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arryme同台演出原始老魔術

上次破胎事故後,家裡的第四個交通工具,第三台自行車Carryme送去大保養,昨天一週後終於「出院」回到家,這台8吋小折已經有10年以上高齡,這次換了把手、兩個外胎、內胎、煞車線,所有零件徹底解體清洗、保養後再次回春重組,車架雖然不到煥然一新,希望可以再用個10年。

領車的時候發生有趣的事,年輕的師傅竟然不知怎麼折疊,不只把零件裝反,裝對了以後還「請教」我「接下來呢?怎麼組裝?」!哈哈哈。

我看看現場的5.0版,確實幾乎所有的拆解結合機構都改了,我這台如今充滿了濃濃的古典機械操作手感,讓那臨時惡補的師傅像看到老魔術師變把戲般嘖嘖稱奇,哇哇哇!竟然「以前的人」是這樣在折自行車的!

我看最新版的改良每一個地方都讓我驚喜,坦白說都合理許多,以前的人是怎麼想不到?還是因為當年資金成本的原因?或者哪個新材料的突破或加工技術的更新?像是收翅膀的手把設計就絕妙得讓人羨慕,那跑過來圍觀的店員看到我拔出手把後問:「然後呢?」我說:「就這樣,看不習慣它們亂晃,就拿條繩子綁起來。我呢?看得很習慣。」他們楞在那裡面面相覷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讓我還要忍著笑場。X_X

但我那一刻,很奇怪的是,也突然內心升起一股找到熟悉老伴的莫名驕傲,跟這台上週還折騰我老命的1.0版小橘瞬間感情變得超好。我這身子裡藏著的折疊記憶與現在已經很少看到的手勢,天啊,竟然可以在年輕人眼中讓這老傢伙頓時活了起來,比腳踹啟動二行程老機車、用鉛筆動手修復卡匣錄音帶…… 更有一種特殊品種復活、重現「人機合體」的內行古早味。

圖解看看我畫給技師的解說照片,他把結合頭管與下管的鐵片裝反,但照指示依樣畫葫蘆「弄對」後還是束手無策,直到我伸出食指輕輕抬高鐵皮的黑膠頭,把挖空的洞抬高套上另一邊的螺絲頭。Bingo!「就這樣嗎?你沒出事過嗎?」「我十年間沒有出過事!直到你這次弄反了才失敗。」X_X (坦白說,他的困惑讓我突然發現了自己曾經如此「原始」,哈哈。)

Votani H3帶來家庭新生活

Votani H3在結婚20週年紀念日來到家裡,是全家3人都喜歡的自行車,樣式與顏色是Kaya跑了兩次店面最後決定的,畢竟這是JFK家的第三個交通工具,他則是第三個到齊的家庭成員,小男生喜歡H3酷酷的黑色與越野小摺樣(事實不是)。

Kaya下課後會騎H3去買飲料買點心,週末我騎媽咪的Giant陪他,父子快樂地跑了幾趟河邊。媽咪在家工作本來就只有偶爾騎Giant在一公里(我的走路)範圍內買東西,上週日陪她騎去河邊結果她意外摔倒,我們都受了驚嚇,她顯然還需要點適應期。

我現在平日送完兒子上學,已經養成習慣騎H3上班,或單純到河濱繞繞散心,有時帶本書找棵大樹下享受片刻晨讀,然後才像剛被溜過的小狗心情愉快地甘願回家。最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開窗看天氣,期待跟H3固定的晨間約會,前天下雨停了一天無法騎車整個人難掩失望,像被取消了遠足。

今天送完兒子走了沒去過的路線,繞到貴子坑溪、走一段橫港溪,削到關渡平原一點邊,也感受了一下洲美週邊新開發工業區的開闊,沿路欣賞基隆河岸的風光,鳥類樹木看得我目不暇給心花怒放,好幾棵結果的苦楝尤其吸睛,沿途大屯與觀音山挺立左右,來回20公里的即興漫遊,每一刻對我都是幸福。

一週來H3的裝備也逐漸到齊:把手左側的後照鏡增加一些安全感,Bone Bike Tie的手機架子多了些便利,前貨架籃子多加了網兜(無意中抖落了一把鏈鎖的教訓),椅座下的鏈鎖,Infini的五段尾燈,後貨架的馬鞍袋收納隨時可以上路的工具(譬如雨具),還有小米1S打氣機。

一台電動輔助自行車的加入,意外悄悄改變了我的生活步調,更即興、更健康、更開朗,更美好,繼網路生活調整,2023年的第二個新決心,全靠Votani H3的陪伴照顧了,今年も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BesV Votani H3

#20週年的結婚紀念,是JFK「小家庭」的誕生日,JFK三人慶祝在一起的幸福。不知道為什麼,談到結婚紀念日很多人只想到屬於女主人的愛情浪漫。

創新是玩出來的,不煩官方吆呼

與書緯合開的《社會設計的基本形式》今天進入第三主題:自行車,今年課程進行得順暢許多,三個物件,三個模型,一個接一個堆疊,期末搜集足夠經驗後我覺得一個方向可以往綜合架構再演化,開始期待第三年了。

今天一開始先是在南洋杉南京東路的『小樹屋』,又是一個老頭跟年輕人合作才跟著有接觸機會的新空間(別笑我沒常識,忍一下),實在太方便了,讓我又燃起寒假私塾開課的念頭。

先在流動教室裡交代好第三週架構後,我們接著走去位在塔悠路的Velo City讓同學與自行車接觸會面,從自行車的構造與體驗開始又一輪逐步放大尺度到城市的社會設計基本形式學習。過去合作的BesV因為碰到週二休店,改為請Velo City的Nelson幫忙給兩校的同學入門熱身,非常感謝他的幫忙!

我跟書緯的這門課絕對符合教學創新實踐的標準,而且連續兩年每一週都很認真地在現場尋求突破與優化,理論思辨與教學創新齊頭並進,沒有申請教育部的計畫(零考績),但非常無愧地踏實、沒打算妥協過地打拼,壓力再大都是愉快的經驗。

今天中央廣播電台的製作人來跟堂上課,為下週的攝影工作預作準備,我看她全程參與帶勁而且熱絡開心,一直跟我們說還好事先有來上課。下週他們團隊應該可以感受到這兩個誤入設計領域的非主流社會學者瘋狂課程實驗、跟學生在實境裡全員動起來「玩社會學」的熱力。

兩校學生混合上課會讓教學感觸變得格外鮮明,實踐工設的研究所同學要加油啦!感覺越來越追不上台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活力,這幾年教學經驗越到接近期末總會看到設計系學生一副被消磨成小老頭的疲憊龍鍾樣,真的很想幫他/她們換顆勁量電池,哈哈。

#台大創新設計

#實踐工設

#社會設計基本形式

令人震驚驚艷的三貂嶺自行車隧道

今天最棒的經驗是繼上週的校外教學後回到SCID,在自己主辦的講座中更深入地聽到吳忠勳設計師分享「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的設計經驗。

我是如此喜愛這個案例,在演講最後破例不再當個聽眾,直接跳出來對這個案例做了評論,然後順著情緒飽滿,跟著講了一番這些年來從沒跟大學部學生分享的心得與對這些未來設計師的期望。

不知道他們聽懂多少,但希望他們有人會在心底收起來,哪天在未來的生涯中會有機會拿出來想想給他/她們力量。

針對這個個案的評論,我絕對讀得還不夠完整(歡迎分享給我),但目前為止真的覺得這個「三貂嶺隧道」設計案未得到它deserve的對待,它值得更全面完整並且延伸到更多領域的肯定評價。

如果Latour有機會再來台灣,我一定會強烈推薦他老先生到現場體驗一下這絕妙的設計個案,只要它還在(不是很樂觀),以後我當然也會一再帶學生來參訪,甚至有股衝動找人合作做個報導分析的專書來polish它讓人振奮的意義。

講座後同事調侃我過去一週FB的貼文增加,文字篇幅也都膨脹不少,他們的感受並沒有錯,但不是因為作為一位國中生家長的焦慮,仔細看其他主題我也寫了不少文字。

寫得多,原因是我經過快半年的復健停滯後,開始熱機想回復正常的寫作進度,每天逼自己要寫出一定數量的文字,保持熱身在隨時可上場的狀態,有時候表面上沒有po文,實際上每天按表操課都寫到日記裡了。

心情正面平和,工作節奏穩定,才有可能這樣。所以,請不用為我擔心啊,以為我是突然得了什麼亢奮或焦躁的心理毛病,哈哈哈。

這個週末雖然都在陪兒子做國中作業,使用的材料都是參考書商編的會考攻略本,但是我同時更重視的是確認Kaya的基本動作正確,沒有因為馬步站不穩繼續在無效率的翻騰中掙扎應付排山倒海的assignments。

什麼基本動作?譬如讀書面對一行行文字時該有的閱讀習慣。

我要求他大聲朗讀,聽到自己聲音,感覺它的品質,甚至動用到碼表詳細紀錄他閱讀速度的變化與效率,讓他有辦法察覺自己原本閱讀中(跳躍、卡卡、面目模糊)的身心狀態。我跟他分享自己的讀書體會,在段落與速度分明的時間感中「押著文字」一路閱讀的重要,一個個字的切分、堆疊、串連如何改進,讓它們可以在快速順暢、斷點分明、韻律清晰的閱讀過程中推進。也因此,傾聽呼吸之間的聲音變化是可以客觀檢驗得出自己的閱讀/學習品質。

設計師回到最原初的專業者存在狀態自我考察,學生回到閱讀與文字交陪最原初的學習者存在狀態自我考察,…… 很多事情,回到踏出第一步就存在的基本單位反思鍛鍊,往往是人生陷入混亂徬徨之際重新站穩腳步、重新找到自信力量,最踏實可靠的道路/方法。

#回吳忠勳設計師留言

“我跟SCID大學部同學沒什麼接觸機會,不太確定他/她們是否有如您寄望寬廣設計視野的可能,他/她們的「專業」裡也會有陳腔濫調,這種自負自閉的狀況大概普世皆同,社會學「專業」也難倖免。倒是感謝你跨界而來,不會太遠而不相干,太近而同溫自閉,距離尺度恰到好處,希望能給他們一針起碼拖延太快陳腔濫調的保鮮防腐劑,再次感謝。

這年頭,所有真正重要的課題都是落在專業之間之際的模糊地帶,那裡卻也藏著現實與真實的召喚,也因此能夠在「專業」與「專業」的邊緣切點間移動存活的自由心智尤其珍貴。可惜,現在學生熱衷AR\VR等數位「沈浸」的奇技,很少走進社會/自然跟廣大世界接觸的機會,教室觀看投影片畢竟還是離身歷山中隧道遠矣,透過文字語言猶如隔靴搔癢非常可惜。誠如您所示,我也深感同意,設計泡在artificial aesthetics中太久不是好事,僅是以人為中心,排除了真正immerse在natural aesthetics中才可以得啟發、感知敏銳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