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跳巢《Ulysses》

家裡硬體的網路環境升級後,準備迎接開學的這一週開始軟體的網路環境調整。一開始的動念很簡單,徹底切斷對Dropbox的依賴,結果弄得很複雜甚至差點悲劇,不過結束本週的最後一刻看來還是對的決定。

全家分享的iCloud放了各種類型的檔案,音樂、照片、電影…. 包括連結到IoT的燈泡、門鈴等。但我還是為了非常微小的使用量去年付了三千多元給Dropbox, 只因為Scrivener這個我重度使用的寫作軟體只接受Dropbox同步,還有另外一個用很多年的密碼軟體PasswordWallet(一樣不接受iCloud)。

PasswordWallet的搬遷是個災難,幾乎遺失了我所有的寶貴資料,搶救了很多天甚至熬夜,總之最後有驚無險過關,現在我改用SafeInCloud Pro,一次買下不用訂閱,idevice全面聯通,一開始起步難但明天肯定會更好。

放棄Scrivener是個重大決定,但sunk cost太高,越拖只會更嚴重,等了很多年還是Dropbox Only,雖然軟體本身很好,用得很習慣了,但長痛不如短痛,只能跳巢。替代選項很容易找,Mac only的Ulysses一直是佳評如湧Scrivener的死對頭,訂閱制但定價不高,而且從iPhone、iPad到iMac全面無縫接軌,最棒的是跟WordPress的出版整合沒有話說(是的,你正在閱讀我的第一篇Ulysses直通WordPress部落格貼文!實驗正進行中…)。

Ulysses最有名的是它的Markdown XL標記語言,我一直不習慣這種「感覺很工程宅的語言」更何況是直接放在文章書籍的寫作上。沒錯,純然偏見,我其實內在好像(如詹偉雄多年前說我像個竹科工程師的印象描述)真的挺宅的啊!果然,Markdown XL一碰就上手,哈哈。

然後學著適應Ulysses後,漸漸發覺Scrivener該有的功能它用更輕巧的方式滿足,幾乎一點都沒有缺;相較之下,我現在對Scrivener的感覺真是非常「肥大沈重」。在Ulysses上寫作好像瘦身了一大圈,不只輕快如飛,而且在不同軟硬體平台間跳躍自如,是我沒有想到的「相見恨晚」,它根本就是為了我這個Mac世界的原住民而生的土產啊!

我還在熱機轉換跑道中,希望下週開學後可以全面看到軟硬網絡環境翻新後的效率提升,書寫得更快,部落格更勤,腦袋運轉沒到4K的精細清晰,起碼也要像HD的畫質提升!XX

《日常萬物論》四面的物件秩序:書的方向與構造

「一粒沙,一世界」,這本叫做《日常萬物論》的新書 ,我繼承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啟示繼續已經上路的書寫作業,它既是一本用顯微鏡觀察到一些尋常物件微薄切片的收集箱,也是一本炭筆塗鴉從望遠與廣角鏡中試圖看到最遠、最廣、最大範圍世界輪廓的草圖。在上一本書《尋常的社會設計》裡,我曾經自不量力想用三萬字捕捉三百萬年人類歷史,這次我顯然沒有學到教訓,將再次任性,試著理解超過我們眼前可及事物之外那廣渺世界的構造!

但不是以一種冷漠旁觀的距離無涉地眺望,而是同時在新眼光下的世界構造中再次凝視,我們每個人在這世間行走無時無刻不在乎著(care)的各種連結的存在狀態,不管這些意義之網的絲帶是面向著我們摯愛的親人或者就在前一秒跟你擦身而過的陌生人,是面向消逝在記憶中的過往,或者對母親肚子裡新生命的希望。

而故事能夠被寫作完成,單純只是靠專心聆聽物語,這本書不靠人類偉大思想家的玄妙理論縫合尺度,而是依賴一些我們早已熟悉尋常物件的幫忙,從回憶或想像我們跟這些物件如何接觸的經驗體會中,「重新敏感」 甦醒我們人類與物共舞的許多脈絡化的身體感,「體」悟日常萬物中等著我們恍然重新看到自己與世界共存曼妙的智慧。

如果你帶著提防被詐欺的警覺閱讀至此,應該已經發現事有蹊蹺不太對勁,我從「超過眼見之外」開始介紹這本書的目光,最後卻回到緊緊黏著我們日常貼近身體感的事物,到底是要近視或遠視,總要說個清楚吧?

你的警覺非常銳利,讓我想對你的尺度敏感大力擊掌給你叫好鼓勵!沒錯,這正是本書第一部曲勾勒世界構造的主題- 「循環」(circulation),萬事萬物都在循環不已的迴流中浮沈然後(因此)散發著光芒,擁抱「循環」我們就入手打開世界秩序的第一把鑰匙。我在實踐工設系教學為了讓設計系學生不要遺忘她/他們一直都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說的「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發明了許多方便耳提面命的嘮叨「金句」,其中之一就在強調這個「循環」的道理, 我通常是這麼說的:

「物件從社會來」進入到你們現在所處的學校裡,一個個在設計教育空間中被專業的眼光「去背」,看似懸空飄然充滿「作品」的靈光,但記得:「設計兩頭在外,從社會來,最終還是要回到社會裡!」 包括你,幾年後也要跟著「回到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倒過來講這件事也通,由外而內從世界「那裡」回看物件至為重要,因為從xie zuo「循環」看世界構造的眼光中,你才能看到物件耀眼奪目的美麗真面目,否則它們只會像是動物園裡孤零零脫離了棲地的一隻落單的孔雀,任由你怎麼用「設計美感」的詞彙包裝,也掩不住她被抽離脈絡的貧血蒼白與孤獨無力;可惜的是設計專業空間裡的聲音,總是要人們學著相反的事:從玻璃展示櫃的框架中去反覆練習美感教育。

所以,再一次,如同三年前的《尋常的社會設計》,這是一本設計的書,也是一本社會學的書,既關於設計理當看待物件的道理,也關於社會學不該繼續荒廢涵納萬物的世界秩序。

這本書的構造,像個菱形的棒球內野,你現在站上本壘壘包,準備對著即將迎面飛來的物件們揮棒出擊,攻上上一壘壘包前的這一段是「循環」的第一部曲,然後你要繞個彎往二壘走過(就跑吧~!)「生命」(Lives)的第二部曲,上了得點圈的二壘包後,你的目標是通過眼前「生活」(Living)的第三部曲踏上三壘,然後我會等你經歷第四部曲的「當下」(Now),榮耀回歸本壘,在環場的喝采聲中重拾人生與世界相遇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