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實踐工設責任最重的一門課名稱叫「文獻檢討」,研究所二年級必修,我第一年百思不解,為何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不是必修,而是獨立出來的這門課。第二年我開始從「參與觀察」設計教育中找到線索,給了說服得了自己的說法。
第三年開始這課終於經過反覆試誤修正,從土地裡長出自己的筋骨血性,越來越成了研究所設計教育的一個核心骨架,然後發展成一套「有設計味」、混了研究法、論文寫作、研究發想、、、從聽、說到讀、寫逐漸發展出來的「研究」實作論。
這門課如果讓我正名,應該會是「設計提案與研究策略:以文獻檢討為中心的實作模式」,哈哈!
今天是第14週,時機終於成熟,主題輪到論文寫作的格式規範,但我把它變成了介諸社會學與設計間的一個主題,變成了互動介面設計的分析對象,一點一點拆開,讓學生體會溝通設計的邏輯道理,懂得欣賞自然演化出的形式之美,從而也對「作為實作的設計研究」的本質有次複習確認的機會。
因為上了這堂DxS Lab出品的創新課,同學們下課時可以輕鬆了然於胸、不需要煩惱格式的死硬記憶,每一個格式規範的重點都呈顯了「事情本來就該有的樣子」,學生上得輕鬆有趣,還可以馬上拿起一本本論文做出評判討論,看在老師眼中真是很有成就感。
深夜下課騎車回家的路上雖然滿身疲累,但回想這課開到第四年累積起來的自我成長,透過教學實踐對研究、對群學、對設計、對提案更踏實深切的體悟,很安慰,很驕傲,辛苦花這麼長的時間一再努力終於有了成果,還幫工設開了一門自認A級(換成年輕時的我都會很想上)的優質課程,哈哈。
#偶而也要有自信、學著鼓勵自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