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的週日反思

早啊!昨晚睡得如何?

今天是週日,離重新回到週一起跑的生活戰場前還有24小時,放鬆過但是也要慢慢熱身整頓讓自己可以安然篤定地回到下一輪起跑線上。

前天我寫了則選前之夜感想,只談自己一個人在投票前夜對三個候選人的感受,關於時中我談的也不外「期待奇蹟」,而且只談到我所在的台北市而已,原因是除了這個肉身所及的此時此地,我不想在自己無知的地方上拼命腦補談些沒把握的推測。

昨夜雖然寫了看似不少文字談選舉結果,但如果你仔細看會發覺,我只是勾勒一些結果的客觀面貌,沒有選舉過程的細節評論,而且也提醒那素描對台北市的不適足,一篇充滿克制的單調文字一覺醒來得到不少轉發,有些意外。

剛剛起床,手機看到不少選後評論盡是投射作者內在價值的腦補「現實」,佐以自己關心因而特別選擇性認知到的零星線索當「證據」,大約都是選後積鬱的一些「精神排泄」現象吧?想想,這些文字抒發或許也算有助身心健康、恢復點正負能量的平衡。但讀的人真的不要太認真,別把他人原本的適當排泄當成腦補材料搞得自己的積鬱擴大更加混亂內傷。X_X

這世界發生事物的真實面貌只有很少我們可以確切掌握,我們的無知大到人們害怕承認以避免徹底虛無的地步,但從這個前提出發的實用主義者摸索實驗地好奇上路卻是我最喜歡的態度。好消息是:從承認無知出發不下結論地探索得到的,就算只是一些碎片、一點點稍稍可以客觀肯定的現象描繪,對我們每個總是在侷限的特定時地、帶著一只單薄肉身在生活中必要莊嚴認真地行動的個體來講,往往也就足夠。

挫折總會驅動尋找發洩,挫敗的民進黨自然成了標的,他們選後檢討是必然的,希望一切反思與整頓都能順利,疫情過後台灣這才要進入高風險的暴風圈,我們需要這個還有相當理想性與組織力的政黨快速振作。但,不需要把錯都歸給民進黨,它需要檢討是絕對沒錯,我也有很多粗淺的觀察想要提醒(資訊戰不要自滿真的不好打…..等等)。

我們都是亂世台灣的局中人,所謂「當局者迷」裁切現實化繁為簡後看清楚用力的焦點是行動的必要,但它往往也正是行動導致困境的盲點所在,而且大凡人事多順著最小阻力的方向不知不覺傾靠,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溫水加熱煮熟青蛙的寓言很多人都知道,所以才需要站在距離之外的人提供reality check的知覺校正。同樣的道理也會發生在此刻的你我身上,我們起碼還有決策範圍有限、成敗的影響容易修正的孤身輕快,忙起來吧,在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當下。

政黨是個龐大的機器、容納許多利益/價值人群的複合體,我不會想要去苛責民進黨,畢竟很多人在裡面沒想過明哲保身地努力,而且帶著台灣人百年民主想望的理想性,我不是一個政治商品置身事外的消費者,無法出口「挑剔的消費者才能刺激商家進步」的冠冕堂皇,蔡英文、陳時中還有很多投身政治工作的人都努力過了,我還是心存感激不會把所有甚至網路上的暴走事都推到他們身上。

台灣的未來不是他們才要扛的責任,良善政治起於更接近我們的社會與生活,政黨最終只是過程與手段,「乘敗選的機會」回頭檢視我們自己身上的盲點、順著直覺漸漸走歪的風險、掩飾無知的過度腦補想像、逃避面對客觀現實的懦弱…… 生氣的時候一根手指對外就好,四根手指回頭好好捫心自問。

週日的清晨,放下選舉剛過的緊張好好放鬆、心思清明地緩緩整頓內外,讓週一重新起步的妳我都能蓄勢待發、更踏實有力地捲起袖子幹活,為了保衛我們脆弱美好的福爾摩沙!

歷史的幽靈沒有遠走

2022年台灣的地方選舉結束了,開票到一半大致地方首長的選舉結果已經明朗,以這麼低的投票率公投應該不會有結果,市議員與里長選舉還是值得觀察結果,但已經是次要的話題。我想要寫點零星的感想筆記,寫到累了就停筆,不想傷神做系統性的論述,如果跳躍就當我在呢喃,參考,難得想想一起動動腦就好。

幾週前朋友Ogasawara(應該是在FB上)做了這次選舉結果對民進黨不樂觀的預估,我感覺到引起FB圈好幾天的漣漪,網路上各種反應都有,我只是瞄了一圈大概心裡有底,他的評估可以預期,然後朋友的回應也不出想像,就沒再理睬。

前天兩位日本朋友來訪,我透過跟他們聊天間接又澄清了一些理解,然後我做了一點比較後設、以台灣研究文獻與調查方法為背景的閒聊評論。現在看來,Ogasawara的判斷方向大致上是準確的,所以就讓我從這裡談起。

Ogasawara是很受敬重的台灣政治研究專家,我跟他多年朋友也知道他治學的謹慎。他的推論大致上依靠三個來源的資料:(1)是台灣尤其戰後政治體制變遷的基本結構(譬如國民黨的統治基礎)、動態(民主運動從黨外以來的經緯)以及選舉長期趨勢的既有文獻;(2)、各種民意調查、選舉過程與結果統計資料的比較分析解讀,這需要一定的功力;還有(3),Ogasawara最重要的絕活,他深入地方選舉區進行在地政治生態的理解與對地方政治派系領導的訪談以及人脈。

我那天提出的斟酌如下:Ogasawara因為Covid疫情多年無法到台灣更新田野訪談,而過去這三年尤其是過去一年多國際環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新疆、香港、清零、二十大、美中角力、烏克蘭、資訊戰….),我對Ogasawara隔海預測在這裡有些保留(不是否定)。他的分析根據的是前面的(1)與(2),所以他強調的是台灣政治觀察者習知的「鐘擺效應」以及地方/中央選舉的連動規律(=1)以及封關前民調的「不足以否定」這些規律在這次地方選舉有停止作用(=2)。我的保留意見因此是:難道這三年間國際情勢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會對地方選舉產生衝擊改變?

另外,從全國層次選舉與調查的趨勢來看,除了波動的鐘擺效應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緩慢上升的國家認同的長期成長曲線,過去三年的外部環境變化與台灣面對戰爭威脅的緊迫、國際的關注加總起來「如果」把這個曲線拉得更陡,難道不會對鐘擺的波段產生緩和的牽制作用?也就是我上一篇說的:是一場地方選舉,但「不只是」一場地方選舉。

那Ogasawara如果沒有因疫情影響無法在台灣做(3)的田野,會不會看到不一樣的變化跡象而得到不同的推測?我沒有肯定的答案,只是提出以上的「假設性」商榷。我知道這個開場有點蛋頭,有些囉嗦,讓我就停在這裡,直接回到這次選舉的結果。

這次地方選舉從全國範圍來看,Ogasawara的預測就結果論還是對的。是的,不幸地它終究「只是一場地方選舉」,而且誇張一些說,它甚至還不是一場「向前」的地方選舉,而是一場「回到過去」的地方選舉,是我們把台灣戰後政治體制分析的舊書拿出來撢掉灰塵重讀一遍,還是可以照本宣科的老劇本。

(小註腳:我今晨透過問日本朋友Ogasawara這一週勤跑基層做選前訪問後有什麼看法的到:「他說55波」。我不知道他具體指哪個縣市,但我想連他到了現場也是被這次選情的怪異氣氛給迷惑有些不確定了。)

回過頭來,你看這次地方選舉後的全國政治版圖,基隆、台北、新北、桃園一齊恢復藍色,然後南台灣依舊綠色,台灣地方政治版圖一夕之間又回到了8年前「北藍南綠」的老格局!這意味了什麼?地方派系統治的「苗栗國」、「花蓮國」依舊是KMT中央綏靖拉攏無法完全控制的藍諸侯勢力,北部的失土8年後從基隆到桃園(也包括台北的「柯文哲政權」)又是回到過去重新被國民黨給「光復」了。

新北市與高雄市分據台灣兩端是藍綠的定錨地基,台北市的選舉意義比較複雜,因為它是首都,還有它是國民黨「舊體制」很特殊的中央高地統治基地,跟台北之外的地方派系交換形成兩個共生的部門,所以我們另外談這次選舉結果的意義。

基隆與桃園的民進黨挫敗,或者說國民黨光復成功,證明了民進黨的地方政權可以維持連任的優勢,但是仍舊缺乏陸戰的基礎,無法轉移現任執政「者」一般認為優秀政績的資源給後續的「繼承者」。

雖然快速草記但還是寫多了。讓我用幾個「教訓」先做個小結:

1) 台灣即便到了中央政權兩次輪替,地方政治生活的神經末梢,地方選舉仍舊還是受到國民黨戰後建立統治基礎的那個治理結構所牽制著,台灣政治史的舊經典應該拿出來重讀一次,歷史輪迴還沒有打破,我們可能還活在「過去」長長投影到「現在」、而我們錯覺以為正「往未來前進」的幻影中。

2)台灣人(起碼從地方選舉的投票表現)無法看出對所處國際嚴峻情勢的體悟,台灣人的環境認知還是非常self-closure的「在地」,是日本相撲土俵上憑候選人印象與關係的1對1肉搏戲,劇情不夠精彩甚至懶得進場,我們許多國人大概選完還是完全無法理解外國媒體湧入台灣觀察這次期中選舉是在蹭什麼熱度、「關心台灣什麼」?

3)民進黨深入在「藍土」上建築的所謂「優秀」政績(加上括號不是嘲諷,而是從無法反映在選票移轉的結果論)需要被重新評估,這又有好多個方向可以想想,譬如:基層組織的青年培養、給力、動員,克里斯瑪Charisma的組織移轉,還有(既然我是在設計系的社會學家)「設計」連結地方社會的形式僵化(或設計陷入自我餵養迴音的自嗨麻痹?)

那麼台北市呢?這裡有個完全不同的賽局:首先它是首都,他的首長動見觀瞻,可以影響國際視聽,也是境外勢力介入高C/P的槓桿;其次,它是KMT意識形態治國的最後天龍國基地,有它自己的內在統治/團結邏輯;第三,它從這次選舉後確定出現了一股既舊又新的社會力,從黃珊珊之後台北市的三角督確立,再無法有失敗者可以說「那一塊本來是我的」,也就是「棄保」不再適用於台北市。

安慰自己一下,最後這一點倒是「蔣萬安政權」這個「從舊時代回到未來」讓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的荒謬巨嬰之外,值得仔細看清楚的新生事物。

寫太多了,先停在這裡,台北市下次聊(聽我瞎扯,哈哈)

圖一:我的塗鴉,上揚的曲線拉不了紋風不動的波段。

圖二:超過495萬的18歲公民權反對票喔,不是同意票不夠而已。這就是台灣曖昧弔詭的真面貌,馬克思說的:「死的拖著活的」,陰魂不散的歷史回音如此巨大,足以讓民主台灣赤裸成為國際醜聞,然後同時,國際尊重的台灣抗疫經驗在國際大都會首都被潑糞成仇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