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想像到「求學」或者所謂「做學問」,大半直覺閃過腦海的是閱讀與思考的活動。
思考,當然是在時空上都很自由的活動,你隨時都可以心不在焉,靈魂出竅,漫遊於天地之間。傳奇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如果夠幸運,或者身心醞釀得夠飽和,「靈感」就會來襲擊(hit)你,然後你就「發」了。
閱讀,當然也是一件奇妙的事。很多人嚮往「做學問」,是因為讀過一些先聖先賢、博學俊彥的偉大思想,雖然人早已經作古,但是還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與其神交。我想這種「感動」,是許多人發心立誓很重要的啟蒙經驗。
不過,不要忘了學問是「做」出來的,放到每一天的求學經歷,你看看每一天自己實際上在「做」的學問事,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光彩。如果你正在忙於寫報告、或者進行論文研究,那你一定會有被「困住」、「怎麼走都不通」、「腦袋瓜子一團糨糊」、「書越讀多,越沒有方向感」的感覺。
瞭解自己的「不自由」與「有限」是很重要的。從閱讀與思想的自由天堂,一下子跌落凡間的你,能夠自我檢視,隨時確認自己是走到哪一個「點」。
然後,有辦法很務實地想像,往前(或者往後、往左、往右)該怎麼繼續?有什麼代價?有什麼風險?可能有什麼報償?這些反而是很重要(如果不是最重要)的學問之事。簡單講,就是,我該「怎麼做」?
要轉換成這種「走在地面」的視野,很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勞動者」,不是「心靈的貴族」。
你要保持有這樣的自覺,而且要把這種自覺化成很日常化的實踐。那,要怎樣磨練這種知識勞動者的日常實踐?怎樣讓它成為你的本能,成為你的「存在姿態」?
我給你一個聽起來很無趣的解答。那就是:「打字」。
知識不只是思想與閱讀,那種不受時空限制的自由之事。它還是,而且如果你真的想要「做」學問的話最好這樣相信,一件要每天持續在打字鍵盤上一個字一個字耕耘做工的勞動。
思想與閱讀,必須要用打字,用很勤奮地把所有漂浮不定的念頭一個個、不取巧地「釘在地面」的苦功夫才能變成「你的」東西,才能慢慢培養出一種更完整的「自覺」,才能夠避免在閱讀與思想中「迷失了自己」。
所以,先把英打與中打練好,在讀任何書,想任何事之前,先把這件事弄好。
如果你不喜歡寫,沒有辦法寫,那最好還是不要進研究所,不要想「做學問」之事。
這一行,跟任何其他正經的行業一樣,都不歡迎「四肢不勤」的懶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