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覺想,應該是語意上的含混。我沒有先把「贖罪」(atonement)與「救贖」(redemption)分清楚。於是,為了理解使用脈絡,我就問為何要問「贖罪」?原來是Kaya複習讀到中世紀歷史看到「贖罪卷」,我直覺猜那這個脈絡下應該是Letter of Redemption,結果查到的是Letter of Indulgence! (還有一部分是Letter of Atonement)。
首先,這個「贖罪卷」的英文翻譯,還有個即時的麻煩,就是Indulgence這個字一般學到的意思是「放縱」,這直覺就跟「贖罪」差很遠,甚至應該是相反的意思。人通常因為放縱而得罪,那如何靠放縱而贖罪?不過,indulgence另外也可翻譯成「溺愛」,為什麼教會給的「贖罪卷」稱為Letter of Indulgence,似乎就比較好理解些(「天公疼好人」?)
在大眾主流的部門內裡做一個working things out的踏實doer, 只有裡應外合、上下呼應,有人接手這些看起來表面形式口號化的資源、讓活的教學互動發生,才能夠讓看似狗吠火車或者螳螂擋車的事最後拉出翻轉的契機。事實上,狗吠火車只想在距離之外怒吼,螳螂擋車沒想過搭車的順勢,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
Kaya最近的一些口頭禪真的也不錯,譬如他會說,Daddy, listen , I have a reason!我笑了,跟他說你做什麼事情都要像這樣,想想,你做這個,說那個的reasons是什麼,一個reason, 兩個reasons, 三個reasons,然後想想,哪個你最喜歡?
人生就是很多projects接連起來的一連串好奇探索,久了找出自己看事情、選問題、還有思考解決的風格,分享給別人,做自己,做人家喜歡一起的自己。我每天碰到什麼事情都跟他討論,然後問What’s your decision? For what reasons? 然後讓他經歷,讓他自己感受成就,體會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