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中心的台灣抉擇

我竟然興致勃勃地看完超過一小時整場的記者會,就在42分鐘處竟跑出脫口秀的幽默段子,然後43分鐘意外爆出滿堂喝彩的Made in Taiwan!接著刈包與剉冰的市場「土話」親切地流露,然後談到trust也讓人動容。台灣發生的事,不只是這些精彩絕倫的產業故事,包括面對共產中國侵略威脅,都是world-scale、historic的人類史大事件!

可悲的是,投機政黨政客與「反戰」學者口中眼底只有「美中」一條線的角力,以及矮小無助地塞進角力夾縫中彷彿毫無主體性的台灣。跟著這種「沒有世界」的「世界」觀,完全無法理解日本、波蘭、法國、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累積的沈重歷史記憶,以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給歐盟如電擊般甦醒的衝擊。

馬克宏上次訪中後的綏靖發言,隨即引發波蘭總理「他不代表歐洲」的回應,讓我想到1939年納粹與蘇維埃聯手侵略波蘭開啟的二次大戰。「歐洲人」面對「第三次世界大戰」落在眼前烏克蘭戰場的可能想像,必然面對著台灣的處境自問:我們「歐洲人」的團結裡有沒有普世價值,還要不要容忍重複一次慘痛的綏靖猶豫?

台灣這個被中國高度滲透、培植許多代理人的例外國度很奇怪,那些最把意識型態/利益想像鎖到中國牢籠裡的政黨政客/左腦腫大學者,反而最喜歡放大分貝指責嘲笑那些真正走向國際堅持民主陣營的務實愛國者「意識形態掛帥」與「封閉鎖國」,然後竟然這張凹凸鏡裡的扭曲圖像還可以在島中獲得讓人尷尬害羞的掌聲。

為什麼?理由最終難道不是給政客任何暴走謬論開綠燈一律放行加鼓掌的支持群眾?難怪柯P可以在被外國學者葛來儀指責「蓄意扭曲不道德」後大言不慚地用「我是最no surprise的人」來回應。有什麼比這更擺明自鳴得意地不要臉地?Yet這個最投機無恥的政客卻「正因此」被支持者當成擁有比其他人更「誠實可愛」的優點,耳聾地相信這blatant的謊言毫無破綻!

Heaven and hell都在此刻的台灣,最光明與最黑暗的未來都在我們的眼前,最智慧與最愚蠢的選擇都可能在這一切都被顛倒了的島國裡發生。

台灣民主文化的品質正在敗壞,而我們必須吞下的苦果很有可能是經歷一世紀幾代人的犧牲努力後悲劇地倒向後者,洋洋得意地跟著自外於世界也被世界所揚棄的中國、自動鎖進再次百年輪迴文明悲劇的黑暗地獄。

選後的週日反思

早啊!昨晚睡得如何?

今天是週日,離重新回到週一起跑的生活戰場前還有24小時,放鬆過但是也要慢慢熱身整頓讓自己可以安然篤定地回到下一輪起跑線上。

前天我寫了則選前之夜感想,只談自己一個人在投票前夜對三個候選人的感受,關於時中我談的也不外「期待奇蹟」,而且只談到我所在的台北市而已,原因是除了這個肉身所及的此時此地,我不想在自己無知的地方上拼命腦補談些沒把握的推測。

昨夜雖然寫了看似不少文字談選舉結果,但如果你仔細看會發覺,我只是勾勒一些結果的客觀面貌,沒有選舉過程的細節評論,而且也提醒那素描對台北市的不適足,一篇充滿克制的單調文字一覺醒來得到不少轉發,有些意外。

剛剛起床,手機看到不少選後評論盡是投射作者內在價值的腦補「現實」,佐以自己關心因而特別選擇性認知到的零星線索當「證據」,大約都是選後積鬱的一些「精神排泄」現象吧?想想,這些文字抒發或許也算有助身心健康、恢復點正負能量的平衡。但讀的人真的不要太認真,別把他人原本的適當排泄當成腦補材料搞得自己的積鬱擴大更加混亂內傷。X_X

這世界發生事物的真實面貌只有很少我們可以確切掌握,我們的無知大到人們害怕承認以避免徹底虛無的地步,但從這個前提出發的實用主義者摸索實驗地好奇上路卻是我最喜歡的態度。好消息是:從承認無知出發不下結論地探索得到的,就算只是一些碎片、一點點稍稍可以客觀肯定的現象描繪,對我們每個總是在侷限的特定時地、帶著一只單薄肉身在生活中必要莊嚴認真地行動的個體來講,往往也就足夠。

挫折總會驅動尋找發洩,挫敗的民進黨自然成了標的,他們選後檢討是必然的,希望一切反思與整頓都能順利,疫情過後台灣這才要進入高風險的暴風圈,我們需要這個還有相當理想性與組織力的政黨快速振作。但,不需要把錯都歸給民進黨,它需要檢討是絕對沒錯,我也有很多粗淺的觀察想要提醒(資訊戰不要自滿真的不好打…..等等)。

我們都是亂世台灣的局中人,所謂「當局者迷」裁切現實化繁為簡後看清楚用力的焦點是行動的必要,但它往往也正是行動導致困境的盲點所在,而且大凡人事多順著最小阻力的方向不知不覺傾靠,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溫水加熱煮熟青蛙的寓言很多人都知道,所以才需要站在距離之外的人提供reality check的知覺校正。同樣的道理也會發生在此刻的你我身上,我們起碼還有決策範圍有限、成敗的影響容易修正的孤身輕快,忙起來吧,在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當下。

政黨是個龐大的機器、容納許多利益/價值人群的複合體,我不會想要去苛責民進黨,畢竟很多人在裡面沒想過明哲保身地努力,而且帶著台灣人百年民主想望的理想性,我不是一個政治商品置身事外的消費者,無法出口「挑剔的消費者才能刺激商家進步」的冠冕堂皇,蔡英文、陳時中還有很多投身政治工作的人都努力過了,我還是心存感激不會把所有甚至網路上的暴走事都推到他們身上。

台灣的未來不是他們才要扛的責任,良善政治起於更接近我們的社會與生活,政黨最終只是過程與手段,「乘敗選的機會」回頭檢視我們自己身上的盲點、順著直覺漸漸走歪的風險、掩飾無知的過度腦補想像、逃避面對客觀現實的懦弱…… 生氣的時候一根手指對外就好,四根手指回頭好好捫心自問。

週日的清晨,放下選舉剛過的緊張好好放鬆、心思清明地緩緩整頓內外,讓週一重新起步的妳我都能蓄勢待發、更踏實有力地捲起袖子幹活,為了保衛我們脆弱美好的福爾摩沙!

歷史的幽靈沒有遠走

2022年台灣的地方選舉結束了,開票到一半大致地方首長的選舉結果已經明朗,以這麼低的投票率公投應該不會有結果,市議員與里長選舉還是值得觀察結果,但已經是次要的話題。我想要寫點零星的感想筆記,寫到累了就停筆,不想傷神做系統性的論述,如果跳躍就當我在呢喃,參考,難得想想一起動動腦就好。

幾週前朋友Ogasawara(應該是在FB上)做了這次選舉結果對民進黨不樂觀的預估,我感覺到引起FB圈好幾天的漣漪,網路上各種反應都有,我只是瞄了一圈大概心裡有底,他的評估可以預期,然後朋友的回應也不出想像,就沒再理睬。

前天兩位日本朋友來訪,我透過跟他們聊天間接又澄清了一些理解,然後我做了一點比較後設、以台灣研究文獻與調查方法為背景的閒聊評論。現在看來,Ogasawara的判斷方向大致上是準確的,所以就讓我從這裡談起。

Ogasawara是很受敬重的台灣政治研究專家,我跟他多年朋友也知道他治學的謹慎。他的推論大致上依靠三個來源的資料:(1)是台灣尤其戰後政治體制變遷的基本結構(譬如國民黨的統治基礎)、動態(民主運動從黨外以來的經緯)以及選舉長期趨勢的既有文獻;(2)、各種民意調查、選舉過程與結果統計資料的比較分析解讀,這需要一定的功力;還有(3),Ogasawara最重要的絕活,他深入地方選舉區進行在地政治生態的理解與對地方政治派系領導的訪談以及人脈。

我那天提出的斟酌如下:Ogasawara因為Covid疫情多年無法到台灣更新田野訪談,而過去這三年尤其是過去一年多國際環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新疆、香港、清零、二十大、美中角力、烏克蘭、資訊戰….),我對Ogasawara隔海預測在這裡有些保留(不是否定)。他的分析根據的是前面的(1)與(2),所以他強調的是台灣政治觀察者習知的「鐘擺效應」以及地方/中央選舉的連動規律(=1)以及封關前民調的「不足以否定」這些規律在這次地方選舉有停止作用(=2)。我的保留意見因此是:難道這三年間國際情勢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會對地方選舉產生衝擊改變?

另外,從全國層次選舉與調查的趨勢來看,除了波動的鐘擺效應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緩慢上升的國家認同的長期成長曲線,過去三年的外部環境變化與台灣面對戰爭威脅的緊迫、國際的關注加總起來「如果」把這個曲線拉得更陡,難道不會對鐘擺的波段產生緩和的牽制作用?也就是我上一篇說的:是一場地方選舉,但「不只是」一場地方選舉。

那Ogasawara如果沒有因疫情影響無法在台灣做(3)的田野,會不會看到不一樣的變化跡象而得到不同的推測?我沒有肯定的答案,只是提出以上的「假設性」商榷。我知道這個開場有點蛋頭,有些囉嗦,讓我就停在這裡,直接回到這次選舉的結果。

這次地方選舉從全國範圍來看,Ogasawara的預測就結果論還是對的。是的,不幸地它終究「只是一場地方選舉」,而且誇張一些說,它甚至還不是一場「向前」的地方選舉,而是一場「回到過去」的地方選舉,是我們把台灣戰後政治體制分析的舊書拿出來撢掉灰塵重讀一遍,還是可以照本宣科的老劇本。

(小註腳:我今晨透過問日本朋友Ogasawara這一週勤跑基層做選前訪問後有什麼看法的到:「他說55波」。我不知道他具體指哪個縣市,但我想連他到了現場也是被這次選情的怪異氣氛給迷惑有些不確定了。)

回過頭來,你看這次地方選舉後的全國政治版圖,基隆、台北、新北、桃園一齊恢復藍色,然後南台灣依舊綠色,台灣地方政治版圖一夕之間又回到了8年前「北藍南綠」的老格局!這意味了什麼?地方派系統治的「苗栗國」、「花蓮國」依舊是KMT中央綏靖拉攏無法完全控制的藍諸侯勢力,北部的失土8年後從基隆到桃園(也包括台北的「柯文哲政權」)又是回到過去重新被國民黨給「光復」了。

新北市與高雄市分據台灣兩端是藍綠的定錨地基,台北市的選舉意義比較複雜,因為它是首都,還有它是國民黨「舊體制」很特殊的中央高地統治基地,跟台北之外的地方派系交換形成兩個共生的部門,所以我們另外談這次選舉結果的意義。

基隆與桃園的民進黨挫敗,或者說國民黨光復成功,證明了民進黨的地方政權可以維持連任的優勢,但是仍舊缺乏陸戰的基礎,無法轉移現任執政「者」一般認為優秀政績的資源給後續的「繼承者」。

雖然快速草記但還是寫多了。讓我用幾個「教訓」先做個小結:

1) 台灣即便到了中央政權兩次輪替,地方政治生活的神經末梢,地方選舉仍舊還是受到國民黨戰後建立統治基礎的那個治理結構所牽制著,台灣政治史的舊經典應該拿出來重讀一次,歷史輪迴還沒有打破,我們可能還活在「過去」長長投影到「現在」、而我們錯覺以為正「往未來前進」的幻影中。

2)台灣人(起碼從地方選舉的投票表現)無法看出對所處國際嚴峻情勢的體悟,台灣人的環境認知還是非常self-closure的「在地」,是日本相撲土俵上憑候選人印象與關係的1對1肉搏戲,劇情不夠精彩甚至懶得進場,我們許多國人大概選完還是完全無法理解外國媒體湧入台灣觀察這次期中選舉是在蹭什麼熱度、「關心台灣什麼」?

3)民進黨深入在「藍土」上建築的所謂「優秀」政績(加上括號不是嘲諷,而是從無法反映在選票移轉的結果論)需要被重新評估,這又有好多個方向可以想想,譬如:基層組織的青年培養、給力、動員,克里斯瑪Charisma的組織移轉,還有(既然我是在設計系的社會學家)「設計」連結地方社會的形式僵化(或設計陷入自我餵養迴音的自嗨麻痹?)

那麼台北市呢?這裡有個完全不同的賽局:首先它是首都,他的首長動見觀瞻,可以影響國際視聽,也是境外勢力介入高C/P的槓桿;其次,它是KMT意識形態治國的最後天龍國基地,有它自己的內在統治/團結邏輯;第三,它從這次選舉後確定出現了一股既舊又新的社會力,從黃珊珊之後台北市的三角督確立,再無法有失敗者可以說「那一塊本來是我的」,也就是「棄保」不再適用於台北市。

安慰自己一下,最後這一點倒是「蔣萬安政權」這個「從舊時代回到未來」讓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的荒謬巨嬰之外,值得仔細看清楚的新生事物。

寫太多了,先停在這裡,台北市下次聊(聽我瞎扯,哈哈)

圖一:我的塗鴉,上揚的曲線拉不了紋風不動的波段。

圖二:超過495萬的18歲公民權反對票喔,不是同意票不夠而已。這就是台灣曖昧弔詭的真面貌,馬克思說的:「死的拖著活的」,陰魂不散的歷史回音如此巨大,足以讓民主台灣赤裸成為國際醜聞,然後同時,國際尊重的台灣抗疫經驗在國際大都會首都被潑糞成仇恨的材料。

一位體制內國中生家長的教育反思碎片

推動改變的介入是我們每天在不同的事物上都在試圖的事,從國家、城市、公司、團體、家庭到個人的身心能力改變(變瘦、變悍、變強)處處都可以看到。

雖然說,社會體制的結構都是個體從眾的結果,不自量力的理想者大半會死(不然結構就不存在),附和體制惰性而走的從眾者也總握有可以拿來嘲笑抵抗者的「好處」。從我們決定行動的那一刻到我們期待的後果之間,有著複雜糾結甚至充滿弔詭的因果網絡在「壞事」,這是必然可以預料的。

但是「新」都要從「舊」的母體中長出踏實的生命力。狗吠火車,或者更悲壯的螳臂擋車,事後看來,可能是翻轉的開始;順水推舟,或者更節能的水漲船高,事後看來,可能是僵死的開端。演化不可能只靠突變,絕大部分的突變都以徒勞悲劇終結,還要有通過既有環境、汲取既有資源存活下去的天擇配合,才會產生挪移天擇方向的突變。

行動主體與結構環境的有效磨合需要打破二分法的直覺。

再說,只有大眾部門的改變才有意義,不然只是少數先鋒黨在社會邊緣的自嗨,這樣想的我,決定進入體制,要從一開始就給尋常一個發光的機會。

1)大眾部門的條件配合是契機,找到那個契機就會看到行動與結構加乘的效果。「南郭處士」一定以為可以繼續在300人樂團中最有效率地瞎混得利,即便君王換了少主,但新人上任,喜歡一個一個獨奏的偏好一出口,卻馬上逼得他連夜落跑,事實上不只他一個人,整個樂團本身原本隱藏得好好的陋習破敗也跟著揭曉。

2)大眾部門不是鐵板一塊,它也會有許多「體制內的改革」,那些看起來很快被舊思維吞沒的新事物卻是你在邊緣部門找不到、可以被拿來運用的稀有資源。是的,還是參考書商在主導,但是參考書商為了在改革下存活,確實提供了可以被「認真換個方向運用」的珍貴資源給主流內的潛伏者,不用在井岡山上從頭打造起。

我跟Febie,一個站在國小教育之前,一個站在大學教育之後,在夾著國高中的前後階段長期跟學習者密接、身心投注地為伍,每天都在想著如何實踐教學現場的創新。所以,都不是距離之外的空話者理想家,或是錯把在現實中存活當成做學問的書呆子。

所以看國小到高中的這夾在我們之間的階段,面對一座擋在兩個平地間旅者路途中的巍峨高山,尤其自己的孩子一直都在大多數身處的體制內「大眾部門」,這些年來體會到很多一言難盡的矛盾感觸。

在我看來,教改沒有失敗,他只是還在路上還沒完成,終於碰到現場「教學法」師生互動的關鍵實作瓶頸,這些瓶頸會越來越清楚地浮現,未嘗不能說是前一段教改取得的苦澀「成功」。深刻體會痛苦是學習任何技能必要通過的期中「報償」。

我並不否定看到許多進步,我不是教改犬儒主義的諷刺者,我們都在這裡面,承受教改的許多成果,也是必須接棒跑下去的當事人。拿教改後的新環境來看,有這些新教材、新考題、新入學管道、新參考書……都是過去很難想像的。但最缺少的還是實作現場「大眾部門」裡的新家長與新老師,足夠豐富、結實的新師生互動,親子互動的嶄新場景。素養教育的價值與工具都在,最迫切需要的是現場教學法的呼應。

老師跟學生需要到「學校」共處來讓教育發生,學校之所以還有存在價值的關鍵理由是因為人與人需要一個共聚空間、透過貼近engage的教學互動,才能真摯地創造讓學生可以「下錨」產生與知識接觸的體驗。否則就只會看到:學音樂沒有體會上身基本的音樂sense、學數學卻沒有從演算推論中找到數學地思考的魅力、學國文卻沒有透過一片文字便可通透掌握一個與世界交涉情境的語言自信..….。

學校是一時的,孩子的人生與世界一直包裹著、包圍著學校這個階段,但它們才是真正驗證學校教育價值的所在。不幸地,我們繼續在目睹忘了來處、不知去向、無頭蒼蠅(快樂或痛苦地)在教育高山裡彼此撞擊、四處飛竄。

我講這些話並未脫離目前教學現場仍無法銜接上的那些不幸地被「形式化」(甚至「屍骸化」)的目標,例如「素養」、「通識」,我是相信這些教改價值的家長。但是,沒有素養教育的教學互動現場,就不可能會有素養教育在孩子身上的下錨與定位。學校教育的問題,我在大學看到的也都一樣,就是空有許多喧嘩的表面元件與詞彙,看起來很熱鬧處處在「跨界」、「翻轉」、「創新」,但是實質、具體、現場的實態還是陳舊的舊路徑。

所以我認為,最終事情真正發生、真正需要改變、新舊交替肉搏的地方,還是要回到「教學實作」的落地層次。這跟另一個觀察有關,我明顯地感受到現在國中校園裡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緊張甚至衝突。老師防備越來越不遜、越來越敢頂撞的學生,停留在「教室秩序管理」上努力就已經身心俱疲,但這些或隱或顯的衝突緊張,難道不是師生間缺乏「教-學」共創經驗因此缺乏情感連帶的結果?考核、監督、複查、獎懲這些工具性的制衡關係裡長不出人與人可以「博感情」的共學活力。

所以說,態度或說意志真的很關鍵。是的,「決定行動」不是起點,在那之前還有態度,有個透過教育的過程對待世界全新的「意向性」,對這個態度問題的發問,就是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也願意回到地面上勇敢突破實踐?起點決定了你實際實作後可以歪多遠,或者更好的結果,實際上可以踏實累積多少。

在大眾主流的部門內裡做一個working things out的踏實doer, 只有裡應外合、上下呼應,有人接手這些看起來表面形式口號化的資源、讓活的教學互動發生,才能夠讓看似狗吠火車或者螳螂擋車的事最後拉出翻轉的契機。事實上,狗吠火車只想在距離之外怒吼,螳螂擋車沒想過搭車的順勢,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

打破二分法的直覺,創造真摯的教學現場,透過精進教學法的實作創新接應形式層面的變動契機,這當中如何堅持目標價值地在現場順水推舟反而是最困難的事,也是有希望、有意義地存活與透過教育開展人生的真戰場。

堅持樂觀的實用主義者常常腹背受敵,這是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沒有停止的經驗結論。這個不容易被理解的處境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實用主義者存活的姿態正是跳開、站到二分法軸線的側面,同時黏著現場、跟著碎步調整步伐地前進。這些動作違反了二分法的「常識」,很容易被套上帽子解決涇渭分明「範疇」被打破的不安。蝙蝠裡外不是人的童話寓言最能揭露這些異端的尷尬,在一邊的人眼中他們是「不自量力的理想主義者」,在另一邊的人眼中則恰恰相反是「附和屈從體制的投機主義者」。但我眼中的他們,才是心態與作為都準備好「在現場搏擊做工的人」。

圖:欽波拉索山下觀察著準備起登的洪堡德與邦普蘭。紀錄JF整裝準備好陪Kaya登一座高山前的一刻,あと188日、がんばれ!

我對台灣疫情大爆發的偏見與驕傲

最近這幾週,在我或許偏見任性的眼中,是台灣過去三年奇蹟般防疫成功的最終收成,我每天都在見證台灣官民一起努力打造韌性社會踏踏實實的軟實力,為此而無比輕鬆、無比驕傲、無比平和。

閱讀快速累積的確診數據或許你會反射性的地心驚,但如果你能面對現實、平心細部觀察反而會像我一樣有種解脫的自在與欣慰吧?大爆發一週後我的心思(隔離掉那些資訊戰的烏煙瘴氣與情緒挑撥)意外地看清了台灣社會的底力,更是無比清晰地專注看到此刻自己一個人的責任,該加緊努力裝備自己快快站到後疫情的起跑線。

這兩週來,不僅官方滾動調整的速度驚人幾乎每天都在出新拳,重點是台灣社會確實已令人驚艷地熟練到可以很快承接然後分散執行這些變動。當然,最辛苦的一直都是第一線的醫療與防疫人員,他們過去未來都贏得我的衷心敬佩,但我們對他們的尊重與呵護不是沒有化為積極的作為:一方面快速將輕度確診放寬匡列有系統地放回民間社會的市民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努力空出與調度醫療量能來承接重症患者以力求清零。

我知道在台灣很難想像,但試著想想感受疫情之初其他國家那種「真實的社會系統崩潰」,回想一下那時國際新聞從電視螢幕傳來紐約、義大利、武漢….的鬼哭神號人間地獄,幼長生命彼此踐踏、天問地折磨在稀薄可憐的有限設備床位,你就知道台灣是多麼可貴地仍用一貫穩健的步伐走在「終於等到」的最後挑戰路上。

熟悉的口罩之亂再度重演並不令人驚訝,但能夠在堅持市場機能的前提下壓縮在幾週內達到公部門補充調節的供給,相信快篩再不久將如口罩一般近用,人們很快又要忘了曾經的「快篩之亂」。

該對台灣現在快速累積的20萬確診數覺得驚訝嗎?除非你天真地相信單靠疫苗就可以安然加入後疫情的國際新秩序,否則我們兩年多的所有努力,是的!當之無愧而且眼下「才正在」見證的「奇蹟」,不正是為了等到疫苗的全面施打、治療藥劑的齊備、口罩快篩的後勤整備、重症醫療設施的能量擴充、公民自我健康管理的成熟民心與實作能力……後可以照著「台灣的」配速危而不亂、戒慎而不恐懼地在正常生活中度過(不同於國外過去)「現在我們這個」20萬的高峰?

我們繼續集中心力讓出資源、想辦法讓辛苦的前線醫療人員可以專注在降低重症死亡,同時也可以這樣樂觀些想想:每個往前推移的10天後,這些20萬、30萬、40萬的病毒戰士從輕症中復元重生回到民間社會,如何也是一步步在「身體力行地」改變著台灣的免疫體質,圍著同樣可敬、成功地自我保護尚未染疫的同胞們建立更好的病毒防護罩,確診的/未確診的我們始終都在一起。

這幾天我看到一些政客在唯恐天下不亂地嘲諷:「超前部署」、「台灣奇蹟」到哪裡去啦?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這難道不是睜眼說瞎話嗎?過去(其實還沒過去的)防疫成功口說無憑,有人說台灣「只是」強硬地隔離於國際社會之外所以沒有受到病毒的侵襲,我不知道,隔離於世界之外的台灣是如何創造出國際貿易的絕好調?好!就算你說沒有真的碰到病毒全面攻擊是對的,我知道很多人對「抽象」的想像思考有根本的困難,那麼現在確實才是我們期待已久的驗證時機。

我們台灣人所有一切的努力,疫苗施打、防疫裝備、日常慣習、社會民心、國外經驗、甚至Omicron病毒戰場,都是為了這個最後戰役的準備,那個快速增長的確診曲線不早就在我們的預期,而且看看我們防疫政策調節的快速、台灣人社會生活的平和如常,現實務實地考量評價,不正是我們過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現在可以樸實無華的驕傲?

我們當然還要更機靈、更努力,但不用妄自菲薄,台灣的防疫模式在我眼裡只有一個,耕耘、播種、灌溉、施肥、收成,不是五個務農的模式,而是與時俱進踏實創新一貫的循序道理,我們需要戒慎,但不需恐懼,如果可以驕傲,多些彼此鼓勵的自信,一起走到出口,有何不可?

(圖)疫情大爆發,我跟兒子在依舊熱鬧的連鎖速食店裡安靜地各自閱讀工作。

這照片無比平凡,從早到晚,我碰到無數依然故我地排隊、購物、通勤、工作….眼裡心底高度默契的台灣人,她/他們用堅持保衛日常的溫柔毅力在默默抗疫、呵護台灣,心裡無法抵抗油然而生許多感動,然後也默默地被激勵著:要更努力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在後疫情隧道的出口那端,為人類為台灣承諾約定— 整隊集氣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