讀寫作特別舒服,精神集中,到了5點跟Skype上的助理道謝說再見,感覺還有些活力,想多讀一些,真是難得,休息果然很重要。有好些moment,我還是有些不可思議的感覺,老天,真的真的感謝你沒把我丟在黑暗中,好想跳起來歡唱哈雷路亞喔!哈!

這麼專心有效率而且愉快,可能也跟我上週開始的收斂工作有關。上週,因為新來的助理沒有mac可用,我把自己辦公室的iMac移出去給她,自己的辦公桌一下子都清空,真是舒爽,我就用自己隨身帶的MBA,很容易專心。回到家,跟著也決定放棄去碰書房的iMac,只讓它照顧printer。這才是我當初買MBA的用意啊!

繼續閱讀 輕鬆又專心地閱讀寫作

我的數位生活默默在改變

記錄一點數位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改變。

首先是,從MS Word轉變為GoogleDoc,這其實已經是默默進行好一陣子改變,但最近剛送出的一篇投稿論文幾乎可以說從頭到尾都是在GoogleDoc上跟助理同步分享與編輯下完成的,只有到最後階段才移到Word中以便送給投稿期刊。當然碰到了一些格式脫落的問題,但比起這個小問題,GoogleDoc允許同步編輯因此我在眼力不好下可以發展出與助理更彈性的協調作業,以及隨處只要上網跨越Mac、Window都可以自由寫作,這兩點更為關鍵重要。換言之,我已經進入雲端,一部分脫離Mac vs. Window的分隔,更專注在工作本身。

其次,從Vanilla、自然輸入到Yahoo輸入法。這其實跟上一點有些像相似。我在Duke當學生時一直都是使用Mac,直到博士研究到田野中需要快速輸入中文才投入Window懷抱,當時使用的是自然輸入法與許氏鍵盤,因此一旦為了全面沒有障礙地在日文、英文、中文環境間移動閱讀與寫作再度回到Mac,自然是倚賴Vanilla輸入法以及許氏鍵盤的設定。但坦白說,Vanilla自動選字的表現並不如自然輸入法,一直是個遺憾。到了Yahoo輸入法出現後,我這個輸入法的隔閡就被一夕弭平,我的直覺Yahoo的智慧選字功能甚至超過自然輸入法,唯一問題是符號輸入方面的不夠充分支援。因為Yahoo輸入法橫跨Window與Mac,而且都具有許氏鍵盤可供使用,加上免費而且跟任何人講Yahoo都認識,讓我有種回到主流的感覺,逢人就大力推薦希望以後可以走到哪裡不管Mac或Window,私人或公共電腦都可以讓我快速上手打字。

繼續閱讀 我的數位生活默默在改變

Creative Commons:社會學者的當代挑戰與機會

每個人,當然也包括每一個學者,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各有不同,吸引他們目光的經驗現象也往往南轅北轍。我是在三年前左右第一次聽說這世界上有「Creative Commons」(底下簡稱CC)這個東西,稍稍理解它後就對CC「一見鍾情」,到現在還常在玩味它對我的社會學意義。雖然只在6年前短暫做過一個跟CC扯不上一點關係的網際網路研究,然而這不表示CC只是我的「業餘」興趣;事實剛好相反,CC持續吸引我的是初次邂逅時「絕對錯不了」的直覺—CC緊密關聯到社會學的當代知識挑戰。Ccp1

先談點「社會學」,從百年前草創時期開始延綿至今,社會學者就一直遺傳一個學問的特色,那就是對於如何回應「當代」的思考焦慮。簡單講,就是想要去看清楚正在我們身上作用、在我們四周發生的時代變動與社會脈動。社會學者在思考「現在正發生什麼?」的問題時,環繞著「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現代性」、「後現代」、「全球化」等概念生產過許多相互呼應或者彼此攻訐的論述,從而也發揮了許多關於「社會」的想像。

 

繼續閱讀 Creative Commons:社會學者的當代挑戰與機會

想台北的時候上Google Map

想台灣時我就會上Google Map看看formosa美麗的身影。

昨天收到朋友來的信,告訴我他住在我家的某一天(我對台北的了解已經有「日差」」)從14樓高看到對面汐止兵工廠爆炸起火的現場報導,情況好像挺嚴重的。我上網對照上週拍的照片,並沒有看到甚麼差異,不知道Google Map多久更新一次?

Smallfreesnap001

繼續閱讀 想台北的時候上Google Map

My Podcasting List

從買了iPod後,我就開始每天聽podcasting。為甚麼podcasting重要?因為我到這之前的日語聽力教材基本上都是從書本付的CD,或者是看日語節目。前者是封閉的,一方面容易流於陳舊,二方面也不能滿足我「透過日語了解資訊」的學習動機。後者,必須要人跑到電視機前,無法在真正可以學日語的時間馬上接上。

我之前也曾想過要裝日本衛星接收器,但是家裡的方位不對,沒有辦法;而就算接上了也沒有辦法克服後面的那個缺點。我以前一直在找看有沒有網路電視可以看,但一直沒有出現。直到podcasting出現,我知道機會終於來了;後來Apple宣佈大力支援podcasting,讓我欣喜若狂,知道有了iPod的高市場佔有率在背後支持,這個技術馬上就會「日常化」。

剛決定要買iPod時,剛巧iPod Nano出來,我有點猶豫了一下,後來基於兩個原因買了iPod:nano的容量太小(使用Zen的經驗讓我對我需要的儲存容量有基本的理解),還有Nano外觀太小,使用起來反而不如iPod爽快。我現在iPod已經用了6GB的容量了,很慶幸沒有一時衝動買了美麗動人的iPod nano,對我來講,還是iPod適合得多。

我都聽哪些podcasting?讓我來列個清單:

繼續閱讀 My Podcasting List

Blog相關的零星回應

上週五我在台大的週四午餐演講時間報告《Blogging Sociology》,事後收到一位教授送給含我在內一個mailiing list的反對意見。開始一些來回討論,我這裡把自己的回應部份整理出來,他們的問題只在最起碼的範圍內說明,當成我自說自話回應假設性的虛構發問者也可。

❖我當天的演講內容簡單重述如下:借用Howard Becker對學院體制製造privatized learning為出發點,我提出print academia的概念指出其基本特徵,並說明它容易導致學術公共性與社群性越趨萎縮的危機,用Becker的話,造成一種pluralistic ignorance的局面。我認為blog與RSS的搭配,提供一個可以修補這個陷阱的架構,可以把許多過度被privatize的學術生產過程放回到一個sharing的blogsphere中,而且由於它跨越private/public機械二分的特色,不僅減緩private learning與public goods長久的緊張,而且可以在極低的成本下啟動兩者間的正向循環。

繼續閱讀 Blog相關的零星回應

「後古騰堡」的門檻

Web 2.0的說法最近開始流行,主張以blog為核心的參與架構快速發展,已經將網際網路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民眾不再是網頁時期被動的閱讀者,而是blog時代主動的書寫者。單單以MSN Space等四家服務供應商的資料估算,blog數目今年便將突破5千萬。如此大規模的網路書寫,不管最終的社會影響如何,確實是個不可忽視的社會趨勢。

媒體變遷的時代意義不可小覷 。

印聖經,曾因打破羅馬教會對詮釋權的獨占,帶來新教革命。印新聞,打破了地域與方言的藩籬,從閱讀的「想像共同體」中孕育了國民國家。印小說,讓農婦村姑都為浪漫愛的自由精神所鼓舞,階級的身份秩序中於是脫落出現代意義的個人。15世紀中葉,古騰堡(Gutenberg)印刷機的發明曾直接間接導致歐洲封建秩序的崩解,也催生了現代社會的降臨。

繼續閱讀 「後古騰堡」的門檻

我看「愛情公寓」:隱喻是數位時代的金鑰匙

從創意發想到商業模式之間是一條往返反芻的學習過程,幾位腦筋跟手腳都動得比別人快的年輕人創業,靠著友誼與默契讓分工與整合順暢運作,並逐漸摸索出「愛情公寓」這樣有趣的交友網站。

尋常的商業思考大概會先把交友網站設定成一個「媒合男女的市場」,設計網站時首先想到的是資訊的蒐集與處理,還有交往的「交易安全機制」。但這群跟使用者經驗接近的少年家,卻首先抓到「公寓」這個象徵意味濃厚的鑰匙來設定「愛情」的網路體驗。

繼續閱讀 我看「愛情公寓」:隱喻是數位時代的金鑰匙

非專家說法

《數位時代》找我幫忙寫個500字的「專家說法」,針對一個被評選出來的商業創意個案。我可能受到詹的私人友誼影響,跟《數位時代》有點親切感,莫名其妙、半推半就竟然打破我平日的慣例,接受了這種我其實很討厭做的事。

以後對《數位時代》的額外邀約要「從嚴審查」,免得在這種緊要時刻還要撥出時間寫這些餘興文字。

繼續閱讀 非專家說法

巨大人造物之美

無意間找到這個攝影師─西澤丞(Joe Nishizawa),很特殊的攝影題材─地下工程現場。

平成七年阪神大地震,都市居民維生的生命線(lifeline)包括瓦斯、水、電、電話等遭受嚴重的損害,原本是生命線,反而成了公共危險之源。但是統一整備成共同溝的區域則一點都沒有受損。

完全從地鐵等獨立出的共同溝生命線網絡,不僅有效降低都市集體風險,大大減少平日道路反覆挖掘的負擔,並且也提升了整個都市生活品質。

從阪神大地震得到教訓,東京都正在進行龐大的共同溝工事。西澤丞是工程的特約攝影家。這裡是專門為此工程攝影企畫設立的blog《西澤丞新聞

繼續閱讀 巨大人造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