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歷史】

我是個實用主義者,是杜威的信徒。

實用主義者有個基本的態度是「未知論」,我最常跟自己也跟別人說的口頭禪就是:「我不知道」。台灣有很多讀了這個那個理論,然後跟你說:「我知道!」的專家,我從不想跟他/她們多走幾步,我常常懷疑心想:「妳/你怎麼知道?」

環境一直都很複雜,而且不斷處於變化,我們要在這曖昧模糊的環境中存活下去,就只能謹記自己一直(只能)「活在歷史中」,邊摸索探求環境、邊打造起碼堪用、最好好用(思考/物質/精神)的道具來存活發展下去。我在想,這大概是我看公投結果沒有什麼挫敗感,甚至還帶著比之前更愉快踏實心情的原因吧?

粗糙來講,友同與反同如果在台灣是3/7分,這個3/7比並不是因為選舉才被創造出來的結果,而是透過選舉的實作practice終於explore彰顯的「環境事實」。

過去我們不知道,現在知道了!!Hooray!!

就像在未知的山徑中行進的隊伍,領頭者用登山杖測試地面鬆軟硬實,結果鬆落滾到深谷一大塊你本來以為堅穩的樹幹,千分之一秒的最初反應會是驚嚇,但馬上跟著豁然的反應自然是「他X的好險」知曉「多駕馭了些」環境的慶幸愉快!我們呼朋引眾登高接下來的步伐不是只會更踏實,努力地更有效率嗎?

人的社會是活潑的,人的歷史是動態的,人生存奮鬥的知識也必要是「在場的活知識」,be pragmatic, be optimistic, enjoy confronting our history.

活得像恆溫動物

「要記住,我們人類是恆溫動物,要活得像恆溫動物!」

我有時候會用這句提醒來「鼓舞」學生,也傳授一點Jerry雖然玩很多玩很大,但百忙中還可以活得痛快的秘訣,但學生通常聽了莫名其妙,哈哈。

恆溫動物不像變溫動物,倚賴環境而存活,恆溫動物有能力不斷調節內外的條件保持體溫恆定,這使得恆溫動物非常脆弱但也異常堅強。對恆溫動物而言,最重要的是保存體力,維持內在平衡,在不值得消耗時絕不消耗,在需要爆發時一出手就準確爆發。

是的,我們人類是恆溫動物,要記住然後活得像恆溫動物。

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讀,不是所有的字都值得寫,不是所有的聲音都值得聽,不是所有的話都值得講,不是所有的刺激都是資訊,不是所有的點名都要轉頭。大部分的時候睡飽比較重要,陪家人比較重要,爬山遊玩比較重要,發呆神遊比較重要。

這世界,更具體一些台灣,需要/值得我們回應的有意義事物很少,大部分你以為「不然難道要離群索居」的「環境交涉」,可能都只是商業/政治刺激設計來要你「發作」的「抖動」,除非你自認是變溫低等動物;否則,我勸你:累積保存內在珍貴的力氣,平衡保持內心的清靜不動,為你的人生真正值得爆衝的一擊伺機而動。

成也「脈絡」,敗也「脈絡」

今天比較晚到論文提案發表現場,只聽了六份計畫書,其中三篇都有一樣的問題,對「脈絡」漫不經心的輕視,這大概是社會學者在設計學院教書最大的文化衝擊與挫折挑戰了,連我這種算跨界跨得還順手的老師都經常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夠讓學生願意接受「脈絡」的約束。

「脈絡」不是表版上「裝飾性」的想像scenario,它是設計起跑前客觀限定的條件,不是妳可以隨便就wish away或make believe。「脈絡」是設計提案不能迴避的起點!

「脈絡」是given既定的環境,是經驗的對象,必須仰賴研究才能釐清,不是你可以隨便掰一掰了事。「脈絡」是設計創意要不斷交涉的過程!

繼續閱讀 成也「脈絡」,敗也「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