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日本都更的具體情形,最好的例子就是這個,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
開發商是著名的森集團(もりビル),它也是港區出身的在地企業。這個再開發案被當成是戰後最成功的案例,當然凡事都有不同的批判聲音,有的人認為這是高級化與堡壘化最惡名昭彰的例子。
很多人去過這裡觀光,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商業區的底層、庭園與朝日電視台,恐怕也無法得知全貌。這個計畫從1984年開始到2003年止,前後花了17年,建築工事本身花了不到三年,前面的14年花在跟500戶地主耐性溝通,當地從一開始就有反對再開發的住民運動,也弄到最後一堆老先生都離開人世了,輪到第二代再戰。
這個案子可以說是完成了森企業創始人森泰吉郎「垂直城市」的夢想,並且靠藝術與設計導入來創造新的智慧生活(Arttelligence)。另外還有許多獨創的模式,地主並非以賣地的方式參與,而是在完成後成為房東,因為地權分隔零細,這也是最多參與地主的更新案,因為拖延許久,加上泡沫經濟破滅,讓此計畫經歷過許多風險(怎麼沒有想到請「馬的好政府」幫忙,推土機一推就解決了)。
住民的反對運動從投資風險、環境影響評估到交通配合開發無役不與,也令人敬佩。推動此開發案的建商、支持開發的住民團體,反對開發的住民組織,在這綿密的爭議過程中不斷看到不同的夢想間的撞擊,也令人可敬。
森集團也是東京在地的不動產商,他最早在原宿的La Foret案就是以耐性出名,逐一說服當地居民與商家的接受。瞭解日本戰後fashion文化的人都清楚,如果沒有La Foret大概就不會有三宅一生等的發跡。
唉,看看我們「馬的好政府」粗暴的都更層次有多低!我們有多少人真的在乎「這個都更」案到底用什麼樣的願景來說服我們?建商不談這個(但是資助辦展做公關很行),反對的人也不在乎(反正就一句資本的商業宣傳手法)。
我們其實沒有人真的關心這個都更案。
===============
參考閱讀:
Ayako看完後寫了這個感想。
這是六本木Hills的官網 。
住民反對運動領導詳細的回顧(PDF檔,日文)
對六本木Hills禮讚論的批判(日文,主要在高級化)
弔詭關係:當代藝術與都市更新之間(呂佩怡,中文,文化研究年會論文2011)
以文化產業促進都市再生:英國經驗(正方論述,中文,pdf檔)
「都市再生」を問うー建築無制限時代の到来 (研波新書)
很多事我們都在步日本的後塵,包括所謂的當代藝術(超平)。文創與都更,我們也正在步英國的後塵,包括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去看看倫敦的文創(與其寂聊和單一)都更就會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社會了吧?日本年輕一代的虛無和不敢想像未來,也是我們未來的樣貌。其實談的人不少,但就像你說的資本引擎全開之時─資本只有一個法則,就是「利益和獲利成長」,如今已經不是個體能夠應付與對抗的時代。為什麼你很討厭的紀傑克為什麼已經像個瘋子一樣,因為今日我們還有什麼出路?都更後,你我家一坪變兩百萬、兩百五十萬,我真不知道小老百姓誰買得起。六本木是不是這樣?最後只有財團化一途?我的想法也許很不成熟,但深覺得活在這個價值底下的痛苦指數越來越高。
讚讚
禮讚論的批判那篇有詳細的數字對照,是高級化、高價化、不只買不起,也租不起。當代藝術、文創與都更之間的關係,我很感興趣,對你應該是很感痛苦。還好,我的生活跟它保持一點距離。日本當代藝術的全貌我不懂,但超平確實是也把藝術被期待與原生的一些可能也給抹掉了。想到最近在密集些看的柳宗悅,一直在想,如果從他的起點,但活在這個時代,會變成怎樣的思想與實踐?妳應該不懂我再胡扯些什麼,就先這樣。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