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ch的城市與基隆的新舊意象

今天的基隆旅行有些意外,幾乎是臨時起意,但回程的路上心情非常愉快,原因是「基隆」這個城市對我這個陌生人終於開始make sense,不再迷失方向。

今天前往的路上我看著身旁的兒子,回想起小時候對基隆的許多印象,有些甚至只是聲音,譬如我老爹行前引誘我去基隆的「走,我們去看大船放尿!」還有我真的看到時那一刻的驚異;有些是分不清想像真實的氣息,像是一次海生館旁漁村聚落夜釣船的海味,小時候野柳女王頭前的照片,搭配回想起的竟然是和平島摸著桶子裡海星的觸覺記憶。

但我成年後好幾次想要掌握基隆的嘗試幾乎都是以失敗挫折收場,或許是因為工程圍籬與溼雨阻斷了許多探索的樂趣,也或者是我長大後忙碌生活中漸失的耐性,我對基隆的印象不愉快,不是因為具體不好的印象,而是因為我「無從」對它產生身體移動的樂趣,暈頭轉向(disoriented)的挫折。

但今天終於不一樣了,明顯感覺基隆正在巨大蟬變的前線,以前我在海洋廣場前站立,總覺得自己像一隻落單在大碗底無助的小螞蟻,今天我從車站的起點直覺看到山徑的入口在召喚,走過一段跟摩托車一同爬山貼著住家的石階山路,國小高高卻可親地立在碗的邊緣,進去「教室」,後面看去是叢綠鮮明的山壁植物,前面看去是雨霧中諾大的港灣,過去看到KEELUNG的地標從沒讓我燃起接近的興趣,那是給人從遠處仰望的Hollywood複製品,但今天我在山與海之間的白色舊學校,快樂興奮地張開大眼閱讀書也閱讀這城市。

Lynch說看城市是一種愉悅,而且我們也身在其中,參與了觀察著自己,今天的基隆seeing is a pleasure to me. 我下山的路上踏的已經不是來時路的石街山城,再用Lynch的話:不只是熟悉,還是獨特清晰的落地體會,他說得真有道理,今天的基隆讓他的話再度響起耳際。

後來我穿過幾條街,意外「發現」廟口,吃了三道驚奇的小吃,當了兒子驕傲的舌尖嚮導,接著「信步」走到E-Square,一起看了孩子夢想許久的大郵輪,我的餘光輕鬆就瞥到山上那棟白色長方形的國小,那是我剛剛去過的青鳥,那種安穩地「一直都還在基隆」的感覺,第一次給了我安定感與探索好奇的平衡,海港的知覺慢慢有了通透清晰的雛形結構,組合邂逅的點成為腦中的地圖也有了樂趣。

我相信這一切跟藏在背後的許多工程的逐漸到位,經年的許多人文梳理脱不了關係,我只是一個笨拙的旅客受惠於許多參與了城市復興的眾人心血。回家的路上,一直不由自主想起了kevin Lynch 60年代的這本老經典,自己都覺得意外,本來只是想寫幾句話說說這本書曾經給我的感動,結果為了把讓我想起了《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的意象)的可能理由說清楚些,竟然胡謅了這麼一長串的喃喃囈語,關於基隆的兒時舊印象、一度混亂的無印象,與重新復甦的統合感受。

我會再去基隆,知道他一直在友善地等著我。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