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Marble:地球太空船手冊

2017/08/20發行《週刊編集》- 27頁 「Blue Marble: 地球太空船手冊」
2017/08/20發行《週刊編集》- 27頁 「Blue Marble: 地球太空船手冊」

鄭陸霖  《週刊編集》第三期  Access to Tools專欄

────────

Google Earth是數位時代史無前例的精緻地球儀,也是我最喜歡拿來跟孩子炫耀魔術的手機軟體,通常看到「藍色彈珠」(Blue Marble)浮現螢幕時便聽到驚聲讚嘆,輕刷幾下地球竟如籃球被玩弄於指尖,輕輕一點便不預期地極速墜入紅塵,降落在天涯海角的任何地球表面。在這些手機驚奇體驗背後,是我們對地球這個容納70億人類與眾多生物棲息龐大球體的強烈對比;地球儀不管新舊都透露出哲學家巴斯卡(Pascal)口中脆弱的「思想蘆葦」對於「完整地想像與掌握世界」拼足氣力的驚人慾望。

平面地圖與3D的地球儀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代表著人類面對世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與態度,相較於Google Map點對點(point to point)、逐次轉彎(turn-by-turn)瑣碎而體貼的移動指引;「立體」與「全面」才是Google Earth的重點,大面積地開闊探索,黏合不同尺度的資訊以「餵飽」人類掌握空間的渴望,這些是地球儀的遊戲規則。

繼續閱讀 Blue Marble:地球太空船手冊

編輯經驗談之一:初審之前

寫了兩三則關於投稿的blog,最近終於可以放下編委會工作,我抱著學習的心態初次參與,現在終於告一段落。最近收到一位學界先進的信,認為這一期的《台灣社會學刊》只出四篇論文,過於嚴格,認為越有創意的論文越不容易討好,不要用太過嚴苛的標準窒息了學界的生機。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收到類似的批評意見,也常在想這件事,不過集思廣益之前,先聽我給點實態說明,比較不會一直在原地踏步老講一樣的東西。

此外,從之前blogs所收到的回應,我也發現仍有人並不清楚台灣學術期刊的操作細節(以我親身經歷的經驗為基礎,當然),這些都會讓社群的內在自我批判沒有辦法更為深入對焦,很可惜。我想就來走點鋼索,談點觀察經驗,讓各種批評反省可以多點具體線索。我想最起碼可以提供些更具體的想像,或許可以減少點投稿中不必要的遺憾。

繼續閱讀 編輯經驗談之一:初審之前

《幻象之後》的幕後告白(草稿)

這是倉促寫成要交給期刊的「幕後告白」草稿,最後的版本可能會經過些刪減,我到現在也還不知道究竟寫這種「告白」恰不恰當?總之,放在這裡供參考。

這篇論文對我而言既是個新的起點,也是個段落的終點。1996年完成博士論文《Embedded
Competitiveness》時,並沒有發展理論的念頭。博士論文處理的是國際運動鞋產業的採購/供應網絡,兩年多在東亞區域的許多「地方」穿梭,進
行跨界的田野調查(trans-border field
work),最強烈的感受便是那種無形中將價值鍊上眾多跨越國界的經濟人捆綁在一起的場域動態。我選擇一個現實上最符合對立理論(抽象價格市場)的產業個案
(most likely
case)來進行社會學研究,目的就是要在全球層次上質疑主流經濟學,同時也打破社會學者根深蒂固的訓練直覺(trained intuition)。現在想來,雖然經過這些年來的研究累積,如今提出TBIF竟有種回到十年前「原點」的感覺。

在《隱形的手肘》(invisible elbow)的論文中,我甚至故意提出「社會學式謬誤」(sociologistic
fallacy)來刺激思考。但結果證明,盡管指導教授的GCC概念常被引用,打破在地框架的分析觀點仍舊很難傳遞給學界。大部份的社會學者仍習慣於將
「全球市場」讓給經濟學,後來我稱之為一種分割學術領土的「合謀」;而經濟社會學的盛行也沒有讓我們把台灣研究推到全球層次理論與現實挑戰的風暴中心,
「社會鑲嵌」始終留步在「國境之內」。這讓我回想起在Duke求學時跟指導教授的許多爭議,也越來越肯定我當時對GCC根本侷限的質疑。我需要一個「容易
溝通但不容易妥協」的概念,經過十年的摸索,我終於在TBIF理論上找到思考與溝通的新落腳。

繼續閱讀 《幻象之後》的幕後告白(草稿)

分享的恰當形式:「幕後告白」之告白

《幻象之後》的論文終於被接受發表,下個月初應該就會出版,感謝所有在網路上、網路下給予建言與鼓勵的朋友們,希望可以跟你們分享這份快樂。還有順便一提,我終於離開《台灣社會學刊》的編輯位置,退休了!很高興終於可以多一個發表的管道。

《台灣社會學》建立了新的慣例,要求作者寫作所謂「幕後告白」,與論文一併刊登。我最初聽到這個建議,首次閱讀這些告白時,一方面對於該刊物願意尋求創新,感到興奮。但另一方面,又老覺得有點不妥。我經常有種念頭,覺得作品與作者在發表上應該要分開,就像讀一篇小說、看一部電影時,作者與導演老是在旁邊嘮叨一樣,很不識相。

繼續閱讀 分享的恰當形式:「幕後告白」之告白

回顧一篇論文的接生過程

今天收到論文三修的回覆,還有許許多多地方要小修,但我等於已經被正式通知論文通過了!大概因為這樣吧?加上今天一整天工作效率不錯,所以晚上乘著
涼爽的晚風,跟Febie兩人去享受了一頓焼き鳥。這篇論文要算起來從最初送稿出去開始,應該有快一年了吧?最初送出一份,評審意見下來後,我看了看覺得
苗頭不對,評審的要求跟我論文的內容不太能夠搭配,我邊修改邊覺得有問題,後來決定重起爐灶,壓縮裁剪原來論文到約二分之一不到,然後加入一個完整個案的
經驗分析。因為這樣,我乾脆要求退稿重送。

然後新加入的經驗分析,也弄了我好幾個月,先是用直接了當的寫法弄了一份參加輔大的研討會,同時也放到網站上,做了一個小實驗,之後再經過政大社會
所與中研院社會所的兩次公開演講,多方吸取批評意見,感覺一下自己論文的弱點與容易被誤解的地方,同時也感受一下「市場需求」。每次回來後,我都又再做修
改調整,就這樣來來回來改寫,到最後才有個定稿,感覺應該更符合上次評審意見的要求。

繼續閱讀 回顧一篇論文的接生過程

你不是一片挨子彈的木板

最近一直在修改自己的投稿論文,上次既然談到投稿,這次來聊一點收到評審意見後面對修改的心態選擇。

投稿之後收到評審意見,這是一般最難熬的一刻。我回國屈指一數也已經有十年了,跟許多人一樣經歷過年輕氣盛,也飽受挫折,從許多跌倒失敗中學會爬起來,我也很仔細去觀察別人怎樣應對,碰到一些前輩學者也總會逮到機跟他們請教,這樣久而久之便有了比較穩定的學術性格出來。

當然到現在我也還在學習中。譬如就單純表達能力來講,我自己的寫作能力到現在還是很低,在非專業雜誌或網站寫寫雜想,常被鼓勵說文筆好,我到現在還不習慣,覺得應該不是在講自己。學術刊物上的寫作,我的文筆幾乎被罵、被嘲諷的機會居多,最近偶而會聽到讚賞的話,大概是真的有點進步,不過基本上這些是少數意見。

 

繼續閱讀 你不是一片挨子彈的木板

「衝衝看」之前先想想這些

投稿是我們的陰暗的宿命,因為那幾乎都是孤立的經驗,有許多倫理的考量讓我們不能多說,有很多人性的因素讓你找不到人傾訴。但這也成為我們學術人自我成長的障礙,交流資訊都這樣低,溝通有這麼多扭曲的因素,怎麼說都不是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不是嗎?

這些障礙要排除或降低,有很多客觀制度的面向可以想辦法,但我們也會碰到很多制度的兩難,一個自由的環境長出來的東西,我覺得要壞不可能壞到極端,它必然有它存在的正面原因在背後,譬如,我們就不會願意弄個激進改革,還沒有成功,先把我們基本的倫理感知都給弄遲鈍,或者淪喪了。

繼續閱讀 「衝衝看」之前先想想這些

面對自己的恐懼與盲點

論文送審後終於收到回應,整體來講都還蠻正面的,讓我多了些信心。其中有個共同的看法,就是認為我對文獻的整理、批判與出路的大方向掌握得不差,但新的理論架構卻有些模糊,其中最明顯的一點是我好像故意不去提我指導教授G的GCC理論。

我收到這些評審意見後,這個禮拜來一直陷入沉思。老實說,寫作是自我認識的手段,一點都沒有錯,我一直都這麼認為,寫作是在自我澄清。透過文字的思想外化(Peter Berger的說法,我不喜歡引東引西的,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類似的表達)我們其實也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被檢驗的對象,等於也給自己一個深度認識自我的機會。

所謂「自我認識」其實大半不是那種封閉不與社會交接的內在過程的產物,就像經濟學一直要我們相信的那樣。你知道自己嗎?你知道自己的偏好嗎?你知道自己內在的價值嗎?人唯有自己才知道自己,這種話是泛泛的結果論,說起來頭頭是道,放到真實的人生處境,一點都說不通,反而帶著這種觀念的人一開始有拒絕自我理解的重要線索,只能走向自閉。

自己,要到街上去找。

繼續閱讀 面對自己的恐懼與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