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Kindle讀了一本新書:Self-Tracking

2018-02-13 00.25.04Gina Neff是華盛頓大學的社會學家與資深資料科學家,Dawn Nafus是劍橋大學畢業的人類學博士,在Intel Lab擔任研究員,兩位資深的研究員聯手在MIT的核心知識系列中擔綱書寫了Self-Tracking這本書

這是一本輕鬆好讀可以很快建立基本知識、思考架構與問題意識的入門書,兩位都是在科技產業現場實作多年的資深研究員,在Self-tracking的社會實作圈也按照學科慣性做了許多田野參與觀察,對這樣一個DxS的前緣領域提供了非常適切而及時的研究/實務現狀耙梳。

他們對於心理學與行為主義的分析架構保持了警戒的距離,也直接間接地與這些後設架構主導下的self-tracking研發實作做了溫和卻也不含糊的批評,並且提供了社會學/人類學的替代觀點與論辯。閱讀這本書,對我這個在設計學院教書又對self-tracking(不只是透過wearable device做紀錄還包括其他)情有獨鍾的社會學家而言,有許多遇著知音的驚喜、也有很多質疑對話的衝動,總之是個很好的思考起點。如果有空再來寫寫書評分享。

MIT在Self-Tracking這樣一個當紅的課題上讓社會學者與人類學家一起負責書寫定義新領域的入門專書,再配合兩個人遊走於產業與研究間的經歷背景,很容易就可以嗅出我們跟國外的距離:

台灣的社會學圈什麼時候才會有這類型學者的出現?不容易,因為我們沒有那種學術生態的土壤,弔詭地可能還是因為我們太想要擺「學術先進」姿態了。台灣的設計圈也還未能比較平衡地吸收知識養分,坦白說,我們還在想方設法「用美學想像脫代工」的掙扎中,對研究的排斥強、胃口也低。兩面合起來,D與S之間繼續目前這樣沒社會學家能夠供給、沒設計師願意吸收的負面循環局面恐怕還要很久。這個問題看起來小事一樁,但其實是台灣產業、教育、學術也是文化體質一時之間難以克服的深刻問題。

溫故之新迎新雞!Febie的網誌回來了~

除夕夜適合做什麼?

我決定做一件超有意義的事,除舊佈新:

專心把我人生最重要的伙伴Febie從14年前就開始寫的blog跟我一起移動到WordPress.com!

從今天開始,請JFK的好朋友們,尤其是喜歡Febie老師的大朋友小朋友到全新網站Kidding Me-找Febie玩。

2017-01-28-00-18-56

這麼多年陪著Febie成長,我見證她從一個全然外行只是深愛語言與小孩的女生,一直到今天成為兒童英語界的名師,成為JFK繪本屋的「掌門」有了可以盡情自由發揮、全然屬於自己的故事空間,有很多的感慨更有許多啟發。

2002年7月的最初blog 記錄了她青澀地走入師訓教室的心情,標題很簡單「下決心參加」,但現在看來非常有力!文章收尾她這樣寫道:

仔細想想,在培訓的過程中,我非常的快樂。 我喜歡教小朋友英文,有很多朋友說我的聲音滿好聽,曾經錄過一些網路教學帶,也喜歡蹦蹦跳跳,喜歡唱歌,畫畫,喜歡人群,肢體語言豐富,善於溝通,也有很支持我的男朋友等等。 也許我真的可以成為很好的老師喔。

我覺得非常驕傲,不只是身為一位先生,更是她一路走來沿途的知音伙伴,在每個重要的生涯轉折中給予關鍵的建議,順勢在背後鼓勵推動的手,書寫blog是我給的一個重要提議,告訴她理由,幫她準備好工具,陪她慢慢習慣上路,讀她的po文給予回饋。很多人知道我一直傻傻地努力於blog寫作,但大部分的人不知道,真正有影響力的是Febie,不是我。

繼續閱讀 溫故之新迎新雞!Febie的網誌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