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參加東京某大學的聚餐,連老師學生共約15人,酒酣耳熱步出餐館,每個人很有默契地自動挪移身體,很快就圍出一個大圈圈,嗯,almost,除了我這個傻楞楞的老外,在完美的圓周上搞出個令人遺憾的小缺口。
每個人都跟「想像的圓心」保持一樣的距離,同時向所有的其他人集體寒暄,道別,然後解散分頭離開。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有種自以為是的發現:日本人喜歡圍圈圈。
去年底正值日本人奔波忘年會之際,我因為工作常晚歸,有機會看到更多餐館與車站外大大小小的圈圈,這樣一來,我對自己的「重大發現」又更加深信不移了。
有時候憑空玄想,這會不會跟經常看國旗那個大紅丸子的潛移默化有關?還是東京人成天繞著以皇宮為中心的山手線打轉有關?或者….跟ドラエモン圓圓的銅鑼燒有關?
後來問了日本人,才知道這叫做「丸陣」。聽到被日本人有意識地描述為一種「陣式」(formation),我於是又有了最新的「理論版本」–我相信這跟日本人潛意識裡追求效率合理性有關。
圍成大大小小的圈圈,完全不需要考慮配合人數調整行列,自動成形零溝通。
當然圈圈圓周的每個人並非都跟其他人等距,只要左右各自交談,馬上就可以「搞小圈圈」;但只要大家都同時面向「想像的圓心」,就可以當下形成一個可見的WE,發揮最大效率理性的集體連結。每一個人,平等而且同質,One for All & All for One。
我從「愛圍圈圈的日本人」身上,好像也窺見了這個社會將「理性效率」與「集體想像」完美結合的微妙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