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像「民藝」: 當代個體與日常美學的「社會設計」發問》
演講大綱
鄭陸霖
姑且不論它糾纏不清的豐富內涵,「日常美學化」確實是個日益明顯的文化趨勢,不只是作為社會學分析的客觀對象,「日常美學」也成為了文化創作與消費者廣為使用的「日常語彙」,當中源自日本的「民藝」就是一個近年來頻繁被遣用的意符。
然而「民藝」原本是發生在1920s到1970s,經歷戰前、戰中到戰後,在日本由柳宗悅與其夥伴為了推動(事後證明引發許多內外衝突的)文化運動所鍛造的概念,拿掉這個脈絡我們其實是無法真切理解「民藝」為何會引起那麼多的文化爭議(以及,好消息,它潛力無窮的文化動能)。
作為一個日本近代最具綜合性的文化運動,它同時橫跨了國界、階級、城鄉、個體與集體,傳統與現代,是個我們要具體踏在東亞文化現代化的區域脈絡中檢視「日常美學」,真摯地提出根植於在地現實的深刻理論反思沒有理由迴避的寶貴資產。
將民藝運動所引發文化衝突的歷史現實對比到當代各種針對「民藝」的想像利用,可以讓我們從兩者之間被簡化、忽略、扭曲的諸多落差,準確地透析出「日常美學」的文化遊戲規則,進而更重要地,在跨過文化工業的煙霧障礙後,直面民藝運動向當代文化研究提出的更深刻的智識挑戰,包括重新思考藏在「日常美學」背後的「當代個體」。
2019台灣藝術社會學會年會 基調演講
地點: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日期:2019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