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每個月跟出版社的例會,編輯提到Kaya會考快到的事,問我會不會緊張,我說就平靜陪他穩步走完,心情一直都很輕鬆。
昨天班導語重心長在群組上跟家長告解,坦承說今年帶這班的班風不佳整天鬧哄哄,到學校想要好好讀書的同學很不容易專心,但希望家長不要因此請假在家準備。我看了可以同時感受到導師與家長的兩難,早上聯絡簿跟老師溝通,我跟她坦白分享一個家長的想法:
“班風不佳是事實,人生哪個地方沒有污泥,倒不如趁機學著自在清新做一朵蓮花,年輕人因此早點看清自己浮現中的輪廓,知道如何在混亂噪音中釐清人己的邊界,學到實實在在的自信,那會是成績反映不出來的難得收穫。如果說我們想要的是正常化的教育,那麼就從平常心過學習生活開始。考試會結束,習慣會留下,趁機在畢業前學習自我管理,衡量自己這一個階段的成長,為長遠的人生打下良善的基礎。”
以前就分享過,我一直覺得國中階段學的都是做一位民主國家良善公民、未來經營一輩子的豐富人生、跟寬闊無邊的世界交涉學習、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安身立命位置的基礎能力與視野,每一科目都是這樣面對銜接世界某個面向的入口,不是要跟別人比高下競爭,而是像考個駕照可以開車在公路上更自在地移動,最終當然希望摸索抵達人生獨有的精彩秘境。
坦白說,我連挖掘自己興趣性向這種事都不覺得需要著急,他才只是個剛脫離小學的國中生而已,關在校園裡從教室與教科書裡接觸的都是二三手的符號文字,學校生活佔了太多時間本來就沒有必要,許多跟大人世界的接觸體會都像零星邂逅,孩子生理心理也都還在快速轉型,看起來就像蝌蚪與青蛙中間狀態的尷尬「大小孩」,哪裡可能現在就看得出來自己適合走什麼路?高中三年在我看才是拿國中三年打下的基礎去自由揮灑探索的開始,不急不急。
過去一年來我在陪伴他的日常中看到Kaya清清楚楚的成長,有點像幫忙扶著腳踏車學騎車,大部分的時間是放手的,有時候伸手擺個樣子但實際上沒碰著、都是他單靠自己在pedalling上路,有時候快摔倒才出手抓一下便跟著放手,有時就讓他自己感受一下摔倒與體會如何讓自己不受傷的摔倒技巧。
從會考倒數100天開始,我就幾乎已成個「虛擬實境」的佈景,或者更像一面跟他回音對話的鏡子,讓他清楚聽到自己每一個日常管理的決定,家庭生活裡他也越來越被「順勢」當成「一家之主」般對待,像是每天晚餐開始的舉杯toast就是他導入的新儀式,我跟Febie現在都會乖乖等他「啟動」,然後邊用餐邊輪流談談今天發生了什麼事。這也是JFK家受惠於會考才培養的新文化,哈哈。
我不擔心的理由除了這些家長才該用心用力承擔起來不要自亂陣腳、製造孩子壓力的態度選擇外,還有環境的客觀理解。譬如,現在的國中教科書內容早不像我當年那樣繁重而八股,有改善的空間但是大抵上都是輕鬆有趣的內容,反倒是老師在教室裡的教學法好像還有可以更活潑靈活些的空間。國中校園生活的課程內容當然也是生活化許多,Kaya國中前半在建成國中就讀,到現在他還常常懷念那段日子,熱情的校長每天一早出現在校門口親切問候鼓勵同學的身影、帶頭讓教學與校園所在更大社區場域資源結合,學生們跨出校園走動學習的場景都讓人感動,可惜我們搬家到天母只好離開。
這又連帶到下一點,我們畢竟已經佔了便宜地在台北市就讀,如果不要把國中生活只框在校園裡看待,美術館、博物館、體育館、書店展場各種藝文活動、體育競賽、還有親近山林自然的日常機會,這些年他學鼓玩陶登山涉水…都是已經入袋豐富的國中生學習!
那高中生階段發展個性與深度學習,我需要擔心嗎?一點也不,我自己從大學端看就知道,少子化下各個學校系所只會更多元發展,渾身解數努力搶學生都來不及了,而且你看系所們從自己的特色出發注重關鍵能力也是大趨勢。國中時期培養好自我料理的紀律、與人群環境交際的分寸自信,身心平衡發展的健全體質,高中後可以開始專心揮霍青春自由舒展,期待都來不及了呢,擔心什麼?
老實說,我連拿模擬考成績去比對什麼落點的事都懶得做,你說這才能具體鎖定「合理」目標激勵考試的鬥志,我實在是無從理解當中的道理,學校的比分位階一直在變動中,高位的會掉也不見得就哪裡差了,低位的提高也不見得就有多麼驚人的突破,何況這都是「眾人」(mass)集合的模糊決定,跟我們在任何一個學校中「自己一個人」如何經營三年校內外的高中生活有什麼關係?
如果可以選擇,在我看來就繼續像國中一樣學區靠近哪個學校就去讀那裡,畢業前大拜拜的考試頂多只是國中這個階段結束前自我評量的一個參考。就近上學讀書,每天多睡幾個小時,早一點回家專研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多些運動休閒的時間,保持身體健康、心智清晰不更重要?大人自己都在乎生活品質了,孩子不更需要?
高中跟國中一樣照學區分發在我看來是最理想的教育願景,而不是天天要消耗無謂的時間在塞車奔波通勤只為讀一個對人生什麼都不能保證、大半是虛幻安全感或優越感的「理想」高中,這老實說不只超出我的理解,而且也不符合我這輩子看過的許多人的人生故事。就看看台北國際大都會裡高學歷但沒文明常識的人比比皆是,敗絮其中的偽金玉看多了還不夠怵目驚心?我們大人的優勢就是虛長些歲數看多些人生百態,不要把自己都不信的神話加在孩子活潑的人生起步上,這不是做人基本的倫理嗎?
5月21日會考後,我跟Kaya已經開始安排精彩豐富的學習新生活就要展開,Kaya的祖父是一步一腳印、知道等速穩步就能抵達目標的馬拉松跑者,老爹是每天固定閱讀/研究/書寫行程、數十年如一日的老學究,我們會在剩下的20多天裡謹慎莊重地準備迎接大考,100、200天前、100、200天後,一樣的心跳、配速、步伐與心情,享受參與這人生難得一次的全國大考經驗,不管結果如何,用愉快的心情前進,挺胸期待迎向等在終點線的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