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a的大學實境體驗

今天值得紀念,禾也跟我一起上學。

上午研究所的課談Latour(上),沒有拍照,兒子坐在一群研二同學中,辛苦聽了超級抽象的討論三小時,距離國三生9年的差距,難免,很好的體驗。他未來的學習,我不會再用教育部頒訂的「高中學習尺度」衡量,多方嘗試有興趣就順勢深入,「考或不會考」禁止再變得重要。

中午兒子跟我去開系務會議,他用我的便當在旁邊等我會議結束,感覺一下Daddy除了教學在學校還有的同事工作關係。然後跟我匆忙趕去下午的通識課程,這次不一樣,大教室學生滿滿。今天談相機與攝影的視覺文化,很多照片共150張在1個半小時內熱情講完,他聽得入神兩眼都亮了起來,感染了大學教室裡學生們專注吸收知識的氛圍。

我跟他說不是所有大學的課都像這樣,他說當然知道,還誇這一定是「優質課程」(難得被兒子誇獎)。可惜,他坐在學生堆中的樣子好特殊,但我在台上卻沒有拍下留念。

May be an image of 2 people, people studying and text that says 'Rakute MONKEYS Rakuten MONKEYS ค0'

讓他參與兩堂課與我的工作日常很重要,不是因為課程本身的學習,而是他就可以1:1對位到校園裡的大學生。

我帶他走了幾間教室,告訴他大學生與老師都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人有各自的上下課時間表,還帶他去看了餐廳,感受非常個人化各自用餐的校園。今天我才意識到原來國中學生固定全校集體作息跟大學差距這麼大,但,他經過這一天的「實境體驗」從此走在大學校園身心將變得熟悉親切,提前三年的完整空間感也讓他可以將高中生活擺置到生涯的一段「過渡」的想像位置,很好!

他今天在校園裡三次被當成大學生,沒想到他一個國中生這麼融入到背景裡,哈哈。中午準備開會前,坐旁邊的同事以為我跟學生用一種「不尋常的溫柔語氣」在討論,然後大部分的時間竟然雙方都不講話,狐疑許久卻不敢出聲(還好是個小男生,不然「傳出去」麻煩大了,哈哈)。我聽著同事口中Kaya怎麼變這麼大的評語,看著眼前天天相處的大男孩,突然才看到兒子長大變得更成熟的身影,驕傲的老爹。、

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ramen and congee

下課後教室沒人才想到,趕緊拉個同學幫我們拍張照片,回家路上帶他去他還記得懷念的粥飯店,他心情看來很好,回來就跟媽咪說今天度過充實的一天,覺得自己這個鬼點子真的太好了,父子兩人默契感情只會因為這次「家庭史」的小事件變得更好。晚上繼續陪他整理房間,從外而內幫他重新整頓一番,好鼓足自信從國中往前再出發!

眼光轉向未來的JFK家庭會議

今天趁週六跟Kaya與Febie溝通了Kaya「後國中」階段JFK一家未來三年生活的架構還有要努力經營的地方,然後是接著兩三個月想要做的調整,明天週日要來一起整頓家裡環境迎接新生活。

國中階段Kaya因為我們父母的沒經驗,中文的閱讀寫作能力未達理想,會考後終於可以擺脫學校教育與考試框架,逮住機會重新鍛鍊增加閱讀密度,固定fiction與non-fiction各一本交替閱讀。

他的英文基底不錯,一直都是成績最好的一科,現在就是全面浸泡在題材廣泛的閱讀、聽力。我跟他一起開英文字幕看了Netflix的一些系列電影,中間碰到有意思的表達我就remote按暫停討論一下,配合早上閱讀Taipei Times,幾天下來已經看出成效。下週想先把英文打字練好,接著再練中文打字,想帶他用軟體來組織材料,建立自己的學習資料庫,順暢的中英打是前提能力。

下週三,我上下午都有課,上午是研二的「設計與人文思潮」,預計討論Latour的物質語意學,然後下午是大二「工具與人的設計哲學」,我會分享視覺文化與攝影。已經幫Kaya跟學校請好假,他會跟著我一整天在實踐進行「沈浸式體驗」:)感受一下高等教育現場、研究生與大學生在教室裡的學習氛圍,當然,還有老爹上課的特殊「J式風格」以及學生跟我更自由互動的學習文化,哈哈,好玩,期待。

我設想Kaya的高中階段是為理想的大學學習者做熱身準備,我這幾年教學經驗中經常暗地感慨:「如果學生進大學前就先有這樣那樣的準備就好了!」,那就來動手實驗拿兒子來測試吧!(?哈哈)希望未來幾年能夠培養好Kaya統合而有個性創意的學習能力、組織想法與準確溝通的語言能力。昨天在東吳演講的最後一張slide是「要怎麼收穫就那麼栽」,我不喜歡光說不做空談抽象的概念,沒有doing就別一直talking,我離開中研院到設計學院的生涯規劃就是因為相信這個直覺的道理而且想要實作看看。

之前說過了,JFK家這個暑假後會有「兩個高中生」,Daddy後退到學科專業分化前更樸素的學習者定位、Kaya前進高中以自由人身進入「大學前」更開闊的自我成長。

我們父子從年齡分隔的兩端迎向彼此、歡喜相遇,希望能夠用平行共鳴的方式交流、同步地學習成長;這同時也會是交錯的過程,他會通過高中漸漸接近大學,而我則慢慢退出大學,往前(或往後?)進入「老頑童」無名無我的終老「境界」X_X,然後驕傲地回頭看著兒子離我漸遠、成熟茁壯結實地擁抱屬於他的未來成人世界!

Kaya, 生日快樂!

會考結束後等到第一個週末,今天週五是禾也的生日,我到東吳大學社會系50週年慶(生日快樂🎂!)分享我的「新社會學」願景,雖然只有15分鐘卻是8年來第一次回到社會系home base 清晰直接地談生涯最後的學術志業規劃,有呼應跟Kaya一起對齊新起跑點的振奮精神。

5點結束飛奔趕回家接了禾也,父子兩瘋了一起衝去桃園看樂天棒球慶祝生日🎂,雖然趕到已經四局、肚子餓得咕咕叫,然後普通車輾轉流連回到家已經12:30,現在1點多了還在排隊洗澡,兩人累得像疲憊不堪的廢犬,不要緊,明天睡飽跨過分水嶺,父子一起恢復元氣規劃再出發!Kaya,happy birthday!

陪會考的難得經驗

昨天當一整天評審走了6小時,組頭明璁帶團不錯,氣氛融洽真切開放而有效率,我是那種享受「一起探索」彼此刺激思考、大膽試探、共同偵查盲點、摸索共識的「玩樂型」思考者,這一天跟隊友的互動很充實快樂,雖然一天下來體力腦力都是考驗,非常非常疲累。

今天剛好相反,一早陪兒子會考,成天一個人蹲坐校園一角的小板凳,看書與書寫都不方便,一天下來好像比昨天更累。兒子看出來兩天的前後對比,嘲笑我忙與不忙都累,最後結論很正確,就是「Daddy老了!」

禾也人生第一次大考,第一天考完走出考場下的結論很有趣:「比畢業旅行還好玩!」,「數學非選題都有寫完,太棒了!」,「作文一整頁都有寫滿,太棒了!」,「老師送蛋糕給我吃,太棒了!」,「社會科我喜歡的地理歷史出題很多,太棒了!」,回到家馬上打電話給阿嬤報平安,說要讓容易緊張的阿嬤快點放心。

這孩子天生暖男性格,考生反而成了安定軍心的啦啦隊,哈哈。

也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尤其當爸爸的這麼覺得,導師休息時間過來找我們,直誇還好有禾也這個轉學生,讓她帶今年這頭痛一班有個心理支撐,是「品格很好的孩子」。禾也的成績我知道並不優秀,但是合群善解人意、樸素認真想要學習、還有性格沈穩踏實不急躁,這些特質在我看來比成績重要,就算或許給自己標準放低容易「達標」給自己鼓勵,都是好特質。

會考明天還有一天,但這一天場內的耐壓與場外的親和已經通過考驗,人生還很長遠,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基礎打穩孩子慢慢來,不管會考成績如何,在我眼裡他國中生涯已經讓Daddy滿意地畢業了。(看來,這一家果然有其子必有其父,都是自得其樂的知命派,自行主動就放棄了挑戰競爭的壓力,哈哈。)

#照片中的石頭記:禾也國小到河邊玩時撿的石頭,覺得自己腦袋不聰明,就動手寫個「腦明石」放在書桌前說要定時拜拜,今天還真的認真帶到國中會考的考場,暖男連啦啦隊都不求人,國小就為自己準備好了幸運石。

老爹也退回到高中吧

這個週末Kaya會考的日子終於是到了,5月21日過後,改變進入人生新階段的不會只是Kaya,JFK小家庭要逮住機會踏入新的階段。我為了這一天期待已久,這幾天一直有點壓抑不住的興奮,好像15年來的酸甜苦辣都為了這一天。

看自己的孩子,回頭想起自己這輩子,年輕的時候就充滿叛逆,一次又一次用各種方式想要逃脫家庭與學校的牽制,還好父母雖然擔心都還開明容忍。覺得現在輪到我當父母,在更為開放的民主年代,應該名正言順地灑脫擁抱自由,不需要辛苦抵抗,尤其自己更不該是那道牆,輕鬆自在地做出家庭生活的選擇,沒有學校的框架束縛,就一起改變親子的互動模式。

幾週前跟官政能老師閒聊,他給了我一個想都沒想過的提議:「為什麼不把自己當成只有高中學歷?」從博士、碩士一路退回去到高中,就認同自己只是高中畢業後的雜學者,管他大學之後社會學或者設計…..的學科分割,從人生熟成的「一個人」回頭看,它們難道不都是可以放下了的假象?那天聽了,就天天帶著他的這句怪怪的建議不停反芻,越來越覺得有理,我怎麼都沒有這麼想過!

2023年,JFK一次誕生兩個高中生,沒有比這更讓人興奮的人生重新組合了,哈哈。這年頭沒有權威可以預先規定個人與家庭的生活方式,我喜歡打破成規摸索可能性,沈住性子再過幾天就可以全家一起向新生活轉向,憋了很久一成不變的自我捆綁,一口氣終結它吧,Cheers for life!

#教徒跟賭徒都是信仰的夥伴,Goffman與Simmel都這麼暗示過,喔對了,不要忘了還有William James的Will to believe.

國中會考倒數22日,紀錄此刻留下回憶

今天每個月跟出版社的例會,編輯提到Kaya會考快到的事,問我會不會緊張,我說就平靜陪他穩步走完,心情一直都很輕鬆。

昨天班導語重心長在群組上跟家長告解,坦承說今年帶這班的班風不佳整天鬧哄哄,到學校想要好好讀書的同學很不容易專心,但希望家長不要因此請假在家準備。我看了可以同時感受到導師與家長的兩難,早上聯絡簿跟老師溝通,我跟她坦白分享一個家長的想法:

“班風不佳是事實,人生哪個地方沒有污泥,倒不如趁機學著自在清新做一朵蓮花,年輕人因此早點看清自己浮現中的輪廓,知道如何在混亂噪音中釐清人己的邊界,學到實實在在的自信,那會是成績反映不出來的難得收穫。如果說我們想要的是正常化的教育,那麼就從平常心過學習生活開始。考試會結束,習慣會留下,趁機在畢業前學習自我管理,衡量自己這一個階段的成長,為長遠的人生打下良善的基礎。”

以前就分享過,我一直覺得國中階段學的都是做一位民主國家良善公民、未來經營一輩子的豐富人生、跟寬闊無邊的世界交涉學習、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安身立命位置的基礎能力與視野,每一科目都是這樣面對銜接世界某個面向的入口,不是要跟別人比高下競爭,而是像考個駕照可以開車在公路上更自在地移動,最終當然希望摸索抵達人生獨有的精彩秘境。

坦白說,我連挖掘自己興趣性向這種事都不覺得需要著急,他才只是個剛脫離小學的國中生而已,關在校園裡從教室與教科書裡接觸的都是二三手的符號文字,學校生活佔了太多時間本來就沒有必要,許多跟大人世界的接觸體會都像零星邂逅,孩子生理心理也都還在快速轉型,看起來就像蝌蚪與青蛙中間狀態的尷尬「大小孩」,哪裡可能現在就看得出來自己適合走什麼路?高中三年在我看才是拿國中三年打下的基礎去自由揮灑探索的開始,不急不急。

過去一年來我在陪伴他的日常中看到Kaya清清楚楚的成長,有點像幫忙扶著腳踏車學騎車,大部分的時間是放手的,有時候伸手擺個樣子但實際上沒碰著、都是他單靠自己在pedalling上路,有時候快摔倒才出手抓一下便跟著放手,有時就讓他自己感受一下摔倒與體會如何讓自己不受傷的摔倒技巧。

從會考倒數100天開始,我就幾乎已成個「虛擬實境」的佈景,或者更像一面跟他回音對話的鏡子,讓他清楚聽到自己每一個日常管理的決定,家庭生活裡他也越來越被「順勢」當成「一家之主」般對待,像是每天晚餐開始的舉杯toast就是他導入的新儀式,我跟Febie現在都會乖乖等他「啟動」,然後邊用餐邊輪流談談今天發生了什麼事。這也是JFK家受惠於會考才培養的新文化,哈哈。

我不擔心的理由除了這些家長才該用心用力承擔起來不要自亂陣腳、製造孩子壓力的態度選擇外,還有環境的客觀理解。譬如,現在的國中教科書內容早不像我當年那樣繁重而八股,有改善的空間但是大抵上都是輕鬆有趣的內容,反倒是老師在教室裡的教學法好像還有可以更活潑靈活些的空間。國中校園生活的課程內容當然也是生活化許多,Kaya國中前半在建成國中就讀,到現在他還常常懷念那段日子,熱情的校長每天一早出現在校門口親切問候鼓勵同學的身影、帶頭讓教學與校園所在更大社區場域資源結合,學生們跨出校園走動學習的場景都讓人感動,可惜我們搬家到天母只好離開。

這又連帶到下一點,我們畢竟已經佔了便宜地在台北市就讀,如果不要把國中生活只框在校園裡看待,美術館、博物館、體育館、書店展場各種藝文活動、體育競賽、還有親近山林自然的日常機會,這些年他學鼓玩陶登山涉水…都是已經入袋豐富的國中生學習!

那高中生階段發展個性與深度學習,我需要擔心嗎?一點也不,我自己從大學端看就知道,少子化下各個學校系所只會更多元發展,渾身解數努力搶學生都來不及了,而且你看系所們從自己的特色出發注重關鍵能力也是大趨勢。國中時期培養好自我料理的紀律、與人群環境交際的分寸自信,身心平衡發展的健全體質,高中後可以開始專心揮霍青春自由舒展,期待都來不及了呢,擔心什麼?

老實說,我連拿模擬考成績去比對什麼落點的事都懶得做,你說這才能具體鎖定「合理」目標激勵考試的鬥志,我實在是無從理解當中的道理,學校的比分位階一直在變動中,高位的會掉也不見得就哪裡差了,低位的提高也不見得就有多麼驚人的突破,何況這都是「眾人」(mass)集合的模糊決定,跟我們在任何一個學校中「自己一個人」如何經營三年校內外的高中生活有什麼關係?

如果可以選擇,在我看來就繼續像國中一樣學區靠近哪個學校就去讀那裡,畢業前大拜拜的考試頂多只是國中這個階段結束前自我評量的一個參考。就近上學讀書,每天多睡幾個小時,早一點回家專研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多些運動休閒的時間,保持身體健康、心智清晰不更重要?大人自己都在乎生活品質了,孩子不更需要?

高中跟國中一樣照學區分發在我看來是最理想的教育願景,而不是天天要消耗無謂的時間在塞車奔波通勤只為讀一個對人生什麼都不能保證、大半是虛幻安全感或優越感的「理想」高中,這老實說不只超出我的理解,而且也不符合我這輩子看過的許多人的人生故事。就看看台北國際大都會裡高學歷但沒文明常識的人比比皆是,敗絮其中的偽金玉看多了還不夠怵目驚心?我們大人的優勢就是虛長些歲數看多些人生百態,不要把自己都不信的神話加在孩子活潑的人生起步上,這不是做人基本的倫理嗎?

5月21日會考後,我跟Kaya已經開始安排精彩豐富的學習新生活就要展開,Kaya的祖父是一步一腳印、知道等速穩步就能抵達目標的馬拉松跑者,老爹是每天固定閱讀/研究/書寫行程、數十年如一日的老學究,我們會在剩下的20多天裡謹慎莊重地準備迎接大考,100、200天前、100、200天後,一樣的心跳、配速、步伐與心情,享受參與這人生難得一次的全國大考經驗,不管結果如何,用愉快的心情前進,挺胸期待迎向等在終點線的彩帶。

兒子問我什麼是「贖罪」

兒子問我一個問題:什麼是「贖罪」?我簡單解釋了一下,知道他一定沒有很懂。然後順便給個英文單字,就說是redemption,結果,他查了看到的是atonement。

我直覺想,應該是語意上的含混。我沒有先把「贖罪」(atonement)與「救贖」(redemption)分清楚。於是,為了理解使用脈絡,我就問為何要問「贖罪」?原來是Kaya複習讀到中世紀歷史看到「贖罪卷」,我直覺猜那這個脈絡下應該是Letter of Redemption,結果查到的是Letter of Indulgence! (還有一部分是Letter of Atonement)。

我知道,除非你是基督徒,不然我們這些東亞儒教圈的人大概很不容易理解這當中的曲折。坦白說不怕大家笑,我至今仍無法肯定理解正確,繼續獻醜自己的無知推測,讓高手有機會糾正我。

首先,這個「贖罪卷」的英文翻譯,還有個即時的麻煩,就是Indulgence這個字一般學到的意思是「放縱」,這直覺就跟「贖罪」差很遠,甚至應該是相反的意思。人通常因為放縱而得罪,那如何靠放縱而贖罪?不過,indulgence另外也可翻譯成「溺愛」,為什麼教會給的「贖罪卷」稱為Letter of Indulgence,似乎就比較好理解些(「天公疼好人」?)

無論如何,我想,要理解西方歷史與思想,尤其是中世紀歐洲更是,一定要對聖經的核心故事有點理解,就冒了點風險簡單跟兒子做了解釋,從原罪(單這個就好難)、天父派自己的兒子耶穌基督臨世、到耶穌基督犧牲生命給人重生的機會。

講完後,我要他聽聽留點印象就好,X_X 但我從前面的線索,做了一點猜測。

在人世這邊,做錯事犯了罪,罪惡感而做些補償的事來「贖罪」(atonement),這不一定跟宗教有關,還有對方也不見得因為你做了想要贖罪的動作就會原諒你。

但是,在宗教的脈絡裡,做事情以獲得和解,或說獲得對方(神)的原諒,那是Redemption的更沈重深刻的贖罪,所以教徒要取得的應該是redemption吧?是存在人與神之間的一個和解。

最後,上帝透過兒子的犧牲來拯「救贖」回世人,所以中世紀教會以現實世界中神的代理發行「贖罪卷」為表達神對罪人的寬大,用Indulgence(溺愛)來傳達這個卷的意義,也好像可以理解,浪子回頭金不換,天公還是疼惜終於做好的罪人。

這樣理解對不對?西方環繞罪的思想好難,原諒我一個教外又英文粗淺的人做的這些揣測。

一位體制內國中生家長的教育反思碎片

推動改變的介入是我們每天在不同的事物上都在試圖的事,從國家、城市、公司、團體、家庭到個人的身心能力改變(變瘦、變悍、變強)處處都可以看到。

雖然說,社會體制的結構都是個體從眾的結果,不自量力的理想者大半會死(不然結構就不存在),附和體制惰性而走的從眾者也總握有可以拿來嘲笑抵抗者的「好處」。從我們決定行動的那一刻到我們期待的後果之間,有著複雜糾結甚至充滿弔詭的因果網絡在「壞事」,這是必然可以預料的。

但是「新」都要從「舊」的母體中長出踏實的生命力。狗吠火車,或者更悲壯的螳臂擋車,事後看來,可能是翻轉的開始;順水推舟,或者更節能的水漲船高,事後看來,可能是僵死的開端。演化不可能只靠突變,絕大部分的突變都以徒勞悲劇終結,還要有通過既有環境、汲取既有資源存活下去的天擇配合,才會產生挪移天擇方向的突變。

行動主體與結構環境的有效磨合需要打破二分法的直覺。

再說,只有大眾部門的改變才有意義,不然只是少數先鋒黨在社會邊緣的自嗨,這樣想的我,決定進入體制,要從一開始就給尋常一個發光的機會。

1)大眾部門的條件配合是契機,找到那個契機就會看到行動與結構加乘的效果。「南郭處士」一定以為可以繼續在300人樂團中最有效率地瞎混得利,即便君王換了少主,但新人上任,喜歡一個一個獨奏的偏好一出口,卻馬上逼得他連夜落跑,事實上不只他一個人,整個樂團本身原本隱藏得好好的陋習破敗也跟著揭曉。

2)大眾部門不是鐵板一塊,它也會有許多「體制內的改革」,那些看起來很快被舊思維吞沒的新事物卻是你在邊緣部門找不到、可以被拿來運用的稀有資源。是的,還是參考書商在主導,但是參考書商為了在改革下存活,確實提供了可以被「認真換個方向運用」的珍貴資源給主流內的潛伏者,不用在井岡山上從頭打造起。

我跟Febie,一個站在國小教育之前,一個站在大學教育之後,在夾著國高中的前後階段長期跟學習者密接、身心投注地為伍,每天都在想著如何實踐教學現場的創新。所以,都不是距離之外的空話者理想家,或是錯把在現實中存活當成做學問的書呆子。

所以看國小到高中的這夾在我們之間的階段,面對一座擋在兩個平地間旅者路途中的巍峨高山,尤其自己的孩子一直都在大多數身處的體制內「大眾部門」,這些年來體會到很多一言難盡的矛盾感觸。

在我看來,教改沒有失敗,他只是還在路上還沒完成,終於碰到現場「教學法」師生互動的關鍵實作瓶頸,這些瓶頸會越來越清楚地浮現,未嘗不能說是前一段教改取得的苦澀「成功」。深刻體會痛苦是學習任何技能必要通過的期中「報償」。

我並不否定看到許多進步,我不是教改犬儒主義的諷刺者,我們都在這裡面,承受教改的許多成果,也是必須接棒跑下去的當事人。拿教改後的新環境來看,有這些新教材、新考題、新入學管道、新參考書……都是過去很難想像的。但最缺少的還是實作現場「大眾部門」裡的新家長與新老師,足夠豐富、結實的新師生互動,親子互動的嶄新場景。素養教育的價值與工具都在,最迫切需要的是現場教學法的呼應。

老師跟學生需要到「學校」共處來讓教育發生,學校之所以還有存在價值的關鍵理由是因為人與人需要一個共聚空間、透過貼近engage的教學互動,才能真摯地創造讓學生可以「下錨」產生與知識接觸的體驗。否則就只會看到:學音樂沒有體會上身基本的音樂sense、學數學卻沒有從演算推論中找到數學地思考的魅力、學國文卻沒有透過一片文字便可通透掌握一個與世界交涉情境的語言自信..….。

學校是一時的,孩子的人生與世界一直包裹著、包圍著學校這個階段,但它們才是真正驗證學校教育價值的所在。不幸地,我們繼續在目睹忘了來處、不知去向、無頭蒼蠅(快樂或痛苦地)在教育高山裡彼此撞擊、四處飛竄。

我講這些話並未脫離目前教學現場仍無法銜接上的那些不幸地被「形式化」(甚至「屍骸化」)的目標,例如「素養」、「通識」,我是相信這些教改價值的家長。但是,沒有素養教育的教學互動現場,就不可能會有素養教育在孩子身上的下錨與定位。學校教育的問題,我在大學看到的也都一樣,就是空有許多喧嘩的表面元件與詞彙,看起來很熱鬧處處在「跨界」、「翻轉」、「創新」,但是實質、具體、現場的實態還是陳舊的舊路徑。

所以我認為,最終事情真正發生、真正需要改變、新舊交替肉搏的地方,還是要回到「教學實作」的落地層次。這跟另一個觀察有關,我明顯地感受到現在國中校園裡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緊張甚至衝突。老師防備越來越不遜、越來越敢頂撞的學生,停留在「教室秩序管理」上努力就已經身心俱疲,但這些或隱或顯的衝突緊張,難道不是師生間缺乏「教-學」共創經驗因此缺乏情感連帶的結果?考核、監督、複查、獎懲這些工具性的制衡關係裡長不出人與人可以「博感情」的共學活力。

所以說,態度或說意志真的很關鍵。是的,「決定行動」不是起點,在那之前還有態度,有個透過教育的過程對待世界全新的「意向性」,對這個態度問題的發問,就是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也願意回到地面上勇敢突破實踐?起點決定了你實際實作後可以歪多遠,或者更好的結果,實際上可以踏實累積多少。

在大眾主流的部門內裡做一個working things out的踏實doer, 只有裡應外合、上下呼應,有人接手這些看起來表面形式口號化的資源、讓活的教學互動發生,才能夠讓看似狗吠火車或者螳螂擋車的事最後拉出翻轉的契機。事實上,狗吠火車只想在距離之外怒吼,螳螂擋車沒想過搭車的順勢,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

打破二分法的直覺,創造真摯的教學現場,透過精進教學法的實作創新接應形式層面的變動契機,這當中如何堅持目標價值地在現場順水推舟反而是最困難的事,也是有希望、有意義地存活與透過教育開展人生的真戰場。

堅持樂觀的實用主義者常常腹背受敵,這是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沒有停止的經驗結論。這個不容易被理解的處境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實用主義者存活的姿態正是跳開、站到二分法軸線的側面,同時黏著現場、跟著碎步調整步伐地前進。這些動作違反了二分法的「常識」,很容易被套上帽子解決涇渭分明「範疇」被打破的不安。蝙蝠裡外不是人的童話寓言最能揭露這些異端的尷尬,在一邊的人眼中他們是「不自量力的理想主義者」,在另一邊的人眼中則恰恰相反是「附和屈從體制的投機主義者」。但我眼中的他們,才是心態與作為都準備好「在現場搏擊做工的人」。

圖:欽波拉索山下觀察著準備起登的洪堡德與邦普蘭。紀錄JF整裝準備好陪Kaya登一座高山前的一刻,あと188日、がんばれ!

謀殺學習動力的教育

最近天天熬夜睡眠不佳,每天都在陪兒子讀書了解他的學習狀況,今天還下課後趕去學校跟老師談談。

坦白說,我實在不解,為何到現在國中生在校學習還是那麼辛苦,參考書商還是主導教學,學校還是師生無形中緊張的封閉場域,國文教育看起來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學究弄出來的怪物,然後孩子的學校世界跟大人的產業社會竟然還有許多神似,充滿身心分離的瞎起哄與口實不符的裝腔作勢。

孩子每天6點不到起床準備上學,下課後趕著用餐後忙起亂無頭緒的所謂自主學習,補習班繼續在校門口拉客,各種猜題與攻略仍舊框架了學習成長的理解。考試與升學還是驅動著教學與學習的實作,大人都不誠實,不敢面對自己應付了事的形式主義虛偽,受苦的依舊是孩子。

這個永劫輪迴的死結不禁讓我想到馬克思的名言,是啊,大家都會說教育才是根本的問題解決,但是,告訴我,「誰來教育教育者?」大家都知道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但是誰來阻止曾經也是孩子的大人繼續綁架下一代?

這幾天,我每晚陪兒子讀一小篇古文,昨天是禮記的「苛政猛於虎」,前天是「不食嗟來之食」,短短文章花了一個多小時一句句跟孩子慢慢享受,最後他拿起來大聲朗讀,覺得如獲至寶情不自禁說出:「Daddy,國文好好玩!」我聽了很欣慰,也很無奈。這個長期苦於國文的孩子,竟然會有一天冒出這樣一句終於跟文字貼近的好話。

但我們的唯一責任不是傳遞這個學習的喜悅、品嚐知識的樂趣給孩子,給他們一個起點可以去擁抱世界?培養孩子對各種知識文明產物的樂趣,have fun難道不是最重要的事?對探索沒有興奮樂趣的孩子,內在學習的好奇火苗熄了,難道不就像提前廢了一大塊原本等著孩子的未來世界?不覺得殘酷嗎?— 沒有一個會否認關心教育的大人們。

觀《流麻溝十五號》有感

本來上週有機會跟大稻埕的朋友,最後決定還是等兒子一起,今天週六下午Kaya一有空馬上衝去看了《流麻溝十五號》。本來以為他會悶不住,但他從頭到尾看得很投入,結束後還主動說好看,我們回家路上聊了很多,好像一夕間成為了有這共同記憶的舊識老友。

不要忘了,電影是標準的大眾娛樂,大眾就意味著集體性,是跨世代、族群、性別、國籍….的共享經驗(尤其是「進電影院看戲」這個儀式性越來越濃的大眾生活形式),娛樂就意味著它是必然帶著虛構性、感官情緒被密集地重新爬梳共鳴的體驗,電影是從這個「社會事實」的前提開始的影像敘事。

我之前看了點長篇大論的批評,看似銳利但總覺得讀完沒有什麼豐富觀影的價值,原因就是評論者壓根就沒從這對象本身的媒介特性出發發言,甚至連電影作為一種創作的本質都視而不見,今日跟兒子走進戲院看完整部影片更是肯定了這個看法。

夜深了不多說,我只想先說一句話,這影片真的好看,值得一看,最好是像我一樣跨世代一起進戲院看。

沈重是體裁政治歷史暗黑一頁不可避免的結果,但觀影經驗本身非常流暢,可一點都不沈重。導演很有技巧地把三位主角交織在「流麻溝十五號」(綠島「新生之家」)眾多人物間的故事線交代得層次分明,一開始鋪陳環境人物出場冷靜平淡,但也交錯著衝突悲劇爆發的預示,中段後逐漸加速編織多條線索後更是充滿戲味,收尾多線一起放開也算適時而俐落,說影像故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人物很快變得個性鮮明,連臉部的表情線條都帶著細膩獨特的性格感情。

這部電影透過大眾娛樂的形式填補了台灣民主轉化、時代交替之際一個重要的文化記憶缺口(白色恐怖),為什麼這麼晚才出現?反倒是我一直在想,文化生態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我跟兒子出了電影院後,不消多說話,便有一種台灣人父子認同傳承的默契,共同經歷了一段現實上不可能共同經歷的人性故事/台灣歷史。

我甚至很有默契地拍拍他的肩膀說:「歡迎成為台灣人!」而他,正因為電影的「大眾」、因為電影的「娛樂」,可以情緒飽滿地當下跨越一切障礙,跟千言萬語尚未出口的老爹獲得理解。我想,這正是其他媒介很難取代電影的地方吧?尤其是這影片的成功,人性尊嚴與普世價值才是這部大眾娛樂影片的主旋律,而這也是這電影的終於出現,讓人不由自主地覺得感動、分外珍惜的原因。

《流麻溝十五號》無形中,就像多年前我跟Kaya一起登頂台灣高山一般,為父子的跨世代認同搭建了一個共同經驗的臍帶,幫助我這父親把從之前時代承接下的棒子繼續傳接到下一代的台灣囡仔手上,我也想順道表達一點做父親對背後電影人的感謝。

#流麻溝十五號

#大眾娛樂

#台語可以很優雅,我長老教會的過世姑媽也那麼「文藝腔」講話

#嚴桑角色太多面超難演,週邊應該出杏子的火燒島手繪。

寫日記

上午在MOS跟Kaya邊用早餐邊聊天,他說煩惱不知道通訊錄上的日記要寫什麼,我問他你寫這些日記時腦袋裡想的閱讀者是誰?「當然是老師!」我跟他說,其實他很多每一天發生可能最重要的事都沒有寫,沒有想到可以寫,因為他誤解了日記,想錯了對象在寫日記。

我這個寫了30年日記的老部落客老爹於是跟Kaya提醒,很多一輩子生活得精彩的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因為他們寫日記從來不是為了別人寫的。我問他,想想,寫日記的理由。什麼是日記?一個人寫日記,那一刻是在做什麼事?

兒子,日記不是寫給老師看的,是今天的自己寫給明天的自己看的,是幫助我們自己學習,就算離開學校沒有老師,就算父母不在身旁、就算落單沒有朋友,仍舊不會也不需要自我放棄,仍舊可以腦袋清楚地自我對話、一個人就懂得怎樣陪伴自己的重要道具。

兒子點頭表示聽懂,我們父子每天朝夕相處,他聽到Daddy的想法,看到Daddy的做法,也不時讀了原本Daddy只給自己看的日記,他知道「寫日記」融入了生活中成為「聽說讀寫如呼吸」般的原始面貌。

傍晚,我再度打開他之前用過的日記軟體,跟他討論要不要再來試一次,先寫給自己,然後再謄出願意跟老師分享的部分到通訊錄上。他跟我要了個有注音符號的鍵盤(還好很快從倉庫裡挖出一個),於是開始了新一輪的嘗試,邊刷牙邊寫日記的輕鬆樣,看在老爹眼裡特別高興,有日記陪他我就放心了。

孩子的學習成長沒有進度,動機出現了就順勢讓他試試,拿起放下幾次都不要緊,不要因此就放棄,甚至糟糕地認定他沒有耐性,因緣際會時機成熟就有機會變成他真正身體內在親密,靈魂肌肉的一部分。

學習,給世界機會擁抱你

昨晚Kaya到我房裡地板「露營」,我們在暗室中聊天然後互道晚安才入眠,瞬間父子倆又回到高山上帳篷裡過夜的感覺。我陪這孩子成長,他陪我日日老化,朝夕相處而且無處不談的日子也14年了,我們上山下海走遍台北城各個角落,當然也一起「遠征了」許多地方,最難忘還是在雪山、奇萊山的森林中深夜窩擠帳篷裡談天的經驗,昨晚我們又玩心大發地重溫了一次老男人與小男生的舊夢。

剛剛我們起床整理後出門,我照顧好他用完早餐送他到學校,稍事休息後中午要再趕回來接他下課一起中餐再回家,真的很少看到這麼黏的父子檔吧?昨天在家裡的圖書室聊天,我跟他說,爹地年紀大了才當爸爸,我們倆生命重疊的日子不會太長,我會把身體顧好多參與些你的未來。不過,就算我們還一起的日子裡,Daddy也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你早晚要自己站穩好好走自己的路下去。

我想到分享老爹怎麼看他國中的學習,於是跟他說:凡事起點很重要,國中是比高中、比大學都重要的關鍵,這麽看的我,當然也想確定看到Kaya學會自己料理往後(甚至離開學校後)一輩子「學習生活」的基本能力。

說實話,建成是很好的國中,校長也熱情用心地在辦學,是我們放任孩子自己學習的疏忽大意。總之,Kaya進了國中後「野放」面對「自己的社會」終於碰到亂流,想想也是估計中遲早會發生的事。自由善良的孩子初入「社會」,總要自己親身經歷體會集體生活中「不由自主」、「不可自拔」的危懼,慢慢才會看清與知道如何界定、如何保衛自己的「邊界」,然後學會如何更珍惜自由、更懂得拿捏為善與做人的分寸。因為這段曲折,有了少年迷惑痛苦的成長經驗,我跟踏上走入社會前起跑線的他,才會有意義不再抽象、具體生活感觸的溝通接點。

我用搶救的心情在一週內抽拔移株給Kaya換了環境,跟著陪他一步步重新適應天母的新學校,他心底很清楚,知道「歸零重來」能夠Reset是多麼珍貴的機會,這過程很多感觸,需要很長的篇幅才能描繪過去幾個月Kaya做了多少努力,又如何脫胎換骨變成一個全新上路再衝刺的少年。

學習的規劃能力與自我要求的紀律,需要從各種反覆摸索漸漸上身的「技術」中自己體會。就跟我在實踐研究所以身體為度的方法課想要傳遞的,學習研究是一種落地的生活實作習慣,所以要回到聽、說、讀、寫這些每天重複的基本動作做起。從筆、紙、軟體、背包…到甚至小小立可貼的用法、字、線、圖、框如何書寫…… 我陪Kaya重新建立日常實作的自信,每個決定都要是清清楚楚自己的決定,每個選擇都要是跟自己內在對話後的肯定,每一失敗都要變成確實的收穫體會。

我跟他說,國中的每一科都重要,都是做為一個有能力往上堆疊實力的公民個體的基礎,是建立一個良好民主社會所核心需要的公民素養,都該好好接觸給它們有機會灌溉你。這是他現在必須全面學習、值得這些努力的意義,用「應付考試」的距離之外態度看地理、歷史、數學、生物、公民… 就算考個好成績,事過境遷它們也不會成為你踏實有感的內在養分。

我跟他說,明年5月過後接著進入高中(或甚至不進入高中),未來哪一科越來越好、哪一科越來越沒興趣,我都不會再管,或者應該反過來說,我會很高興看到這些高低差的學習變化,因為那反映你Kaya獨立無二的自我塑性。

但現在,你要用心在每一科,所有國中階段基礎精簡的核心知識,就算你以後不往任何科目的專業走去,但你在國中學到的這些基本素養,單單它們就足夠讓你未來一輩子的生命更加豐富有趣。數學、物理、生物、公民、英文、國文、歷史、地理….. 早就構成你要進入社會/世界的血肉骨架在等著你,要跟那世界保持親密有趣的多樣交往,你要先做一個能夠豐富地吸收、能夠跟它們談情對話的完整的人。

他似乎懂我的這些話,知道老爹在乎的不是分數,而是兒子有沒有公民的sense, 有沒有數學的sense….對的,就是那樣,「要做個能貼身感受世界、有多方位細膩sense的人!」,用心體會國中的課業學習,不是為了考好成績,而是努力一下下,讓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有機會跟你結一輩子的緣。

驕傲,陪孩子長大

Kaya Cheng 週末跟我一起在研究室一整天,我忙著書寫,他忙他的,今天開學日,這張白板必須要擦乾淨記錄開會與工作項目,我只能拍下兒子忙了一下午畫的衛星發射計畫,大氣層、大海、陸地、雲朵、軌道,火箭從發射開始,分段拋棄燃料筒,送衛星上軌道,然後掉落地面回收。

然後還找材料製作跟白板上一模一樣的火箭迷你模型,都準備好後,就要我坐下聽他跟我做NASA的簡報,好幾個小時一個人默默準備不吵你,有時候停下來自己上網找影片看參考,最後還要你給評論。我喜歡這樣陪兒子玩,這樣討論,從小我常故意說我聽不懂,讓他想辦法做模型、畫圖或編故事解釋給我聽,溝通、思考、對話、說服,然後整合,然後聽取評論,分享。

你花很多時間陪他,一年一年過去,12歲了,哇,不知不覺間。久而久之看孩子真的變成一個你希望孩子面對世界「就是這樣態度」的那個樣子,覺得很有成就感,陪伴花心思但每一秒都值得。

Kaya最近的一些口頭禪真的也不錯,譬如他會說,Daddy, listen , I have a reason!我笑了,跟他說你做什麼事情都要像這樣,想想,你做這個,說那個的reasons是什麼,一個reason, 兩個reasons, 三個reasons,然後想想,哪個你最喜歡?

人生就是很多projects接連起來的一連串好奇探索,久了找出自己看事情、選問題、還有思考解決的風格,分享給別人,做自己,做人家喜歡一起的自己。我每天碰到什麼事情都跟他討論,然後問What’s your decision? For what reasons? 然後讓他經歷,讓他自己感受成就,體會挫折。

Kaya的學校成績並不優秀突出,優秀並不一定要突出,我給他取名「禾也」,就是希望他珍惜平凡,欣賞平凡。但我會努力保護他,enjoy自己的陪伴,enjoy自己一輩子的內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