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起始點:接近具體,小心抽象

最近有空又拿起服務設計/體驗設計的書翻翻(一樣引不起興奮),又收到做研究員的上進朋友要我開社會學書單(依舊沒有想給),然後又看到一些照理講「既社會學也設計」但因為互缺與彼此疏離(OK, 我願意扛些責任)的結果也沒被好好處理的議題(譬如北車地板與屁股的距離),我有強烈的感覺,這根本是同一件問題。一些非常基本的東西從來很少人想認真處理,We don’t really CARE about the THIINGs themselves.

Nothing abstract

但很少人願意承認這件事,理解體驗的工具書都在手中了怎麼可能說我不CARE體驗這件事?都跟你要社會學書了怎麼可能不CARE複數構成的問題?都寫了對北車地板的評論了怎麼可能不CARE這件事?你說,問題是不是挺嚴重的?當防水設施本身就是問題時我們要如何在它們之外思考防水的問題本身?或許,我們應該學著不要急著「解決問題」,這樣我們才不會被「急著入手」、「急著出手」抓到的安慰劑/阻塞物給綁架了心智。

有一件我這麼多年來終於體會到、但很多人大概直覺謬論的道理或許可以分享:越是具體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質,相反地,抽象是一種非常可怕的陷阱,很多人無意識中就已經被「抽象是接近本質的捷徑」的直覺所誘惑。要知道,THINGS永遠是在複雜中構成的singularity,這個北車、這個地板、這些屁股….,抽象是很容易上手、低度耗能的handle,它幫助你「吸食毒品」般上癮於可以apply到「下一個」的安全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