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Kindle讀了一本新書:Self-Tracking

2018-02-13 00.25.04Gina Neff是華盛頓大學的社會學家與資深資料科學家,Dawn Nafus是劍橋大學畢業的人類學博士,在Intel Lab擔任研究員,兩位資深的研究員聯手在MIT的核心知識系列中擔綱書寫了Self-Tracking這本書

這是一本輕鬆好讀可以很快建立基本知識、思考架構與問題意識的入門書,兩位都是在科技產業現場實作多年的資深研究員,在Self-tracking的社會實作圈也按照學科慣性做了許多田野參與觀察,對這樣一個DxS的前緣領域提供了非常適切而及時的研究/實務現狀耙梳。

他們對於心理學與行為主義的分析架構保持了警戒的距離,也直接間接地與這些後設架構主導下的self-tracking研發實作做了溫和卻也不含糊的批評,並且提供了社會學/人類學的替代觀點與論辯。閱讀這本書,對我這個在設計學院教書又對self-tracking(不只是透過wearable device做紀錄還包括其他)情有獨鍾的社會學家而言,有許多遇著知音的驚喜、也有很多質疑對話的衝動,總之是個很好的思考起點。如果有空再來寫寫書評分享。

MIT在Self-Tracking這樣一個當紅的課題上讓社會學者與人類學家一起負責書寫定義新領域的入門專書,再配合兩個人遊走於產業與研究間的經歷背景,很容易就可以嗅出我們跟國外的距離:

台灣的社會學圈什麼時候才會有這類型學者的出現?不容易,因為我們沒有那種學術生態的土壤,弔詭地可能還是因為我們太想要擺「學術先進」姿態了。台灣的設計圈也還未能比較平衡地吸收知識養分,坦白說,我們還在想方設法「用美學想像脫代工」的掙扎中,對研究的排斥強、胃口也低。兩面合起來,D與S之間繼續目前這樣沒社會學家能夠供給、沒設計師願意吸收的負面循環局面恐怕還要很久。這個問題看起來小事一樁,但其實是台灣產業、教育、學術也是文化體質一時之間難以克服的深刻問題。

Blue Marble:地球太空船手冊

2017/08/20發行《週刊編集》- 27頁 「Blue Marble: 地球太空船手冊」
2017/08/20發行《週刊編集》- 27頁 「Blue Marble: 地球太空船手冊」

鄭陸霖  《週刊編集》第三期  Access to Tools專欄

────────

Google Earth是數位時代史無前例的精緻地球儀,也是我最喜歡拿來跟孩子炫耀魔術的手機軟體,通常看到「藍色彈珠」(Blue Marble)浮現螢幕時便聽到驚聲讚嘆,輕刷幾下地球竟如籃球被玩弄於指尖,輕輕一點便不預期地極速墜入紅塵,降落在天涯海角的任何地球表面。在這些手機驚奇體驗背後,是我們對地球這個容納70億人類與眾多生物棲息龐大球體的強烈對比;地球儀不管新舊都透露出哲學家巴斯卡(Pascal)口中脆弱的「思想蘆葦」對於「完整地想像與掌握世界」拼足氣力的驚人慾望。

平面地圖與3D的地球儀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代表著人類面對世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與態度,相較於Google Map點對點(point to point)、逐次轉彎(turn-by-turn)瑣碎而體貼的移動指引;「立體」與「全面」才是Google Earth的重點,大面積地開闊探索,黏合不同尺度的資訊以「餵飽」人類掌握空間的渴望,這些是地球儀的遊戲規則。

繼續閱讀 Blue Marble:地球太空船手冊

歡迎Fenix 3

16174924_10154049973867294_8403198918703745170_nVivoactive HR確定壽終正寢後思考一晚,因為與Chih-Hao Tsai的對話而恍然大悟,關鍵的根本困擾不是面板脆弱,觸控本身一開始就很不適合我的運動需求,沒了觸控需求後,面板的擔負也就單純許多,只需專注於易讀與堅固。這樣一想,最後只剩實際試戴Fenix 3 HR,還有瞭解確定它是否真的堅固。

送孩子出門後,背著登山背包出門,小跑步到八德路光華商場一帶,拿壞了的Vivoactive HR給Garmin服務中心評估,得到的修理估算讓我連救它的念頭都打消了,服務人員說他還沒收過Fenix3面板破損的個案,聞言一下猶豫全沒,當場抓了一隻戴著就走。

在Big Issue樓下的Paper ST轉角咖啡店幫朋友看一份即將上線的文稿。Fenix 3靜靜地陪著我,忠實沈穩貼在手腕上,機械按鈕讓每次人機的微互動都準確無比,回饋力道也恰到好處,簡直就像個性成熟的知音,自己竟能忍受之前那兒戲般的塑膠玩具。

Paper ST這咖啡店的位置與氛圍真好,複雜的街景讓噪音都顯得有趣,咖啡意外地入口極為投緣,我坐在窗台前結束閱讀,發呆了好一會兒,不做多想也覺得無比恬靜、輕鬆、暢快。以後經過附近,會多走幾步來這裡,都市裡孤僻男人獨處的小角落。

離開Paper ST後決定繼續跑步回家,Fenix 3為伴讓沿路體驗多了說不出的精準,白天已經這樣來回奔跑過,到了傍晚還覺不過癮,又出去跑了三公里方肯罷休,昨日才剛登山,今天又持續過動。

北大武回來後腳指甲連續脫落,Kaya看得膽戰心驚,去學校還會跟同學說:爸爸沒有指甲了,如果真的一直不長出新的,那是不是一勞永逸?哈。這趟上下山讓我意識到很多身體的問題待解,看了幾本關於身體筋骨與運動的書想知道哪裡出錯,要怎樣改善,才發覺我到這把年紀身體還常「使用方法錯誤」。

我習慣全天24小時戴著運動手錶監視身體數據(妳到現在才知道Jerry是self-monitoring成痴的人嗎?),今晚當然也戴著新手錶泡熱水澡鬆弛筋骨,發覺一天下來膝蓋並沒有惡化,跑了一天感覺身體更結實了些,很高興用心沒有白費。接下來的日子要靠Fenix 3陪我走跑每一天了,請多多照顧指教,也別辜負了我的期望喔!

從Kindle電子書的Page Flip看兩種「脈絡」觀的典範更替

閱讀是人類長久歷史以來非常熟悉的經驗,紙本書載負了文明承載與傳遞的任務,捧書展讀便開啟一道入口,跨越時空不識彼此的知音得以思想溝通、傳情達意。電子書要想要融入人類的閱讀世界,紙本書看似樸實卻是無比強悍的對手。Amazon無疑是電子書最有力的推手,從書籍上架販售的上游後台到讀者文字接觸的前台末端,成功營造出一個數位閱讀文化的完整生態,但電子書閱讀經驗的演化卻極為緩慢,少見令人心悅誠服的突破,紙本書隱形高牆的陰影依舊籠罩。

繼續閱讀 從Kindle電子書的Page Flip看兩種「脈絡」觀的典範更替

攝影與我的改變

一部份的「我」已經默默完成了一些雖然還看不出全貌的改變,最近幾個月,每次拿起相機(大部分時間iPhone)對準心動的對象瞄準時,我很清楚知道改變正在發生,甚至能夠分辨出逐日細微的改變過程。

相機這個機器如今對我有了新的意義,攝影這個動作變得完整自然許多,沒了很多做作妄想,不自在的壓抑跟著少了,它越來越像是一個「純粹工具」。

「記錄」這件事,對我出現了神秘的知性誘惑,如果我可以一直保持這樣的體感無所謂地拍下去,一兩年後應該可以把現在還是模糊的體會轉換成文字給個交代,但說不說得出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很興奮自己獲得的自由,拍照現在就跟此刻的打字一樣。

只希望未來能跟打字寫作一樣勤勞拍照,人生就此在圖像與文字的兩個層次上留下痕跡,多麼值得繼續鼓舞自己啊!

回想20年前,我第一次踏入暗房時人在Duke校園,那時的攝影老師是Ansel Adams的忠實信徒,我曾經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在磨練雙眼,以便不時都可以裝上zone system的filter!想來多麼無聊可怕的開始,瞭解攝影內情的人就知道,能從那個嚴格的框架中走出,到現在終於把相機當原子筆般書寫,是多快活的一件事!

沒錯,我是許多次混入攝影批評的現場並且大肆放言過,甚至還為雙年展寫過有點冗長的影像評論,但那完全只是憑著作為一位社會學者的「物種本能」試著說出眼中看到的東西,很多人瞭解實情後應該會驚訝,我對於視覺文化與攝影論述的無知程度。

事實上,秘密是,我一直刻意要求自己不去碰這些文字,生怕這些太接近影像的分析文字干擾了我的直覺,打亂了我透過身體感受的學習與反饋。

這一切環繞攝影的人生點滴成長,目標既不是成為一位更專業的攝影評論者,或者一位有自己風格的攝影師,我非常enjoy業餘的身份,完全沒有那樣的自我認同與期許過,我只為自己活得更完整,感覺跟自己更親近,跟各種媒材(對我而言,等同於「世界」)更為融合自在而默默高興,如此而已。

16366897622_086c496b85_o.jpg

工商服務:Incase Icon Pack

重感冒的週六早餐,JFK在MOSE漢堡,請太太幫我拍張剛買的這背包的照片。我提了10年多的背包,Normadic的Biz Concept系列,好用得讓人愛不釋手,不過長久跟我南征北討終於也開始破爛不堪再使用,找了三個月就是看不到合適的,到了想要自己找師傅來修補改造舊 背包的地步。

前天我意外看到Incase出品的 Icon Pack,考量我「家絲」(工具)比較多,就放棄比較compact的SLIM。雖然這背包挺貴的(分了10期付款),但真的很值得,下個十年就靠它了!

這背包好處很多,是我少數看到筆電保護周到的,上方還有個放手機的頂袋超方便(還有絨布裡),一般開口都是上方平行多層,但它設計了各種角度,充分考慮到 各種不同物件的用途,譬如,筆電是上至右側大面積抽出裡面還雙側有柔軟的絨布面。iPad放在左側橫面。兩側底部伸出來各有一個袋子方便腰際放很快要存取 的東西(譬如:攜帶電池、耳機、keys)。

工具袋的那一格層也是分隔得井然有序,整體就是超乎自己原來預期的貼心。整個做工非常紮實,背起來背部、肩部、還有胸前的支撐都很到位。我這樣寫到這裡真的好像收了人家給我的廣告費一樣,有點誇張,哈。

背包就像身邊陪自己工作的小傢伙們的移動的家,各種場合都會是陪伴我們移動生活的最佳伙伴,能夠找到這樣優質的背包,真的挺(嗯)「幸福的」,繼上次推薦Nike Lunarfly 3 GTX後,Jerry再次跟各位介紹「令人使用起來心生感激」的好東西!

影片在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zIvLm7YJA

Pic Collage絕佳剪貼軟體(for iPad)

跟Kaya一起完成的試作

這一篇是為了測試,我想從Blogsy完成一則blog。

IPad上軟體愈來愈強,最近找了幾個非常適合幼教老師的給Febie,這是其中一個。

這個軟體叫Pic Collage! 除了一般熟知的基本功能,它可以用很快的方式crop出圖片中的任何局部(像這裏的Kaya還有兩隻長頸鹿)。

再來就是有基本的sticker可以貼(像這個蛋糕與愛心),多出來就要買。但,仔細聽好,它還可以直接打關鍵字在網路上找圖片,譬如打Giraffe啦!

所以,你還需要買stickers嗎?

加字,圖案縮放旋轉,甚至編輯也都沒有問題!

所有以上這些動作,通通都可以在這個App裡面完成。我跟Kaya完成這個作品花多少時間?2分鐘不到吧!

這麼好的軟體多少錢?答案:免費(起碼發稿的現在)。

所以?妳還呆在這裏看什麼?姊妹們,衝啊!

(BTW,這一則也是全部在Blogsy上完成的,iPad真的越來越驚人,如果你喜歡,以後我會多介紹些iPad上的優異軟體跟同好分享。)

Jerry與Kaya的海上冒險!(Little Tim and the Brave Sea Captain)

Kaya是個幸福的小朋友,未出生家裡已經準備好滿牆的兒童書等著他,小時候睡前Febie總會抱幾本繪本在床上唸給他聽,現在Kaya大多了,睡前會自己到書架上抽出喜歡的書帶到臥房裡請媽咪唸,無怪乎Kaya到外面聽故事總是很投入,完全浸淫在繪本的世界中盡情享受。More, More, More、、、那個在故事最後總叫個不停的就是我們家Kaya,就像到音樂廳看完表演後站起來鼓掌大喊Bravo, Encore, Encore般。Kaya小朋友的每一天就是這麼dramatic。screen-capture.png

最近一週我天天躺在床上,上週日在櫻桃谷坐骨神經痛復發後,這個週日的繪本故事班老爹就只好缺席,然後我又一個人到離臥房最遠的和室睡硬床板,Kaya大概覺得Daddy不那麼常出現了。昨晚,Kaya刷完牙跑到我的床邊看我,還體貼地跟我親親敷敷。我想到身旁就有繪本,而且是我最喜歡的繪本之一,Edward Ardizzone的Little Tim and the Brave Sea Captain! 在我看來這系列的繪本簡直就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印第安那瓊斯大冒險」,而且是在汪洋大海的超寬螢幕上展開。

人的想像力透過書本可以無限制地穿越時空,父親與2歲8個月還不太會講話的兒子,當然也可以透過繪本超越小房間、超越老爹半癱瘓不能動彈的身體限制一起神遊,於是我向趴在床邊跟我道晚安的兒子提議:「Kaya,我們去坐船船好嗎?」,Kaya的眼睛為之一亮,拉得好長的「好~」,「那上來吧!」

繼續閱讀 Jerry與Kaya的海上冒險!(Little Tim and the Brave Sea Captain)

超好用的NDS日語學習助手

我過去半年來每天出門隨時都帶著任天堂的NDS,目的不在遊樂,而是學習日語。在台灣看到任天堂NDS印象大概都是一些電玩,但在日本NDS的軟體有一半是屬於學習型的,範圍五花八門,有繪本、塗鴉、拼圖、地理、歷史、英語、德語、韓語、腦力訓練、料理、音感、算術、記憶力、書法、幾乎想得到的範圍都有了。
Freesnap003

NDS也改變了電玩遊戲人口的結構,如果你來到東京,試著留意一下電車上玩電玩的人,幾乎有一半是過去很少加入的女生(大部份選擇白色的NDS Lite),而且中高年齡的人也陸續加入。就在電玩人口越來越偏狹,甚至被當成是不適應社會的怪人之際,Nintendo幾乎單手逆變了這個趨勢。

我今天不想藏私,就來介紹幾個學日語的超好用NDS軟體,如果你在學日語,又恰好有NDS Lite(作為隨身攜帶的學習工作,NDS Lite比NDS好用很多,體積小、螢幕亮、筆大好收),那真的不知道利用這些優秀軟體太可惜了。

繼續閱讀 超好用的NDS日語學習助手

In Search of Design

  「設計」一直都是西方現代化經驗的一部份,現代設計史與社會學史之間也存在著微妙的呼應,然而社會學者,尤其是發展社會學者,對於「設計」卻幾乎沒有任何研究的興趣。為什麼如此,本身就是個有趣的問題。

  社會學是啟蒙運動的思想產物,歐洲人從封建秩序中甦醒,身份制的崩壞中同時發現到「社會」與「個體」的存在,希望透過社會環境的理解,透過理解之後的介入來改革社會秩序與改善個人生活。近代設計的誕生,按照設計史之父Nikolaus Pevsner的「正統」說法,起源於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高度工業理性主義的水晶宮建築,以及其後William Morris帶動反制的Art & Craft movement

【圖:Engraving from 1886 book "True Stories of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by Cornelius Brown】800pxcrystalpalaceengraving

面對歐洲工業化後的社會巨變,貧窮、衛生等問題叢生,設計思想的源頭與社會學極為相似,希望透過設計來介入「物」的世俗化秩序,以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圖爾幹、韋伯、馬克斯等早期社會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都對資本主義的市場放任思想保持警戒,而西歐從William MorrisBauhaus的設計運動也一直充滿著社會主義的思維與關懷

繼續閱讀 In Search of Design

Jerry的隨身助手群

Febie寫了一篇blog,關於她的教學與學習工具,簡單講就是iPod+小蜜蜂擴音器,一些英語幼教老師看了都覺得蠻有用的。Febie如果是超人、蝙蝠俠、007之類的主角,我就是她後面那個幫她設計「武器」與工作環境的老管家。
Pdown0006

看了Febie的blog之後,我也想來寫一下我每天背著跑的工具。把袋子裡的東西倒出來,找到了這些東西,除了iBook電腦沒有放在鏡頭內之外,就來介紹一下這些每天跟我生活學習的小幫手吧。

從最上方開始介紹,首先是電子字典,日本人做的電子字典太好用了,我用的這一台有手寫漢字區,這是優點,缺點是螢幕暗了些,它是Canon WordTank G90。平日看到不懂得字就拼命查,然後用「單語帳」存起來,有空再拿起來背。附有中日、日中字典還不錯,我基本上只用日中,因為我不會拼音輸入法。不過,這樣夠了。當然必須要忍受一下我不怎麼覺得好看的簡體字,還有怪怪的講法。

繼續閱讀 Jerry的隨身助手群

漫談こけし

住在仙台時,日本友人開車載我們去了一趟藏王山(zao),但天氣惡劣沒有看到知名的山頂大鍋盆,回程路上轉進遠刈田(Tagatta)的「みやぎ蔵王こけし館」,結果反而成了「こけし之旅」。

簡單介紹一下こけし(kokeshi),到日本東北來旅遊的人一定覺得到處看得到這種木製的人偶,基本上就是一個大頭與細長身體組成的木偶,型態與著色隨
地方而有不同,顏色基本上是保持木底,加上黑色與紅色,有的會再加上綠色或藍色。型態來講,主要在身體部份的曲線,另外就是頭與身子是不是獨立製作,還有
就是頭可不可以轉動。

Sakunamikokeshi
這是去作並溫泉時,在小車站入口看到的作並系こけし

繼續閱讀 漫談こけし

little corners

我們住在東北大學學校宿舍,生活過得挺簡單的,每天省吃儉用不亂花錢,加上這裡只是短期停留,也不可能特地大費周章佈置環境。

不過因為這樣,我反而覺得難得家裡變清爽許多,在台北時心血來潮就買個小東西,買張可能只聽一次的CD,買一個又一個的掛飾、籃子,不知不覺家裡就累積很多雜物,想要空間留白些,反而變得很困難。

前幾天Febie說她心情好,於是把家裡整頓了一番,一下子變得非常明亮。我看看四周室內環境,找到一些有趣的corners,可以看出Febie女主人的童心,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家居生活即使平淡,但換個眼光找找,還是會有很多小樂趣。

把細菌超人的頭伸到鯊魚的大嘴裡,Cookie Monster嚇到眼睛打轉。

Blog06112

繼續閱讀 little corners

笨拙的模擬/單純的感動

好久不見的ilya在我上一則blog上留言,這個朋友有點鮮,老覺得有甚麼「不穩定的因子」在人裡面不安地跳動。鮮點子不少,感覺好像中華特技團表演在細竹竿上轉盤子一樣,丟上丟下,有時甚至四、五個一起來,奇怪的是,東西到了他手中,好像就是要一直轉個不停才看得清楚。但我又一直很想叫他,把那些盤子穩穩地擺在桌上,我好仔細看看究竟長甚麼個樣子。

Anyhow,順著他的留言,我就在想。人的身體主動去彌補刺激不足的潛力真的很不可思議。我從來沒有搞清楚這當中的運作法則,搞工業設計的人應該做過不少這方面實驗研究。

有時候想想,所謂「模擬」的竅門,應該是在提供怎樣精簡的線索,或者說一些控制器或視覺上的「槓桿」,讓身體自動接手然後把整個渾然的體驗給啟動。

Wildflower07
【仙台的春天到了,宿舍四周雜草與野花繁生,趴在小花的高度往上看世界,也有另一番觀點轉換的趣味】

繼續閱讀 笨拙的模擬/單純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