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的公民課

很久沒有跟兒子一起研讀公民課本,明天段考我「很沒有效率地」趁機花了兩個小時跟他細細討論國三公民課本兩章的經濟學基礎概念:供需法則與市場競爭,最後還找了段介紹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YT影片給他看,整晚兒子眼睛都是睜大亮著的,家中書房充滿智性交流的愉悅氛圍。

兒子一直不知道他老爹是經濟社會學的老鳥對這兩章特別熟捻,聽得入神在了解「自由市場」看不見的手超出個體意志與利益的「機制」後露出恍然大悟的滿臉喜悅。我很高興,他對人類社會運作竟然也存在超出表面直覺印象的潛在機制有了最初啟蒙,雖然我是個社會學者,但「市場經濟」真的是引導孩子進入社會科學領域的最佳敲門磚!個體/集體、主觀/客觀、物質/心智、慾望/情操、資訊不足下的選擇/選擇後的非預期後果……在隨手捻來處處都是的生活經驗中很輕鬆就可以印證與辯證。

兒子最後問我:「這是經濟學嗎?」「是的,這是經濟學的101」。「這樣不就講完了,後面還有嗎?」(求知若渴上癮了的Kaya)「有,非常非常多,而且都很有趣,以後我們繼續聊」。然後,他不知道為什麼又問:「這是社會學嗎,為什麼你那麼熟悉?」「是的,在我看來,亞當斯密也是社會學者!」因為他找到的是組織現代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則,甚至直接透過思想參與塑造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生活。

當然,這樣講的我不忘提醒他,把亞當斯密當成社會學者這件事,是我們父子的秘密,不要跟別人說,不然Daddy會被逐出社會學,哈哈。我刻意把跟他的討論收尾在社會分工與職業專門化,然後接上「找到自己最能夠快樂發揮」的生涯選擇,才國三的兒子竟然第一次秒懂,了解輔導老師前天跟他們討論「了解自己」的理由,不就是在複雜多元如萬花筒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回答讓我甚至叫絕,直覺理解到這個「只屬於自己的位置」跟「所有其他認識、不認識的人」有個心照不宣的連結關係。「因為做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工作的人才能跟社會『共存共榮』」!

我高興的不只是這個意外的活潑想像,還包括他所體會到的社會分析樂趣當中,還帶著這麼小就能打破「二分法」慣性思考的推理直覺,能夠endure跟著帶來的曖昧與不安,能夠「停留在」這曖昧中學著掌握「超越二分之後」的統合自信,在我看來是「思考胚胎」可以很好地繼續cultivate的珍貴品質。

#蘇格蘭啟蒙運動

#自由市場開始的公民好教育

學習,給世界機會擁抱你

昨晚Kaya到我房裡地板「露營」,我們在暗室中聊天然後互道晚安才入眠,瞬間父子倆又回到高山上帳篷裡過夜的感覺。我陪這孩子成長,他陪我日日老化,朝夕相處而且無處不談的日子也14年了,我們上山下海走遍台北城各個角落,當然也一起「遠征了」許多地方,最難忘還是在雪山、奇萊山的森林中深夜窩擠帳篷裡談天的經驗,昨晚我們又玩心大發地重溫了一次老男人與小男生的舊夢。

剛剛我們起床整理後出門,我照顧好他用完早餐送他到學校,稍事休息後中午要再趕回來接他下課一起中餐再回家,真的很少看到這麼黏的父子檔吧?昨天在家裡的圖書室聊天,我跟他說,爹地年紀大了才當爸爸,我們倆生命重疊的日子不會太長,我會把身體顧好多參與些你的未來。不過,就算我們還一起的日子裡,Daddy也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你早晚要自己站穩好好走自己的路下去。

我想到分享老爹怎麼看他國中的學習,於是跟他說:凡事起點很重要,國中是比高中、比大學都重要的關鍵,這麽看的我,當然也想確定看到Kaya學會自己料理往後(甚至離開學校後)一輩子「學習生活」的基本能力。

說實話,建成是很好的國中,校長也熱情用心地在辦學,是我們放任孩子自己學習的疏忽大意。總之,Kaya進了國中後「野放」面對「自己的社會」終於碰到亂流,想想也是估計中遲早會發生的事。自由善良的孩子初入「社會」,總要自己親身經歷體會集體生活中「不由自主」、「不可自拔」的危懼,慢慢才會看清與知道如何界定、如何保衛自己的「邊界」,然後學會如何更珍惜自由、更懂得拿捏為善與做人的分寸。因為這段曲折,有了少年迷惑痛苦的成長經驗,我跟踏上走入社會前起跑線的他,才會有意義不再抽象、具體生活感觸的溝通接點。

我用搶救的心情在一週內抽拔移株給Kaya換了環境,跟著陪他一步步重新適應天母的新學校,他心底很清楚,知道「歸零重來」能夠Reset是多麼珍貴的機會,這過程很多感觸,需要很長的篇幅才能描繪過去幾個月Kaya做了多少努力,又如何脫胎換骨變成一個全新上路再衝刺的少年。

學習的規劃能力與自我要求的紀律,需要從各種反覆摸索漸漸上身的「技術」中自己體會。就跟我在實踐研究所以身體為度的方法課想要傳遞的,學習研究是一種落地的生活實作習慣,所以要回到聽、說、讀、寫這些每天重複的基本動作做起。從筆、紙、軟體、背包…到甚至小小立可貼的用法、字、線、圖、框如何書寫…… 我陪Kaya重新建立日常實作的自信,每個決定都要是清清楚楚自己的決定,每個選擇都要是跟自己內在對話後的肯定,每一失敗都要變成確實的收穫體會。

我跟他說,國中的每一科都重要,都是做為一個有能力往上堆疊實力的公民個體的基礎,是建立一個良好民主社會所核心需要的公民素養,都該好好接觸給它們有機會灌溉你。這是他現在必須全面學習、值得這些努力的意義,用「應付考試」的距離之外態度看地理、歷史、數學、生物、公民… 就算考個好成績,事過境遷它們也不會成為你踏實有感的內在養分。

我跟他說,明年5月過後接著進入高中(或甚至不進入高中),未來哪一科越來越好、哪一科越來越沒興趣,我都不會再管,或者應該反過來說,我會很高興看到這些高低差的學習變化,因為那反映你Kaya獨立無二的自我塑性。

但現在,你要用心在每一科,所有國中階段基礎精簡的核心知識,就算你以後不往任何科目的專業走去,但你在國中學到的這些基本素養,單單它們就足夠讓你未來一輩子的生命更加豐富有趣。數學、物理、生物、公民、英文、國文、歷史、地理….. 早就構成你要進入社會/世界的血肉骨架在等著你,要跟那世界保持親密有趣的多樣交往,你要先做一個能夠豐富地吸收、能夠跟它們談情對話的完整的人。

他似乎懂我的這些話,知道老爹在乎的不是分數,而是兒子有沒有公民的sense, 有沒有數學的sense….對的,就是那樣,「要做個能貼身感受世界、有多方位細膩sense的人!」,用心體會國中的課業學習,不是為了考好成績,而是努力一下下,讓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有機會跟你結一輩子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