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行第三天(景福宮-任沙洞-JUMP)

韓國對我來講並不陌生,打從在台大社會所當研究生時便在紙面上閱讀過不少資料,因為那年代正是發展社會學的極盛,盛行的方法都是歷史比較的手法,東亞四小龍或四小虎是國際學術的焦點,香港與新加坡常被放一組,而台灣自然跟韓國配對來比較。那時對韓國的各種可以跟台灣比較的變數都相當熟悉,甚至還有韓國來的碩士班同學,他後來在台灣拿了社會學博士,寫的當然也是台灣與韓國的比較研究。

不過雖然這樣,我上次去韓國是在十年前,剛好亞洲金融危機剛過的一週,整個首爾烏黑一片,為了省電,國際會議只吃簡單的便當,而且主辦單位還不鼓勵我們上街勒,所以對韓國沒有什麼印象,除了滿街找不到英文字、日語、漢字,對外國觀光客不那麼友善的印象。不過因為那次經驗,這次去確實有些擔心,後來發覺並沒有必要,國際大都會總有該有的文明規格。我對於能夠親身到首爾走走蠻感到興奮的,百聞不如一見,能夠到現場走走總多了點踏實感。

【清晨的仁沙洞】

200804251558.jpg

早上跟Febie先到明洞用早餐,本來想吃韓式稀飯,但Febie不太喜歡嘗鮮,寧可吃西點麵包。我昨晚看了日本人編的guide,加上看Febie前天看Nanta很過癮,決定早上再去KIS,碰到一樣的日本人服務人員,她很熱情幫我們訂了JUMP的票,我們聊了一下,她是名古屋人,給我們聯絡地只要我們去名古屋找她當導遊。我們搭地鐵到安國站,路上碰到移民到舊金山的韓國大嬸用英文聊天,她很自豪,說首爾的地鐵是全世界最棒的地鐵。但是她沒聽過台灣,以沒有去過美國與韓國以外的國家,自信得很可愛。

200804251601.jpg

我們在仁沙洞入口一家cafe吃早餐,我希望Febei多吃些蔬菜水果,來這裡補上了,看店家還沒有開。先搭計程車到不遠的景福宮,我們先到宮裡參觀,給我的強烈印象是,整個韓國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很深的影響,這讓我更能同情理解為何需要更極端地推動本土化。然後,我們到裡面附設的國立古宮博物館,Febie不太喜歡看這些「死東西」,加上不太能夠走,我看個大概而已,但很幸運看到一直想看的影片,關於韓國最後皇帝,還有韓國被日本併吞的映像,能夠感受到那種傷痛。

我知道,很多人對韓國人強烈的民族主義還有那種很想強出頭的鬥志很感冒,老實說我有時候也會有這種反感,但我希望能夠透過路上多看看、多聽聽、多感受多些設身處地的理解。需要被理解的不一定是在民族主義,而更重要的應該是尊嚴與自主的渴望。少了這點,fashionable到成為cliche的「反國族主義」反而顯示出知識的高傲與令人生厭的作勢。

200804251603.jpg

離開景福宮,再搭計程車回到仁沙洞,逛逛這一帶,這裡是外國觀光客最多的地方,散步起來還蠻舒服的,這裡有全世界唯一一個非以英語書寫招牌的Starbucks(韓國人說到「全世界唯一」或「全世界第一個」,最好稍微保留一下,但我樸素的經驗來看,這次似乎是真的)。走到任沙洞的另一端出口,剛好對面就是JUMP的表演場,時間也控制得剛剛好,換了票,一路上被當日本人引導進去。

JUMP有點像看香港的武打喜劇,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放鬆心情暢懷大笑,我比Febie喜歡這個,她比較喜歡昨天的Nanta。離開時我真的蠻羨慕韓國的,從昨天到現在,而且不只這兩團,韓國的表演團體真的很幸福,有自己專屬的表演場地可以長期經營。我一直在想一個老問題:「韓國行,為何台灣不行?」我們在台北跟Febie也有跑去看舞台劇的習慣,但總覺得台灣的劇團好辛苦,除了排戲創作,還要為了許多軟硬體的東西奔波忙碌。200804251604.jpg

而且這還不是一檔期劇碼的問題,而關係到整個文化產業的行政/知識/客群,以及最終「作為產業的文化」無從積累的問題。台灣到底有多少稱得上「產業」的文化?如果要談「文化產業」就應該把它當個「產業」來討論,我有種直覺,覺得韓國人在這方面或許「世俗」了些,但他們真的有產業sense的制度與人在文化創意的背後支撐。台灣的官員不要老是用事後獎賞的思維在地表上「馬上收割」,先把產業的土壤弄好再說吧。

離開表演場,散步一小段,吃了韓國的栗子,再搭地鐵回到hotel,約6:00,把照片先清出來。很快到7點,Lee教授到,開車載我們去三清洞,剛好是我們上次到時因為考慮Febie的腳程沒有到的更北些地帶,晚上好熱鬧,情侶好多。他帶我們去吃北韓師傅弄的好吃水餃,然後再散步到對面喝養生甜湯。Dr.Lee跟我提到令人擔心的韓國經濟,尤其他是勞工研究的專家,年輕時是出名的工運人士,講到擴大的貧富差距、通貨膨脹對中低收入戶的生計衝擊。

話題一轉,他說他對比過資料,台灣在各方面都比韓國表現得好,我聽了大笑,說民進黨的末代行政院長一定很希望找你去TVBS開講當證人,哈。我跟他說,主觀上的感受又是另外一回事,還有,台灣許多人在評估台灣表現時老是荒謬地喜歡跟中國比,這點韓國應該沒有吧?他聽了直笑,我在想,他該不會在悄悄下結論:「搞了半天,原來是中國贏了北韓給南韓加分才贏過台灣」?這一晚談話,把發展社會學在我身上的老細胞都給活化了起來,讓我很想再來做做台灣韓國比較研究,其實這是這次韓國學者一直慫恿我一起來做的事。

回到旅館約10點,明天就要回到台北的家,這次到韓國雖然時間很短,但感覺非常豐富。我雖然說是帶Febie出來散心走走,還是有完成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心願的感覺,希望慢慢把東亞社會學者的區域在地感給找回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