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第一堂社會學課

我的朋友不多,如果再扣掉幾乎沒有碰面的臉友那就少到可說稀薄了,哈哈。主要是我喜歡簡單生活,笨拙不知道如何、也不覺得需要經營人脈。最近兩位算是比較熟的朋友(其實也是半年一年才因事碰面)接連「出事」(唉)讓我唏噓不已,一時之間不知道能說什麼。

這麼多年來不是沒有聽聞什麼,但每每在聽到的當下,馬上理解是不知幾手後的傳聞,聽的時候總有倫理不安,沒有一個當事人在場,尤其談的時候通常瀰漫著令我不安的gossip娛樂氣息,我通常會表露一點希望改變話題的暗示,自然更不會好奇追問,畢竟在我的理解中「無罪推定」的邏輯在日常交往上也是合理的,即便現在,我也不想隨便「有感而發」便導向recollect memory多說些什麼加入gossip。無能的我只能在距離之外、回音歇止的死巷子裡,靜靜觀看這個越來越讓人費解的世間,體會正被教導啟發的尋常道理。

前天跟Kaya聊天,我問他自認是怎樣的「朋友」,如果是好朋友應該會從你身上看到什麼優點、獲得什麼「好處」。我知道他的朋友很少,國小國中各換過一次學校,還有獨子加上父母的兄弟姐妹都不在台北,這些都是原因。我對兒子的社交稀薄有些心疼,因為知道他這幾年經歷過的一些具體挫折,好奇他一個青少年在這種「友誼缺乏」的狀況下怎麼看待自己,關心他的self-images,畢竟他不像我到了可以脫離世事的初老,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資產需要好好經營。

他想了一會兒,謹慎地慢慢說自己是個「善良的」朋友,我問他是什麼意思?他的回答有意思,靜思之下意外準確,說自己「不會強迫別人」。意外,有些心疼,但也讓我聽了很感動。

「友誼」這件事經常是社會中人脈經營的一個滾動的「中間節點」,你如果沒有覺得obliged to do things a “friend" supposed to do in return, 在「江湖社交」中經常就不會是個眾人眼中的「好朋友」。Kaya進入國中可以說才初次「步入社會」,跟著青春初期便單純懵懂地捲入同儕風暴,因為想做個好朋友而面對過「義務」的壓力,成為出手大方海派朋友的「小囉囉」,他明明知道不對勁還是無法脫離「朋友就該有義氣!」的集體壓力。

最明顯的一次他感到困擾的「小事」,我聽到以後從社會學者的直覺就知道危險。那位交友廣闊的朋友當著其他朋友的面前折斷Kaya的筆,然後說:「沒問題,我再買一支給你!」多麼恐怖的控制展示,你的東西都是我的東西,你當我朋友就會被我照顧!Kaya很困惑這是怎麼回事?但我一聽就知道他陷入了「要不要當好朋友」的兩難,一個小撒旦佈下靈魂操縱的細膩陷阱。這個事情開啟了我更多的了解,最後知道孩子自己沒有能力脫身,決定跟著搬家一起換學校。

我知道他曾經重重跌過的社交創傷,讓他自我懷疑過一陣子,他的應對方式一開始是可以理解的採取保守:謹慎判斷寧可不交朋友。他今年給我的生日卡片上就寫了感謝爸爸救他脫離困境,讓他可以歸零重新學習。很棒的是,國中畢業之際,他回頭看這段體會,給了一個新的理解,意識到自己的「善良」,我很高興少年人生的自我敘事有了這個翻過一章的正面結論,上過一堂深刻的「社會學」,高興他有這麼準確的體悟。

May be a doodle of text

我跟他說,社會上有很多場合,包括一些商場人士建立同窗關係的「高級學位」,都是有認識朋友滾動資源的誘因在。我開玩笑跟他說,你跟你老爹一樣,是眾多社會資本累積網絡中的一條「死巷子」,你有三個朋友就是三個朋友,然後別人很難從認識你再往前認識新的朋友。

我不知道他懂不懂我在說什麼,但他能夠欣賞自己有「不勉強朋友」的「善良」,可以說經歷挫折困惑後,慢慢終於建立了正面肯定自己、遠離青春同儕「準幫派」誘惑的珍貴定力。我提醒他,朋友慢慢交不要緊,暫時少些沒關係,有時候聽從內在的聲音、確定無法當「好朋友」是件好事。老爹眼中覺得驕傲,因為兒子學會勇敢相信、知道體貼理解自己、進而肯定自己的「善良」,雖然因此暫時還會是個不容易被當好朋友的「離群者」,但善良放在第一位要繼續堅持下去!

May be an image of text

Kaya的大學實境體驗

今天值得紀念,禾也跟我一起上學。

上午研究所的課談Latour(上),沒有拍照,兒子坐在一群研二同學中,辛苦聽了超級抽象的討論三小時,距離國三生9年的差距,難免,很好的體驗。他未來的學習,我不會再用教育部頒訂的「高中學習尺度」衡量,多方嘗試有興趣就順勢深入,「考或不會考」禁止再變得重要。

中午兒子跟我去開系務會議,他用我的便當在旁邊等我會議結束,感覺一下Daddy除了教學在學校還有的同事工作關係。然後跟我匆忙趕去下午的通識課程,這次不一樣,大教室學生滿滿。今天談相機與攝影的視覺文化,很多照片共150張在1個半小時內熱情講完,他聽得入神兩眼都亮了起來,感染了大學教室裡學生們專注吸收知識的氛圍。

我跟他說不是所有大學的課都像這樣,他說當然知道,還誇這一定是「優質課程」(難得被兒子誇獎)。可惜,他坐在學生堆中的樣子好特殊,但我在台上卻沒有拍下留念。

May be an image of 2 people, people studying and text that says 'Rakute MONKEYS Rakuten MONKEYS ค0'

讓他參與兩堂課與我的工作日常很重要,不是因為課程本身的學習,而是他就可以1:1對位到校園裡的大學生。

我帶他走了幾間教室,告訴他大學生與老師都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人有各自的上下課時間表,還帶他去看了餐廳,感受非常個人化各自用餐的校園。今天我才意識到原來國中學生固定全校集體作息跟大學差距這麼大,但,他經過這一天的「實境體驗」從此走在大學校園身心將變得熟悉親切,提前三年的完整空間感也讓他可以將高中生活擺置到生涯的一段「過渡」的想像位置,很好!

他今天在校園裡三次被當成大學生,沒想到他一個國中生這麼融入到背景裡,哈哈。中午準備開會前,坐旁邊的同事以為我跟學生用一種「不尋常的溫柔語氣」在討論,然後大部分的時間竟然雙方都不講話,狐疑許久卻不敢出聲(還好是個小男生,不然「傳出去」麻煩大了,哈哈)。我聽著同事口中Kaya怎麼變這麼大的評語,看著眼前天天相處的大男孩,突然才看到兒子長大變得更成熟的身影,驕傲的老爹。、

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ramen and congee

下課後教室沒人才想到,趕緊拉個同學幫我們拍張照片,回家路上帶他去他還記得懷念的粥飯店,他心情看來很好,回來就跟媽咪說今天度過充實的一天,覺得自己這個鬼點子真的太好了,父子兩人默契感情只會因為這次「家庭史」的小事件變得更好。晚上繼續陪他整理房間,從外而內幫他重新整頓一番,好鼓足自信從國中往前再出發!

眼光轉向未來的JFK家庭會議

今天趁週六跟Kaya與Febie溝通了Kaya「後國中」階段JFK一家未來三年生活的架構還有要努力經營的地方,然後是接著兩三個月想要做的調整,明天週日要來一起整頓家裡環境迎接新生活。

國中階段Kaya因為我們父母的沒經驗,中文的閱讀寫作能力未達理想,會考後終於可以擺脫學校教育與考試框架,逮住機會重新鍛鍊增加閱讀密度,固定fiction與non-fiction各一本交替閱讀。

他的英文基底不錯,一直都是成績最好的一科,現在就是全面浸泡在題材廣泛的閱讀、聽力。我跟他一起開英文字幕看了Netflix的一些系列電影,中間碰到有意思的表達我就remote按暫停討論一下,配合早上閱讀Taipei Times,幾天下來已經看出成效。下週想先把英文打字練好,接著再練中文打字,想帶他用軟體來組織材料,建立自己的學習資料庫,順暢的中英打是前提能力。

下週三,我上下午都有課,上午是研二的「設計與人文思潮」,預計討論Latour的物質語意學,然後下午是大二「工具與人的設計哲學」,我會分享視覺文化與攝影。已經幫Kaya跟學校請好假,他會跟著我一整天在實踐進行「沈浸式體驗」:)感受一下高等教育現場、研究生與大學生在教室裡的學習氛圍,當然,還有老爹上課的特殊「J式風格」以及學生跟我更自由互動的學習文化,哈哈,好玩,期待。

我設想Kaya的高中階段是為理想的大學學習者做熱身準備,我這幾年教學經驗中經常暗地感慨:「如果學生進大學前就先有這樣那樣的準備就好了!」,那就來動手實驗拿兒子來測試吧!(?哈哈)希望未來幾年能夠培養好Kaya統合而有個性創意的學習能力、組織想法與準確溝通的語言能力。昨天在東吳演講的最後一張slide是「要怎麼收穫就那麼栽」,我不喜歡光說不做空談抽象的概念,沒有doing就別一直talking,我離開中研院到設計學院的生涯規劃就是因為相信這個直覺的道理而且想要實作看看。

之前說過了,JFK家這個暑假後會有「兩個高中生」,Daddy後退到學科專業分化前更樸素的學習者定位、Kaya前進高中以自由人身進入「大學前」更開闊的自我成長。

我們父子從年齡分隔的兩端迎向彼此、歡喜相遇,希望能夠用平行共鳴的方式交流、同步地學習成長;這同時也會是交錯的過程,他會通過高中漸漸接近大學,而我則慢慢退出大學,往前(或往後?)進入「老頑童」無名無我的終老「境界」X_X,然後驕傲地回頭看著兒子離我漸遠、成熟茁壯結實地擁抱屬於他的未來成人世界!

陪會考的難得經驗

昨天當一整天評審走了6小時,組頭明璁帶團不錯,氣氛融洽真切開放而有效率,我是那種享受「一起探索」彼此刺激思考、大膽試探、共同偵查盲點、摸索共識的「玩樂型」思考者,這一天跟隊友的互動很充實快樂,雖然一天下來體力腦力都是考驗,非常非常疲累。

今天剛好相反,一早陪兒子會考,成天一個人蹲坐校園一角的小板凳,看書與書寫都不方便,一天下來好像比昨天更累。兒子看出來兩天的前後對比,嘲笑我忙與不忙都累,最後結論很正確,就是「Daddy老了!」

禾也人生第一次大考,第一天考完走出考場下的結論很有趣:「比畢業旅行還好玩!」,「數學非選題都有寫完,太棒了!」,「作文一整頁都有寫滿,太棒了!」,「老師送蛋糕給我吃,太棒了!」,「社會科我喜歡的地理歷史出題很多,太棒了!」,回到家馬上打電話給阿嬤報平安,說要讓容易緊張的阿嬤快點放心。

這孩子天生暖男性格,考生反而成了安定軍心的啦啦隊,哈哈。

也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尤其當爸爸的這麼覺得,導師休息時間過來找我們,直誇還好有禾也這個轉學生,讓她帶今年這頭痛一班有個心理支撐,是「品格很好的孩子」。禾也的成績我知道並不優秀,但是合群善解人意、樸素認真想要學習、還有性格沈穩踏實不急躁,這些特質在我看來比成績重要,就算或許給自己標準放低容易「達標」給自己鼓勵,都是好特質。

會考明天還有一天,但這一天場內的耐壓與場外的親和已經通過考驗,人生還很長遠,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基礎打穩孩子慢慢來,不管會考成績如何,在我眼裡他國中生涯已經讓Daddy滿意地畢業了。(看來,這一家果然有其子必有其父,都是自得其樂的知命派,自行主動就放棄了挑戰競爭的壓力,哈哈。)

#照片中的石頭記:禾也國小到河邊玩時撿的石頭,覺得自己腦袋不聰明,就動手寫個「腦明石」放在書桌前說要定時拜拜,今天還真的認真帶到國中會考的考場,暖男連啦啦隊都不求人,國小就為自己準備好了幸運石。

辛苦 vs 快樂: 家庭對話

JFK家的晚餐總是聊個不停充滿歡笑,今晚也不例外。兒子興奮地分享今天學校做雪花糕與學折餐巾布的體驗(會考好像消失了? X_X),我很有默契地看了Febie一眼,笑著說妳碰到媽咪瑞士餐飲訓練的專長了,看來未來比較可能繼承媽咪的衣缽。

「那你覺得當學者怎樣?」忍不住好奇問,結果他回答:「因為當學者看起來很辛苦,經常要皺眉頭傷腦筋,然後很容易失眠啊!」我心底想,他這誤解了,我以後要多張嘴笑著讀、想、寫才對!哈哈。

後來想想,還是跟即將升上高中的孩子趁機溝通一下好了。

「Kaya,其實,這跟學者這一行沒有關係啊。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這樣分配的,大部分的人譬如全台灣三千家炒麵店靠炒麵可以養活一家子,職業與行業的世界就這樣,但這些麵不管吃起來好吃不太好吃,終究都是大同小異。

但是,如果你想要突破開發出很不同口味的炒麵,那就會成天摸索努力傷腦筋、甚至在其他人看來『不懂得為何不過就炒個麵而已』要那麼辛苦?想要有突破花招的魔術師、想要完成高山登頂新路徑的登山者、想要舞出新風采的舞蹈家、想如何改變泳姿加快0.1秒的運動員…還有,妳媽咪想要給小朋友全新體驗一本老繪本,也都是很辛苦啊!」

「嗯… 但是…. 我說對啦,是很辛苦啊!」

「兒子,大人的世界本來都很辛苦,送Uber Eat的人很辛苦,靠攝影、變魔術、舞蹈….過活的人很辛苦,小朋友的英文老師很辛苦,在大學裡教書研究的人很辛苦….。你以後就會發現,人生最重要的差別不是辛苦,而是找到值得的辛苦。給自己有成就感、有滿足感、有創意、能夠發揮自己熱情的辛苦!沒有意義、沈悶無趣、沒真的生產出內外可以肯定的價值、又不得不繼續下去的辛苦,那才是『真的辛苦』。Daddy跟媽咪的辛苦,是辛苦,但都不是真的辛苦,你如果仔細觀察,我們都是自在快樂的那種『幸福的辛苦』,哈哈。」

「但是你看起來比別人辛苦啊!像XX、XX…就感覺沒你辛苦。」

「或許,你眼中看起來Daddy比別個教授辛苦,老是皺眉頭、經常會失眠、書永遠看不完、筆記沒停過手…..這都沒有錯。但你也看得到Daddy比別人興奮快樂、工作時更帶勁的活力吧?你想想,為什麼不反過來這麼問:『這個工作是有多快樂啊,竟然可以抵銷掉比別人還要多的辛苦,而且一直沒想放棄過?』

辛苦跟快樂可以手牽手在一起的,你以後如果可以找到像這樣讓你有巨大的快樂『足夠去』擁抱/享受巨大辛苦的工作,那Daddy會替你高興到唱歌跳舞,就算睡不著也不要緊啊!記得嗎?我以前看你一做一整天在弄陶藝,不是一直問你『辛苦嗎?累嗎?』那時你怎麼說的?『不會啊!我很快樂啊!』」

「Daddy,真的沒有連一點辛苦都沒有、全部都很快樂的嗎?」

「嗯,我想想。如果說單純講消費,吃一盤美食、看一場電影、聽一首好歌、喝一杯甜飲…或許有可能。但你想想,人們為什麼喜歡看讓自己傷心難過的電影?喜歡吃酸的、苦的、辣的料理?…. 因為那感受才豐富啊,….嗯… 你可能真的還不能理解所謂的『酸苦甘』,你國中要畢業夠大了,你仔細想想,應該還是有這種體驗的,慢慢來吧!

不過,Daddy要說的是,如果是工作與職業的選擇(雖然離你現在還遠),一點辛苦都沒有,全部都很快樂的工作,可能是最沒有意思的工作喔,就跟到最後發覺自己卡在『只能辛苦,除了辛苦還是辛苦』的工作差不多。感覺得到『好認真在努力中』的自己,然後感覺自己的成長,然後跟著有克服自己、變得更大更充實的成就,還記得嗎?像你爬到高山頂的那種辛苦後的快樂,那才是最棒的體驗啊!」

「好像有點懂….」

「慢慢來吧,年輕人。記得怪怪社會學者你Daddy的話:『人人都很辛苦』的社會,絕對很糟糕;但是,一心追求『最大化快樂』的社會,也不會好到哪裡,哈哈!快樂當然比辛苦更值得追求當目標,但更重要的,不是辛苦或快樂,而是有許多『值得辛苦』的快樂,還有『值得快樂』的辛苦,的那種尋常好社會。英文的Rewarding,是『值得做』,也是『有意義』,不是沒有道理喔!」

父子的公民課

很久沒有跟兒子一起研讀公民課本,明天段考我「很沒有效率地」趁機花了兩個小時跟他細細討論國三公民課本兩章的經濟學基礎概念:供需法則與市場競爭,最後還找了段介紹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YT影片給他看,整晚兒子眼睛都是睜大亮著的,家中書房充滿智性交流的愉悅氛圍。

兒子一直不知道他老爹是經濟社會學的老鳥對這兩章特別熟捻,聽得入神在了解「自由市場」看不見的手超出個體意志與利益的「機制」後露出恍然大悟的滿臉喜悅。我很高興,他對人類社會運作竟然也存在超出表面直覺印象的潛在機制有了最初啟蒙,雖然我是個社會學者,但「市場經濟」真的是引導孩子進入社會科學領域的最佳敲門磚!個體/集體、主觀/客觀、物質/心智、慾望/情操、資訊不足下的選擇/選擇後的非預期後果……在隨手捻來處處都是的生活經驗中很輕鬆就可以印證與辯證。

兒子最後問我:「這是經濟學嗎?」「是的,這是經濟學的101」。「這樣不就講完了,後面還有嗎?」(求知若渴上癮了的Kaya)「有,非常非常多,而且都很有趣,以後我們繼續聊」。然後,他不知道為什麼又問:「這是社會學嗎,為什麼你那麼熟悉?」「是的,在我看來,亞當斯密也是社會學者!」因為他找到的是組織現代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則,甚至直接透過思想參與塑造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生活。

當然,這樣講的我不忘提醒他,把亞當斯密當成社會學者這件事,是我們父子的秘密,不要跟別人說,不然Daddy會被逐出社會學,哈哈。我刻意把跟他的討論收尾在社會分工與職業專門化,然後接上「找到自己最能夠快樂發揮」的生涯選擇,才國三的兒子竟然第一次秒懂,了解輔導老師前天跟他們討論「了解自己」的理由,不就是在複雜多元如萬花筒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回答讓我甚至叫絕,直覺理解到這個「只屬於自己的位置」跟「所有其他認識、不認識的人」有個心照不宣的連結關係。「因為做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工作的人才能跟社會『共存共榮』」!

我高興的不只是這個意外的活潑想像,還包括他所體會到的社會分析樂趣當中,還帶著這麼小就能打破「二分法」慣性思考的推理直覺,能夠endure跟著帶來的曖昧與不安,能夠「停留在」這曖昧中學著掌握「超越二分之後」的統合自信,在我看來是「思考胚胎」可以很好地繼續cultivate的珍貴品質。

#蘇格蘭啟蒙運動

#自由市場開始的公民好教育

學習,給世界機會擁抱你

昨晚Kaya到我房裡地板「露營」,我們在暗室中聊天然後互道晚安才入眠,瞬間父子倆又回到高山上帳篷裡過夜的感覺。我陪這孩子成長,他陪我日日老化,朝夕相處而且無處不談的日子也14年了,我們上山下海走遍台北城各個角落,當然也一起「遠征了」許多地方,最難忘還是在雪山、奇萊山的森林中深夜窩擠帳篷裡談天的經驗,昨晚我們又玩心大發地重溫了一次老男人與小男生的舊夢。

剛剛我們起床整理後出門,我照顧好他用完早餐送他到學校,稍事休息後中午要再趕回來接他下課一起中餐再回家,真的很少看到這麼黏的父子檔吧?昨天在家裡的圖書室聊天,我跟他說,爹地年紀大了才當爸爸,我們倆生命重疊的日子不會太長,我會把身體顧好多參與些你的未來。不過,就算我們還一起的日子裡,Daddy也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你早晚要自己站穩好好走自己的路下去。

我想到分享老爹怎麼看他國中的學習,於是跟他說:凡事起點很重要,國中是比高中、比大學都重要的關鍵,這麽看的我,當然也想確定看到Kaya學會自己料理往後(甚至離開學校後)一輩子「學習生活」的基本能力。

說實話,建成是很好的國中,校長也熱情用心地在辦學,是我們放任孩子自己學習的疏忽大意。總之,Kaya進了國中後「野放」面對「自己的社會」終於碰到亂流,想想也是估計中遲早會發生的事。自由善良的孩子初入「社會」,總要自己親身經歷體會集體生活中「不由自主」、「不可自拔」的危懼,慢慢才會看清與知道如何界定、如何保衛自己的「邊界」,然後學會如何更珍惜自由、更懂得拿捏為善與做人的分寸。因為這段曲折,有了少年迷惑痛苦的成長經驗,我跟踏上走入社會前起跑線的他,才會有意義不再抽象、具體生活感觸的溝通接點。

我用搶救的心情在一週內抽拔移株給Kaya換了環境,跟著陪他一步步重新適應天母的新學校,他心底很清楚,知道「歸零重來」能夠Reset是多麼珍貴的機會,這過程很多感觸,需要很長的篇幅才能描繪過去幾個月Kaya做了多少努力,又如何脫胎換骨變成一個全新上路再衝刺的少年。

學習的規劃能力與自我要求的紀律,需要從各種反覆摸索漸漸上身的「技術」中自己體會。就跟我在實踐研究所以身體為度的方法課想要傳遞的,學習研究是一種落地的生活實作習慣,所以要回到聽、說、讀、寫這些每天重複的基本動作做起。從筆、紙、軟體、背包…到甚至小小立可貼的用法、字、線、圖、框如何書寫…… 我陪Kaya重新建立日常實作的自信,每個決定都要是清清楚楚自己的決定,每個選擇都要是跟自己內在對話後的肯定,每一失敗都要變成確實的收穫體會。

我跟他說,國中的每一科都重要,都是做為一個有能力往上堆疊實力的公民個體的基礎,是建立一個良好民主社會所核心需要的公民素養,都該好好接觸給它們有機會灌溉你。這是他現在必須全面學習、值得這些努力的意義,用「應付考試」的距離之外態度看地理、歷史、數學、生物、公民… 就算考個好成績,事過境遷它們也不會成為你踏實有感的內在養分。

我跟他說,明年5月過後接著進入高中(或甚至不進入高中),未來哪一科越來越好、哪一科越來越沒興趣,我都不會再管,或者應該反過來說,我會很高興看到這些高低差的學習變化,因為那反映你Kaya獨立無二的自我塑性。

但現在,你要用心在每一科,所有國中階段基礎精簡的核心知識,就算你以後不往任何科目的專業走去,但你在國中學到的這些基本素養,單單它們就足夠讓你未來一輩子的生命更加豐富有趣。數學、物理、生物、公民、英文、國文、歷史、地理….. 早就構成你要進入社會/世界的血肉骨架在等著你,要跟那世界保持親密有趣的多樣交往,你要先做一個能夠豐富地吸收、能夠跟它們談情對話的完整的人。

他似乎懂我的這些話,知道老爹在乎的不是分數,而是兒子有沒有公民的sense, 有沒有數學的sense….對的,就是那樣,「要做個能貼身感受世界、有多方位細膩sense的人!」,用心體會國中的課業學習,不是為了考好成績,而是努力一下下,讓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有機會跟你結一輩子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