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鬍鬚張的68元魯肉飯好像因為電視報導與網路傳播釀成「新聞/話題」,難怪我下午經過寧夏夜市口時看到有SNG在連線報導「重大新聞」。
一方面,我嗅到不少人在批評鬍鬚張漲價的不合理,甚至把他罵成奸商,另一方面則是許多認為應該「理性地」將價格的事交給「市場機制」,有的甚至認為這是亡國象徵。這件事有很多面向可以觀察,就我身為「一個」消費者來講,我也覺得68元一碗的鬍鬚張魯肉飯「不合理」,因此今晚加班後享受的是20元的大三元魯肉飯;另一方面,將魯肉飯的事交給「市場機制」,我也是舉雙手贊成。
所以,這當中有矛盾嗎?我是看不出來。有沒有哪個具備經濟學素養的先進可以解釋一下,這電視報導、網路議論的「事件」有哪裡不合「市場機制」?
魯肉飯買賣雙方都沒有寡佔壟斷的條件,自由進出、資訊暢通,維護「市場機制」的人應該要容忍一下噪音、雜音、魔音、、、。在我看來眾生喧嘩就是市場機制的音景。
我看這事,其實就是一個不景氣下的市場小插曲,被記者當大事件高分貝報導,老百姓趁機宣洩一下荷包縮水的痛苦,然後從電視上看到一個老闆道歉,稍稍在無力的大環境中empower一下自己,這樣的事情而已。
不然難道要馬總統為經濟不景氣道歉?院士就已經跟你說了是「大家的責任」啊!
魯肉飯漲價當大新聞報,然後從魯肉飯調回63元中感覺市場還under control,被魯肉飯搶走了光彩,我可以深深同情郝先生的無奈。我反而比較警惕的是,把這事情當成大家民粹地「不跟著市場機制走」的聯想。
大企業要併購系統時,就要大家尊重「市場機制」,老闆關廠碰到勞工抗議就要大家尊重「市場機制」,市長要拆民房時碰到責難也說要尊重「市場機制」,民代要在海岸蓋大型休閒旅館碰到抗爭,也搬出尊重「市場機制」。
上頭有權有勢的人什麼都不尊重,就最懂得尊重「市場機制」。難怪他們愛上的「市場機制」,在我耳裡聽來其實都只有一句大吼的:「Shut Up!」
鴉雀無聲的那種經濟學教科書裡的「市場機制」後面,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理性」專制。
魯肉飯的市場事吵吵就過了,誰叫它是台灣庶民生活的象徵,因此就成了「庶民經濟」的情感指標,別連這都要把「教科書經濟學」搬出來求個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