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這次去日本考察與交流影響我很大,雖然表面上這幾天日子似乎沒有什麼起伏變化。

我學習日語很早但不真的投入,真正認真學習日語是為了研究設計(透過日本去了解設計)才開始的。幾次在日本居住的機會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進入日本接近設計的場域,但後來因為過勞先是脊椎側彎站坐都很困難,更嚴重的打擊是眼睛不幸失明,迫於情勢就只能斷念離開日本與設計漸遠。

在關西國際機場入手,Brutus 2017/7『模仿不來的人生訓』專題(「I love Tokyo 80s」,我愛東京80老前輩?),訪問15位80歲以上還健在的日本各領域前輩,聽他們當年衝破戰後不安的時代走出人生境地的智慧。「人生經歷無法模仿,但智慧的語言可以啟發共鳴、成為讀者自己的生命力量」,編輯者這麼說。
當時心情只有滿滿地愧對家人,當然也無力再逐夢,雖然後來重新振作,但在異國又跨界的田野研究上跌過一大跤,就一直勸自己打消雄心壯志,別再有接近的念頭,幾年來去日本家庭旅遊也刻意避開書店裡靠近設計的書架,甚至不太想去日文書店逗留,帶Febie去書店找日文繪本後,我寧可一個人到他處逛逛。

離開中研院後本來想去的學校也跟日本或設計無關,當然,人算不如天算,因為實踐工設的邀請,我最後意外在台灣竟然又一腳踏入設計圈還成了半個行內人,兩年後這次的日本行也是意外,其實如果沒被邀請加入拜訪團我也不會動容,去了也只想到當個備胎的翻譯。

沒想到,人到了日本的設計學院與設計師事務所,終日所見所聞盡是滿滿日文的設計語彙,我塵封的身體記憶一下突然被喚醒。不只是日文的語感慢慢解凍恢復,從前在日本設計圈走動時認識老朋友的面容聲音跟著浮現,進了書店我又開始直覺走向「デザイン」那個書架,開始翻閱曾經熟悉的設計論述,晚上回旅館打開平板又重新做起筆記,然後開始有了念頭,想要重拾日文把她練好。

繼續閱讀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Jerry老爹難得一個人的假日

終於回到3小時前原本預計的事,在捌拾8茶輪番所享用一個人的茶時間。

之前來訪因無空席而離開,走回西門町站入口,突然想到此刻不正最適合一個人觀看「露西」?便隨性購了票在最近的戲院10樓頂度過又兩個小時,觀畢下樓看到輪番所店主在FB上打招呼,遂信步回返再碰次運氣看看。

茶碗匙侍對我是最親切、最多家族回憶的飲茶方式,想不到會在輪番所遇上,讓我驚喜望外。10626878_10152216335217294_2431861891695784333_n.jpg

西門町剛看完時空翻轉的「露西」,轉個街角便進入一切靜止於當下的茶室,剛開始因巨大反差還有些適應困難,碗茶與主人招待的點心上桌,不消多久心情便如茶葉舒展沈澱,反差不僅消失,還反而油生契合的感動。

動與靜原是相生的一體兩面,觀照與被觀照不外乎同一迴路,或許是這個道理。

今天Jerry老爹難得一個人的假日非常圓滿,整個人擺脫了昨日的疲累,重新又充飽了電力。短短一段文字因為只顧著享受茶趣,一行字下筆後想到再回來又是半小時後,就這樣斷斷續續竟花了快四小時,直到回神發覺天色已暗才知道收尾,是該回家陪伴家人的時候!

年初三拜訪中壢小弟家(兼測試Blogsy)

這篇是在測試一個iPad上寫部落格的軟體。今天年初三,我們全家族移動到結婚後在桃園中壢落地生根多年的小弟家,小弟因為離家族據點的台北大同區遠,平日難得碰面,我感覺今天像應援團兵分兩路,大弟的家庭自行開車,我們陪爸媽搭台鐵區間車到中壢。

中餐是在一家雲南餐館,非常有特色,好吃又不貴,大家都非常滿意。據說中壢的這一帶是戰後雲南籍外省兵聚集之處,難怪這麼讓人難忘,道地口味真的不一樣!

2012中壢的龍年合照

回到小弟家後稍微休息一下,我們就開始每年例行公事一拍家族合照,這次我只帶GF2以及一支20mm的定焦鏡,還好勉強派上用場。腳架上一放後,用10秒後連拍三張的設定,效果意外地好,尤其後兩拍狀況連連,反而自然生動,濃濃的搞笑味,總有人擠眉弄眼戲搶得兇。

繼續閱讀 年初三拜訪中壢小弟家(兼測試Blogsy)

熱情而冷漠的東京音景

用耳朵聽,東京是怎樣的城市?拿這問題去詢問盲人,應該可以得到很有意思的答案。對於像我這種五感全開的幸運兒,聞到的東京、摸到的東京、看到的東京、聽到的東京,訊息總是混雜在一起,互相支援但也相互干擾。

東京是個聲音被大量機能化的城市,十字路口的信號鳥叫聲、電車關門的催促音樂、電梯不斷播報樓層與關門開門的聲音、售票機、提款機發出的指示聲、盲人在東京應該會特別容易感到自我的存在吧?我這樣想。

除了這些「體貼的機器」發出的聲音,有趣的是,體貼的日本人大量發出「模擬機能」的聲音也加入到東京的音景(soundscape),就像電梯裡的自動播音取代電梯服務小姐的人聲般,在機器發聲還未盡完美之處,東京人每天不斷盡職地發出各種發揮機能的聲音。

繼續閱讀 熱情而冷漠的東京音景

愛玩圍圈圈的日本人

六年前參加東京某大學的聚餐,連老師學生共約15人,酒酣耳熱步出餐館,每個人很有默契地自動挪移身體,很快就圍出一個大圈圈,嗯,almost,除了我這個傻楞楞的老外,在完美的圓周上搞出個令人遺憾的小缺口。

每個人都跟「想像的圓心」保持一樣的距離,同時向所有的其他人集體寒暄,道別,然後解散分頭離開。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有種自以為是的發現:日本人喜歡圍圈圈。Kyoto0647

去年底正值日本人奔波忘年會之際,我因為工作常晚歸,有機會看到更多餐館與車站外大大小小的圈圈,這樣一來,我對自己的「重大發現」又更加深信不移了。

繼續閱讀 愛玩圍圈圈的日本人

深夜的拉麵店

剛結束遠處的訪談回到八幡,車站旁深夜的拉麵店,我是最後一個客人。

店員們抬頭看秒針跟上11點,開始收拾準備關店。

廚房裡的人忙著清理鍋碗廚具,外頭有的把佐料瓶罐收集起來一一撫拭,有的桌子擦到桌下,蹲著看確定沒有死角,有的連一本本的menu都不放過,一面一面仔細擦拭。

我看著眼前這一幕,記起友人初到東京的感想:「日本人好愛乾淨」,看得入神差點忘了進食。

離開算帳時,店員不小心把銅板掉到地上,他連聲道歉撿起銅板,我伸出手來接,他卻把硬幣放到桌上,然後拿起布擦擦手,再從收銀機裡仔細捏出一個「乾淨無污染」的給我。

我走出那店面,像剛步出高科技的無塵無菌室,忍不住低頭看看手掌心的那顆銅板,心想:日本人真的好愛乾淨!

三代建築師打造百年圖書館

上野公園是許多人到東京必定造訪的觀光據點之一,有的人去動物園,有的人去美術館、博物館,但一般人比較少注意到座落於北側接近東京藝術大學,就在黑田紀念館隔壁的「國際兒童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原日本國會圖書館上野分館,2000年1月1日獨立成立,成為收藏兒童書籍的專門圖書館,目前藏書有22萬冊。
Kidslibrary01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6年的舊「帝國圖書館」,也就是,今年剛好慶祝成立100週年
明治39年由1892年負責哥倫比亞萬國博覽會日本館建築的久留正道(くるまさみち)設計建造,離目前兒童圖書館不遠處的「東京音樂學校奏樂堂」也是他在
1890年設計監工完成的。原本口字型的建築設計,最後僅完成正面約3分之1。之後經歷大正12年(1923年)東京大地震與大戰,1929年後由坂本勝
比古(さかもとあつひこ)負責增築與復元工程。如今的兒童圖書館是已經歷經到第三代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あんどう ただお)著手負責改修工程。

繼續閱讀 三代建築師打造百年圖書館

漫談こけし

住在仙台時,日本友人開車載我們去了一趟藏王山(zao),但天氣惡劣沒有看到知名的山頂大鍋盆,回程路上轉進遠刈田(Tagatta)的「みやぎ蔵王こけし館」,結果反而成了「こけし之旅」。

簡單介紹一下こけし(kokeshi),到日本東北來旅遊的人一定覺得到處看得到這種木製的人偶,基本上就是一個大頭與細長身體組成的木偶,型態與著色隨
地方而有不同,顏色基本上是保持木底,加上黑色與紅色,有的會再加上綠色或藍色。型態來講,主要在身體部份的曲線,另外就是頭與身子是不是獨立製作,還有
就是頭可不可以轉動。

Sakunamikokeshi
這是去作並溫泉時,在小車站入口看到的作並系こけし

繼續閱讀 漫談こけし

羽黑神社大祭

今天上午收到社區同學通知,晚上附近的「羽黑神社」有祭り(應該可以稱為「廟會」吧?),晚上跟Febie兩人跑去參觀我們第一次的日本祭り。

北山這地方地處偏遠,神社也不大,所以規模並不驚人,但是社區的人參加蠻踴躍的,婆婆媽媽,叔叔伯伯,附近學校的學生都一起來共襄盛舉,加上附近有國際交流會館,老外臉孔很多,所以氣氛挺熱絡的。

Sendaitatsuri36

舞台正對面幾排板凳,老太太大部份坐著,然後一堆拿照相機的也跟著搶最前排。四周圍被攤販圍繞起來,我們邊吃邊拍玩得也很愉快,我要拍照片,沒有辦法,不然也很想跟人家一起跳舞。

電視上看覺得日本舞蠻冷的,但人在現場完全不是那種感覺,不僅熱場,而且很有活力,有些肢體語言比較細膩的舞蹈還真的蠻美的,讓人看了會傻眼忘神。

底下多放些照片,讓大家感覺今晚東北仙台市郊北山社區的廟會氣氛。

繼續閱讀 羽黑神社大祭

魯迅在仙台

今天晚上本來Febie說要早點睡,因精神不好。結果她一直在電腦前忙,我催促數次還是沒有反應,我本來也因為工作一整天,想早些就寢,乾脆就拿起日文閒書來讀讀。

4月初即將前往日本仙台,希望密集學習五個月後可以脫胎換骨。講到仙台,有些人可能會知道魯迅曾經在那裡讀了兩年的經歷。精確地講,從明治37年(1904年)九月到明治39年(1906年)的三月。





魯迅の仙台時代―魯迅の日本留学の研究" (阿部 兼也)

繼續閱讀 魯迅在仙台

雜想琉球風

沖繩的地理環境跟台灣相近,風土民情也有些相似。台灣離島避邪的石敢當與石獅在沖繩到處可見,黑糖與鳳梨是農業特產,餐廳裡點道地琉球料理,上桌卻是三層肉、苦瓜炒豆腐、以及豆腐乳。那霸市距離東京1400公里,但沖繩的石垣島離台北約120公里,透露出當中許多道理。

距離固然接近,每當颱風穿過台灣與沖繩間的洋面,台北新聞特報的颱風行徑圖卻不見沖繩,而東京放送的電視新聞也只見「石垣島」的字幕。兩地人們同樣緊盯著颱風的半徑與路徑,喚起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共同體」,所謂「颱風眼」其實是「國民之眼」。

然而稍稍深入琉球的歷史內面,這種「國界」的截然分隔卻又微妙地對照出許多熟悉的歷史傷痕。幾年前日本右翼漫畫家小林よしのり出版《台灣論》,在日本台灣都掀起軒然大波,我幾天前到沖繩旅遊,書店裡新作《沖繩論》剛熱騰騰上架,南國小島的夜晚交叉閱讀左翼的沖繩論,不禁掩卷長慨:「同樣是被殖民歷史與壓迫記憶一再糾纏的小島啊」!

繼續閱讀 雜想琉球風

去東北大學的理由

收到一封東北大學沼崎一郎教授的來信,邀請我下年度到東北大學合開一門課,課程內容大概是「東亞的全球化、階層與不平等」,可以選擇四月或八月的任一學期。

老天爺大概知道,我現在不找個機會把日文磨練好不行吧?馬上就幫我開了新課程。這也算是「天公疼傻人」吧。接著回頭想到現實,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便一直冒出來。不過,問題先不談,反正人生下來就有一堆問題等著解決。

繼續閱讀 去東北大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