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問我一個問題:什麼是「贖罪」?我簡單解釋了一下,知道他一定沒有很懂。然後順便給個英文單字,就說是redemption,結果,他查了看到的是atonement。
我直覺想,應該是語意上的含混。我沒有先把「贖罪」(atonement)與「救贖」(redemption)分清楚。於是,為了理解使用脈絡,我就問為何要問「贖罪」?原來是Kaya複習讀到中世紀歷史看到「贖罪卷」,我直覺猜那這個脈絡下應該是Letter of Redemption,結果查到的是Letter of Indulgence! (還有一部分是Letter of Atonement)。
我知道,除非你是基督徒,不然我們這些東亞儒教圈的人大概很不容易理解這當中的曲折。坦白說不怕大家笑,我至今仍無法肯定理解正確,繼續獻醜自己的無知推測,讓高手有機會糾正我。
首先,這個「贖罪卷」的英文翻譯,還有個即時的麻煩,就是Indulgence這個字一般學到的意思是「放縱」,這直覺就跟「贖罪」差很遠,甚至應該是相反的意思。人通常因為放縱而得罪,那如何靠放縱而贖罪?不過,indulgence另外也可翻譯成「溺愛」,為什麼教會給的「贖罪卷」稱為Letter of Indulgence,似乎就比較好理解些(「天公疼好人」?)
無論如何,我想,要理解西方歷史與思想,尤其是中世紀歐洲更是,一定要對聖經的核心故事有點理解,就冒了點風險簡單跟兒子做了解釋,從原罪(單這個就好難)、天父派自己的兒子耶穌基督臨世、到耶穌基督犧牲生命給人重生的機會。
講完後,我要他聽聽留點印象就好,X_X 但我從前面的線索,做了一點猜測。
在人世這邊,做錯事犯了罪,罪惡感而做些補償的事來「贖罪」(atonement),這不一定跟宗教有關,還有對方也不見得因為你做了想要贖罪的動作就會原諒你。
但是,在宗教的脈絡裡,做事情以獲得和解,或說獲得對方(神)的原諒,那是Redemption的更沈重深刻的贖罪,所以教徒要取得的應該是redemption吧?是存在人與神之間的一個和解。
最後,上帝透過兒子的犧牲來拯「救贖」回世人,所以中世紀教會以現實世界中神的代理發行「贖罪卷」為表達神對罪人的寬大,用Indulgence(溺愛)來傳達這個卷的意義,也好像可以理解,浪子回頭金不換,天公還是疼惜終於做好的罪人。
這樣理解對不對?西方環繞罪的思想好難,原諒我一個教外又英文粗淺的人做的這些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