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的張力

實踐大學是個很奇妙的地方,台灣高等教育可能最嚮往自由與最篤信威權的人聚在台北一隅小小的校園空間裡,於是形成了校內各種活動時,高高低低、裡裡外外、前台後台,不同程度異質雜處、彼此又能相安無事協力交陪的好多互動「層次」。

我也發覺,在這種奇異空間裡的個體也常具有高度流變的敏捷,有的人上一秒講得頭頭是道似乎是極為鮮明的自由派,下一秒脫口而出又像是封建權威秩序狂的順民。或許,在這種多層次的世道環境中生存久了,人的內在為了適應也相應變得層次分明,系統切換如入無人之境,搞得我不時眼花繚亂,有時快精神分裂,哈哈。

笨拙如我,不知如何一致地應對,最後只能回歸狡兔三窟的「本能」,多準備幾個實踐「少社交自然就少犯錯」的獨處角落。

May be a graphic of text

# 或許全台灣的大學環境都這樣?中研院來的土包子沒看過世面,X_X。

# 潛水有伴,圖文不符。

語言與道德:給兒子的筆記

中文,在台灣,是我們大部分人面對世界思考、理解、表達、溝通的最初與主要的語言,熟悉準確地運用中文的能力因此無比重要,因為語言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生活日常裡跟世界交接、跟人相遇、跟自己對話的生命品質。台灣的語言世界生病確實嚴重,大學裡教書的老師們每天都在目睹語言癱瘓的各種雜症,我們剛下幕的藍白合「五漢廢言」充滿虛偽狡猾的語言矯飾,真誠合作廉恥說了上百遍但缺的不正好就是這些?

語言殘病,意味著世界的殘病;而這殘病的世界之所以廉恥不存,不是因為人們不會朗朗上口古文裡的道德教誨。恰恰相反,病症就在我們語言世界裡的心血管堵塞,堆積如山太多「功能」只剩掩飾、早已作古、再沒有生命力的死語。

國文老師們都懂古文,都可以倒背如流古文裡的禮義廉恥,難道國文老師就會比誰都道德崇高?

當語言專家的國文老師用這種方式在界定中文的語言病,你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語言真的已經病入膏肓,因為開藥的人自己在開藥的同時正在拔掉本該「回歸生活因此找回活力」的語言最後一口氧氣。「懂古文因此道德崇高的國文老師」並不存在,就像這世界上不存在「懂科學因此不會變壞的理科生」,沒-有-那-回-事!

但是,關於語言與生活的真實,我可以告訴你一件絕對真切、你該好好辨識廉恥的事實。

熱衷古文的國文老師們厭惡壞人,是的,你該提防壞人、跟他們保持距離。麻煩的是,壞人不會在頭上貼著一眼就看穿的「壞人」標示,這世界裡存在壞人,許多多多藏在你身邊不知廉恥的壞人。重要的是,聽清楚(放心,我不會也不需要用上古文):壞人有兩種:毫不掩飾擺明使壞的壞人,還有滿口仁義道德的壞人!前者很壞,你在八點檔的連續劇裡很容易看到他們張牙舞抓的嘴臉;但後者的壞更加危險,因為你很容易會被他們騙。

不要因為他們滿嘴掛滿仁義道德、引經據典聽起來比誰都懂得廉恥,甚至讓你聽久了也覺得,這世界的墮落有個源頭,因為現在的我們不再如古人能夠熟讀詩書滿口仁義道德(至於言必曰廉恥的他,當然此刻頭上滿是道德光芒,就像那謙卑自責的理科生放下感性的一刻理性感悟多麼飽滿)。

你越接近那動輒就要引用古文來強調自己愛惜廉恥的圈子越要小心,「廉恥」的道德語言被捧上天,應該當成警惕的線索,知道自己靠近了口是心非、道德傲慢、逢迎狡飾的危險之地,廢言的人不只五漢,語言壞死,表面嚴肅內在輕浮的壞人們四處潛伏。

不要在說流暢古文的文人身上尋找道德依靠,你就會對那樣的地方開始免疫。相反地,孩子,你該到敦厚樸實的人聚集的地方生活去!在那裡學著與和善人相處,與自己真誠對話,與世界認真寒暄交陪,語言一旦像那樣被放生,回到活潑的生活裡,自然就會慢慢療癒、恢復「生命裡的語言」本來該有的活力。

那裡,就算是窮鄉僻壤,就算遇到不識字更遑論古文的樸實古意人(想到兒時帶我長大、過世許久的慈祥祖母),不要因為他們不認得「廉恥」二字,就傲慢地辱罵「無恥」,熟悉豐富了文字語言,不是要讓你變得伶牙利齒,記得謙卑,世上有許多話不多說的好人值得你用心尊重、值得你默默學習。

休養生息,學著放慢

列點寫些近況,打招呼也報平安。

1. 上週到這週、下週,我每週都有醫院檢查,心臟、肺、脊椎一一排除可疑的問題點,也好,乘機健康檢查,看哪裡該修理,哪裡修不了了,該忍著堪用就好,自己的狀態釐清楚後瞭然於胸,只要「面對現實地」過日子就好,才是/就是真安心。

2. 停頓兩週來,我必要的課程與義務外,馬上回家躺下熱敷休息,四肢壓迫的麻酸終於和緩,這期間讀到《The New Yorker》上的一篇文章<Why are We so Bad at Getting Better?> 談到一個被我們可憐的現代人忘掉了的觀念-Convalescence (休養生息?),讀了感觸很深簡直說到我的痛處。病痛其實是很好的經驗,找到跟平時的自己隔開距離的難得機會。

May be a doodle of text that says 'ANNALS OF INQUIRY WHY ARE WE SO BAD AT GETTING BETTER? Convalescence used to be central to medicine We don't talk about it anymore. By Dhruv Khullar October 18, 2023 Illustration by Hayley Wall F of an N.B.A. playoff game against our and a half years ago, in the heat'

3. 因為只有必要的時候才到工作的場所,也意外安撫了我過去兩年來低潮的情緒,我現在就可以感受到準退休的狀態,好似讓我提前實作未來的生活方式,病痛是身體的干擾困惑,但心態上我因病而找到平衡的支點,情緒上反而獲得了解脫,不會再牽掛即將結束的一個階段的人生。

4. Kaya已漸漸抓到自學的入門眉角,這兩週我靜靜觀察眼前的變化,見證自己相信的「生命力」確實存在,很被鼓勵。這8年進入台灣高等教育的現場(過去只是在中研院高等研究的現場,哈哈),看到大學老師被當成小學生般「管理」不可思議的許多場景,就算小學生也哪裏需要「透過管理」來教育,我不知道這樣被高度管制(坦白說經常覺得活在屈辱)的老師們是要怎麼「身教」示範帶動學生自由活潑的學習?兒子沒了「學校」這個框架保護後,自己摸索克服不安的過程,我最鮮明看到的第一個進步不是成績,而是『自信』!孩子們連要鞏固自己內在的自信(尊嚴一以貫之)都那麼困難的教育體制,是不是該好好重新回來談談教育的起點與如何毋忘初心?

5. 最近配合生理/心理生活「因病得福」的輕量化,我的生活裝備也跟著改變調整,有時候連續幾天都只是一本書、一支筆隨身,背包不扛、筆電不背,把自己當生活重考生,認真學放鬆,希望就像The New Yorker上那篇文章教我的,找到自我療癒、自我陪伴的真諦。

6. 活到老學到老,沒想到一輩子只懂得衝刺的我,碰到最難的最後一堂課竟然只是放鬆簡單、輕快生活,哈哈,但這樣豈不也是一種幸福?年輕時學年輕人該學的,年紀漸長學年紀漸長該學的,妳瞧這樣的課表,老天真是疼我這個好學生。

賞月許願新未來

身體狀況突然惡化,大量休息、止痛消炎藥與幾乎沒停過的熱敷讓我在昏昏沈沈的日子中維持還可以樂觀生活的基調,但兩天前醫師提醒我要小心「主動脈剝離」,雖然只是好意提及沒有太嚴肅的證據,還是讓我這幾天心情有些不安,明天剛好學校身體健康檢查,如果現場可以加項目我應該會做點心臟的檢查。

今天是「四手聯彈設計跨界講座」的第三個微工作坊發表日,感謝卓致遠老弟來鼎力幫忙,上一場書緯的循環設計場我還來不及寫感想與感謝,最近實在是有點低度工作效率,以後再補。服務設計我有一定的涉略,自己讀了些書,做了些閱讀筆記,整合了一些到自己的書寫架構與教學規劃,然後也逮住機會思索如何與社會設計進行整合,未來有機會(身體沒有繼續崩壞)希望可以提出台灣設計研究(也是社會學新觀點)的貢獻。

May be an image of 8 people, people studying, table and text

我很仔細理解致遠發展許多年的自己一套系統,這次不只是演講,而是帶工作坊,配合學生的參與與對話,我可以更鮮明地理解他的進路approach,也可以跟自己內在搭建的社會設計思考進行細膩的對話。我一直感興趣的,不是獨特次領域的「社會設計」,而是從行為心理後設架構上做抽替、可以跟設計普遍地對話的「尋常的社會設計」,所以服務設計的一些工具、概念與架構對我一直是等待吸收轉化、然後在社會設計的後設觀點下重新組裝到設計過程的鋼筋水泥材料。

今天學生的提案,再次肯定了我這9年來潛伏到設計教育場域內觀察對話後的總結感觸,從最小最具體的實作環節斟酌,到最大最抽象的關於「設計」是什麼的追問,有個一貫的典範衝突主題,需要被仔細地釐清區辨,我的時間不多,希望可以快點離開學校,把人生最後的一點還可以思考寫作的時間保留給這些總結人一生的功課,我在設計學院裡的角色已經走到盡頭,對實踐工設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貢獻的地方。

我們都一個人哇哇降臨這個世間,最終也需要好好面對一個人生命的自我總結。這也是儘早就定位好好練習與習慣一個人獨處最後功課的mission,畢竟最後不管是在樹下、海底、或者化為灰燼都是再也無涉的狀態。

May be an image of 2 people

JFK小家庭的生活真的每天都很充實愉快,每一刻都有說有笑,是真正散發著民主尊重精神、擁抱呵護著彼此生命的溫暖空間。傍晚,用完晚餐後,媽咪心血來潮,神秘兮兮地邀我們到後院小花園(其實就只是開玻璃落地窗走到屋後窄窄的曬衣走道),JFK在掛矮牆上一排花叢前「賞月」。Febie拉了兩個高腳椅,花棚前準備好了一壺茶,一些餅乾,還有三個杯子,我們就在那裏吹著涼風、看著天上的明月,聊了起來,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四人cheers for life!哈哈。

照片,我拿了脆笛酥當仙女棒,借月亮當火花玩了起來,拍下難得合照全家幸福的一刻。靜靜凝視人生的每一個停格,我們用心活過的每一天每一刻,苦的、樂的、堅定地、迷惘的…都有滿滿的blessing。

有責任感的暖男

人在咖啡店側聽到旁邊三個大嬸在聊天,談到選舉,一位阿嬤勸其他兩位,你們就要這樣跟親戚朋友提醒:「千萬不要投賴清德,不然妳孫子就要去當兵!投侯友宜阿共就不會打我們!」我當場翻白眼給她們看,當然,老頭子的擠眉弄眼,沒有黃捷可愛,沒有一位阿嬤注意到。

台灣社會存在這些選民,隨著選舉的動員只會更多,而且理直氣壯的話聽多了人心自然習慣,漸漸變成不假思索的直覺,社會心防的麻痹贏弱將會是民主台灣最脆弱的阿基里腱。我對國民意志在邪惡共產中國的威脅前腐蝕潰散不是沒有心理準備,讓我感到訝異的是兒子聞言後的回應。

May be an image of 2 people, people studying, phone, childrens toy and text

他脫口而出喃喃自語跟我表達了想法:「這些阿嬤教了沒責任感的孫子,我都還覺得四個月的訓練不知道夠不夠?」

我聽了心底驚訝,默默看了長高但還是一臉稚氣的孩子一眼,覺得眼前我以為熟悉的小男孩,已經不只是個話不多的貼心暖男,還是個值得我這個老男人尊敬的台灣好男孩!

最近生活中已經不只一次被兒子提醒「做人的道理」,沒想到小時候我有機會就拿出來提醒的「正直」,早成為他呼吸空氣般的直覺常識。

學做「無我」的後人類世自學者

我一直都不覺得「發現更深的內在自我」是好成長的起點,沒有人可以找到那個問題的答案,你如果現在就能夠了解,那個「自己」,大概也是最無聊空洞的一個版本吧?😄

你正是渴望超越今天的自己,克服今天懵懂的自己、好奇還有什麼深刻體驗「未知自己」的可能,才讓學習成為無可替代的生命探險。如果你希望被未來那許多「可能的自己」所驚艷,你就要先放下成天自憐自艾或者相反地早擺好自戀姿態的那個所謂「自己」,就要學會「無我」輕快、「忘我」專注地學習。畢竟,就是不知道才要學,就是無知才要努力開放,就是無我才會有機會(透過深刻的學習)遇到更棒的我!

年輕人,去努力深入體驗自己還未知的境界,你需要更豐富深刻、更廣泛嚴謹地挖掘人類許許多多的知識領域(例如物理)與技能專業(例如打鼓),做世界文明無知好奇的小王子。

很多以為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只是因為根本不夠深刻投入;有很多自以為喜歡的,根本只是皮毛不是事情本身。例如,用你最喜歡最有感的體會,有的人以為自己不喜歡打鼓,其實只是你還不夠投入、還找不到對的學習方式;有的人自以為很喜歡打鼓,其實也可能只是誤解了看起來「像打鼓」的偽物,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從沒真的打過鼓。數學、物理、地理….包括你老爹最熟悉的社會學也是,同理可證。

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and cymbal

浸淫在「自我」的想像裡,是讓你陷在封閉系統裡的最快捷徑,很多停滯不再成長的大人都是因爲自嗨,因為活在成天滿足聽到「自己」無限回音的小行星。再説一遍,「發現自我」不是學習成長的起點,你不需要它來推動你前進;恰恰相反,他是永遠躲在未來前方,你不希望太快抵達的目的地。

大凡學習,只要越精深投入,就會進入越來越少人能達到、只有努力學習的少數才能感受到的文明美妙的內裡。這過程中,了解目前就能了解的「自己」,這種無謂的努力恰好是最無趣、最無功、最守舊保守的自嗨。

是在未來靜靜等著、現在還貧乏的「我」自然想都想不到的那些許多「可能的我」,才讓學習成長的人生那麼值得努力、值得去「忘我」地燃燒🔥熱情❤️‍🔥

愛上JFK的自學新生活

復健到一半,身體有些異樣,放緩些不要反而弄巧成拙。即便這樣,因為JFK家庭生活利用Kaya自學的機會進行結構調整合理,Kaya最近2.0越來越上手,Febie跟父子的日常接觸暖心增加,老爹的寫作工作反而在病中pick up規律,希望我的身體狀況能快恢復正常,可以海撈收穫harvest新生活帶來的優勢。

本週第三天,除了Kaya越來越上手的自學能力與習慣,重點輪到老爹利用他的「自學平台」(軟體到位,硬體更新、空間調整、時間釋放)跟兒子一起成長,我們真的是開始了父子平行交流的共學生活了,這應該也是身教的另一種形式吧?或者,從付出回收一些利益給自己的貪心?哈哈。

最近密集閱讀魯曼的東西,終於可以說進入了他的系統內部,可以理解這個理論agenda的構造、用意與內在邏輯,收穫很多,但知識的系統理解本身就反映了Luhmann式的弔詭統合,所謂「理解」無非是能夠嵌入一套概念網路的內在封閉迴路,「設身處地」的同時也被很難脫身的盲點所包圍。

Luhmann追求一般性理論的洞察與連帶的缺點,與Latour方法論定位的風格可以感受到很不一樣的鮮明對照。我現在懂得欣賞Luhmann了,拼上了一直等待填補的一個理論空格,也開了另一道洞察的開放窗口,但還是希望可以因此更穩健地回到Latour的道路上。

最近利用跟Kaya一起摸索溝通、然後實作自學生活的寶貴經驗,也開始順手寫些或長或短的筆記文字,今天在Ulysses上開一個新的project,把它們集中放一起,就取名為《自學者:新人類的養成筆記》,覺得挺有趣的。

單單有耐性地好好描述,這件事就足夠滾動出由許多落地的此時此刻連結起來拉到未知遠方的軌跡與願景,這是我許多年來累積的一點「不脫離瑣碎實作」的「理論」心得。

坦白說,這也是我進入設計學院前期待終於可以透過格物致知的日常,但這幾年的心得是,設計學院的「理論過度肥大」意外地經常還比人文領域嚴重,讓我不時就會被天馬行空的概念拼接搞得膽戰心驚,或者應該說,被把概念理論當表板文案的藝高人膽大給佩服得瞠目結舌,哈哈。

不開玩笑了,寫些生活紀錄,該睡了,明天還有傷腦的課。

三本教科書裡的新風景

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and text

週日晚,看看兒子的學習筆記,也快速翻閱《物理》、《歷史》、《公民與社會》三科的教科書(翰林版)。108教綱的新教科書讓我著迷,Kaya國中時我就經常覺得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這次看高中教科書更是有許多驚喜。但我知道,放到現實的環境,學生還是會被為了應付考試大量補充的參考書教材、考題、還有補習班的講義淹沒,到頭來新教綱還是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變得面目模糊,把教育現實拉回老路。

不過,話說回來,我非常喜歡閱讀這些台灣進入民主時代後的新教科書,許多地方充滿了摸索教育創新、讓求知回到原來面貌的努力痕跡,讓我(只要停留在教科書內)就心裡油生身在自由社會的快樂。(我知道每一科的內部哪些是核心的素養、哪些該放在優先或輔助會有爭議,那是必要的討論,但跟我此處的感受無關。)

《物理》教科書開始書寫物理有人文味,科學於焉變成一種人文成就,這點讓人驚喜,我因爲跟書緯合開課有機會接觸台大跨學科的學生,看到一些同時修理工與人文學分的學生發表時,開始會看到一些過去很難想像的教室景象,上週就看到一位理科學生在報告設計提案時熟悉轉換敘事語言的流暢,那種跨域的自然天成讓人驚艷,台灣這些年的教育改革確實出現了過去很難想像的「新人類」。

《歷史》課本第一章就從原住民談起,歷史分期的書寫,尺度、觀點、語言處處有耳目一新的自由感,「大明國」、「清統治」、1949開始以台灣為主體的中華民國階段….不再有脫離現實的意識形態,而是跨領域史地融合、強烈具有現代視野的書寫,多元主體的移動在文字間打開了尊重理解的適切距離。我不禁感慨,跟兒子說台灣民主化過程艱辛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與熱情,但能夠有這種自由奔放氣息濃郁的新教科書給我們的下一代,我真的覺得很寬慰,這是落在現實土地上最好的民主果實啊!

《公民與社會》共三冊,第一冊應該是給政治學及一部分法律學教授負責的範圍,我喜歡每一章開啟的那種人類文明尺度的氣度與視野,我覺得是從世界良善公民與盡責地球成員的立場出發的公民教育。不過,對比另外兩本,我覺得有種說不出的遺憾感,還不清楚是哪裡來的問題,但我初步覺得可能跟文字有關。

即便可以口語些帶著探求趣味的思辨之處也大面積地使用professional nuances濃厚的用詞造句,感覺反而比較像是一本嚴密的「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佈下許多培養political reasoning, legal senses等活潑公民素養能力的無形障礙,對比《物理》與《歷史》讓人意外覺得有強烈的失落感。這當中隱然傳遞的一種「科學嚴密性」在我看來可能反而會是迷障或掩飾,阻擋了學子聯繫現實感知到「知行」落差,內在發展推論的邏輯性,還有激勵突破現實瓶頸的實踐動力。

《物理》與《歷史》是落在人類知識的兩個極端的類型,前者著重數理推論的邏輯修辭,後者重視觀點鋪陳的敘事修辭,我在新教科書裡都看到了不再刻板的流動想像,因此被鼓勵了希望。《公民與社會》夾在中間反而缺了些前兩者的大方與新意,或許,這正是處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困難,需要社會科學在自我述說上更多開放溝通的意願與專業的深度自省。我沒有失望,只是感覺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家裡的圖書室2.0

今晚開始新的自學家庭生活步調,圖書室嘗試放上螢幕(效果不錯,明天會更換27吋),USB-C線機動換接親子各自的不同筆電,還滿流暢的。

JFK家庭英文閱讀時間繼續,剛結束《小王子》進入新的文本,這次是偵探故事,我們放慢速度,預計10天一本。多的時間空出來給筆記實作的經驗分享,今天Kaya上午去科教館,下午我上課時他在研究室裡自學化學,他開始認真學習整理筆記,今天晚上第一次驗收。

我們對著螢幕修正筆記、檢視書寫方式,拉近所學、所思、所寫的距離,越加統合就越是一位活潑的學習者。同時我跟他討論note-taking為何物?為何需要寫筆記?因此怎樣寫才合理….. 最終,第一時間書寫時的狀態如果能達到reflexive同時habitual, 那是最好的結果了!

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and text

Kaya自己一個人透過閱讀教材理解化學,我還蠻意外他一直可以保持興味盎然,跟我分享時比手畫腳說「這裡越來越有趣…」,我都感覺到他的熱力,很棒。他跟我說,電子殼層就像都市發展的同心圓,「邏輯很像!」。我喜歡他自己會發展出比喻來理解。

英文小說閱讀與物質組成的討論都用到deduction,所以我找了一頁的網頁,關於induction, dedication, 還有abduction,讓他明天有空讀讀,乘機讓他熟悉科學探索的邏輯語言。應該可以增加以後我們討論時自我描繪歷程的準確度。自學生活的兩個月後,摸索進入2.0的第一天,還不錯,可以繼續,希望永續。

An Apple Day Today: 蘋果日

今天意外很Apple, 同事獲得優秀教師的榮譽需要開放教室供觀摩,我就跟著湊熱鬧去見習,結果她談的主題是Apple。就在我進教室之前,我正在翻閱touch technology相關的文獻,進教室旁聽被開玩笑以「Apple專家」的定位點名回答問題。

我發言後想到手機裡的一篇沒發表的舊文章,結果想找的關於觸控與後PC的文章沒找到(可能真的弄丟了,嗚呼),卻找到另一篇寫到3000多字一樣未完成關於Apple的文章,根據上面的抬頭(為數位時代20週年而寫….),我想起了那是幾年前《數位時代》20週年詹偉雄邀我為紀念專刊寫的文章,他指名要我寫一篇關於Apple,我也很想把自己看Apple的觀點寫出來,但最後我終究沒有交稿。

那時我的頸椎壓迫到神經露出苦不堪言,整天24小時劇痛,痛到整個人捲在床上抽蓄,人不成人到一直想著如何自殺,後來醫師開刀跟我說一剖開才知道嚴重,不知道我是怎麼忍得可以撐到那麼晚才開刀。有機會,我真的很想好好把我的Apple文寫出來,或許放到《尋常社會設計》的新版,或者給《日常萬物論》收尾。

May be pop art of one or more people, beard and text

《數位時代》的專欄寫作經驗,那一年多的時間對我這輩子是個重要的轉折,可惜,《數位時代》20週年慶時,我只能缺席,變成一個旁觀者,就如更前一段,2015年中研院社會所成立20週年紀念,我剛好在離開之際兵荒馬亂,作為所成立後第一個以「社會所」的名義聘任的新研究員(工作了18個年頭),我在紀念冊中也是沒有留下一篇文字或一張照片,一個活過但是沒有留下紀錄的幽魂,X_X。

我估計,離開實踐工設之後,應該也不會留下任何痕跡。這一切或許對於一直面對著死而思考一切、而活著每一天的我,是再恰當不過的生命形態。

總之,Apple的故事還沒有講完,我覺得自己可以把Apple重新對焦擺到一個散發新時代意義的詮釋位置。身體日漸衰退,才發覺欠自己的文字越來越多,唉。

照片:喔對了!想起來,到學校「上蘋果課」前,我先繞去圖書館還通知到期的書,剛好是我借給Kaya當閒書看的《蘋果傳奇怪才賈伯斯》,就是這麼巧的an Apple Day today!

台灣教育的重建30年後:浮光

昨天送孩子出遠門後就去浮光享受單身找書的樂趣,太早到先找地方喝咖啡做點事,午後回返一番尋寶才提了一袋書滿意離開,其中一本是黃武雄1996年的老書《台灣教育的重建》。

我對教改一直是沒有記憶的漠然,跟我晚些當爸爸,還有長期在中研院工作有關,此外教育社會學不是我的專長,要逼我來學究講教育幾句,大約也只會是從不討喜的產業市場角度插話幾句。總之,關心教改是這幾年離開中研院、8年來在實踐歸教育部管,而孩子也長大跟教育體制硬碰硬,才漸漸恢復知覺/關心。

黃武雄這書我在書店翻,意外發覺基本病徵的描繪20多年沒太大改變,他當年都已經定位「無功而返」加上「何去何從」的感慨,我相信這20多年一定有更多的改變,改變不會只有持平或惡化,也必然有新的時代機會,如果明年1994民間教改運動30年後要重寫一本《台灣教育的重建》(應該吧~)我們會讀到怎樣的地景勾勒與共識願景?30年的經驗本身就是最珍貴的前進資源吧?

我看這本歷史文獻時,不是出於歷史考察的興趣,或者該說,更關心的毋寧是理念史的好奇。

想知道當年教改背後的「正確」教育理念,如今看來,會有哪裡恐怕是錯的;除了書中檢討運動外的現實扭曲,也不能排除運動內的理念動力有需要重新檢討的可能吧?或許,從這個角度切入,非教育專業的產業/市場觀點可以讓我這位「終於」被自己的孩子逼得關心教改的家長重讀舊書時有些奮起的感悟吧?

自立的個體是民主社會的基石

每一天總是累積了很多感觸,也總是到睡前才有空,想寫已經沒有多少時間。Kaya決定自學後,JFK就要自己規劃高中生的學習生活,雖然加入羽白的平台,但我們主客很清楚,那只是個輔助與協助,自學最終是Kaya一個人的事,一開始我們就有自主的決心,這樣對所有人都好,包括幫你的人。

這社會多一個自立的人對其他人就少了些負擔,別人也才能做出恰當的協助,人固然不可能離群索居不靠別人,得到協助才能夠完成要心存感激,但處處擺出找拍找靠的姿態那也是另一種不健康的病態。

自立的個體是健康社會的基石,台灣從Covid流行開始後處處都看到這個社會的「媽寶化」,疫苗要全員到齊都可以選、要馬上到還不能太貴,選擇高端疫苗的人出於自由意志卻被視若無睹,孩子要不要請假上學自主決定不行,一定要統一集體決定「大家一起走」不然民眾會舉足無措….如今在惡質的政治鬥爭下更是如染了精神瘟疫弱化了社會的體質。

很多事情是民主社會的個人就該承擔與學習自我料理的事,不要什麼都要投射「萬能的政府」解決,那是在召喚「無能的集權」,而「效率的民主」需要更多自立的公民。我這個看法,很不符合刻板化「社會學的政治正確」,如果有那樣的東西在,我認為那是原本健康學科的悲劇,我不覺得自己孤單,這個學科裡清醒的人應該還是不少。

Kaya的高中學習生活最近開始有了雛形,沒有走到一個穩定的程度我實在不敢分享,其實放長時間看我們都必然處於無知,教育尤其是這種跟未來息息相關的領域。而且分享就(只)是分享,只不過說有這樣的事在我的生活中發生,正確與否這種多餘的訊息是聽著自己加入的雜音,不是我能夠負責的。廢話真多啊,哈哈。

我們最近對每一個科目都做了些判斷與決定,綜合起來幾個實作層面的核心素養能力特別重視,再一段時間就會看出這些判斷與實作安排會有什麼結果,心底蠻期待的,這就是自學有意思的地方,比起把孩子送到制式集體的學校中,「失控」系統地降低、行為回饋的訊息量多而且更清晰,這意味著更具體的empowerment。

May be a doodle of text that says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The Little Prince'

自學的「自」是個依變數,它的豐富性與適應力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就回饋。我知道我的說法一定被很多人認為剛好相反:送進學校一切都跟著隊伍清晰確定,然後自學必然是面對龐大的不確定與不安。哈哈,其實這不就是前面說的道理嗎?增加系統的複雜度,不必然拉高不安,反而可能是降低環境不確定性的更進化形式。

英文這一科的學習是我們家最熟悉的領域,我們做了好些調整,設定了一些實作規律,當然也包括目標與價值的確認。我只分享一件事好了,就是我們如何把重心放在閱讀。之前有些透露,就是每天晚上8點的家庭聚會一起讀書,主角當然是Kaya,我把自己學語言的心得轉化過來給他嘗試,他每天朗讀大約3-5章的英文文學經典的段落。

我跟Febie難得一起跟兒子閱讀,每一句跟著朗讀後就是一番討論,有時候換人朗讀給兒子休息,甚至角色扮演做戲起來,天南地北根本跟著書在聊天。我特別喜歡賞析文句的閱讀趣味,不然就是舉出不同脈絡下的其他語句運用;媽咪都跟小朋友讀繪本,也很久沒有這麼認真讀這些好作品,她很注意朗讀的發音與旋律,三個人每晚都有很甜美豐富的交流,結結實實的quality time。

關於英文這個「科目」我們還有其他的一些有趣的作法(應該說生活方式吧?真的,改變的不只是高中生的學習,而是整個家的生活趣味與互動方式),有空再分享。我們選的版本當然是適合高中生的材料,但品質真的還不錯,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我們已經讀了三本,上一本是Mary Shelley的Frankenstein《科學怪人》,目前第四本The Little Prince《小王子》讀到一半,從陰沉到明朗,好像在洗三溫暖,文學整個帶活了家裡的氣氛。《小王子》真的太有趣,我們最近笑聲連連,搞到很怕吵到鄰居,哈哈。

談到閱讀,你猜我們「公民」這科讀什麼?哈哈,一定想不到。好啦,又夜深了,有空再聊。Love, from JFK

健康成長,無關成功

手術置換人工頸椎後5年,最近四肢末梢神經又開始麻酸痛,右手肘也獨立疼痛嚴重,有時連拿個馬克杯都有苦難。因為也有可能是坐骨神經,所以最近先不無端嚇自己,遵照醫囑吃一週的消炎藥,也乖乖下決心回到天天復健的日子,希望密集一個月復健後證明不是頸椎需要動刀的問題,可以回到正常健康的軌道,這樣是最好的結果,畢竟脖子的部分因為已經裝過人工輔助已無法再用牽引的方式。

Kaya高中自學的最初二個月,我們一直在摸索新的生活方式,最近他進步不少讓我們有更多信心做對了,我們決定既然so far適應良好,可以來好好規劃更完整全面的學習規律,下週開始希望可以經過調整後再lift up到另一個level。

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studying, phone, cornflower and text

Kaya的這段自學經驗對我也是很大的鼓勵,我過去到現在看過不少大學與研究所的教育實況,不時就在思考如果能夠提前到高中給年輕人「大學前」建議(不是為了聯考的應試準備)會抓到哪一些重點?又如果是我會嘗試怎樣的學習方式?最近因為Kaya的「實作」而有不少感觸,對包括所謂核心素養等的「觀念」也有比較深刻踏實的體會,我很喜歡透過實踐慢慢清澄起來的新視野,對我既有的世界觀是更琢磨細膩成熟的一劑強心劑。

雖然說「成功」沒有什麼標準,我也不知道Kaya跟我的摸索會長出怎樣的果實,或者可能正在犯怎樣的錯誤,所以會克制自己小心分享,但是每天都有在做日記紀錄與反思,假以時日應該會有更瞭然於胸的自信看法。其實,最近我跟Febie都有默契同意,15歲的Kaya已經比15歲時的爸爸與媽媽更好,她指的是英文,我指的是思考的品質與更均衡的學習。Kaya自學後甚至開始會出現一些有趣的時刻,是他在帶動我們成長而不是the other way around。

明天又是週一,JFK要繼續穩健樂觀地認真生活,像個超有默契的小團隊,克服短期暫時的一些困惑,在可見的將來收穫更豐富的耕耘成果。

復發,向死的體悟

身體狀況有些變化,如果持續,或許我要面對一些辛苦的抉擇,希望老天給我多一些平淡的日子,別再擾動安寧就值得感恩。

最近答應一個演講,談過的老主題一段時間重新面對,好像在對著老天的calling一個階段述職,表面變化往往只是新版本裡的一些用詞,但翻開實裡生命已經換軌到另外一個心境。

談夢想與燃燒生命,對現在的我有些不著邊際,少些疏離多些親密的感受,像是夢碎後的收拾與安頓,雖然肯定不會是討喜的話題,但或許是更值得跟陌生人一起面對的真實。

依舊認真生活每一天,入眠前回想過去的24小時,也真心滿意感到充實,但都只會是曲終前outtro的和緩風味,期待盼望未來的老調終於並不合宜。

臨睡前有個小小的悟道,誠實地書寫回憶,細細摺疊收拾歸檔人生前,必須先學會鋪平攤開所有的細節,讓轉瞬一生如實無礙地在最後一幕的地平線horizon上,展現一種不需任何多餘詮釋的零度的觀看可能。

#A View of life

#A dream that no longer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