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串場亂入TTTIFA 快閃

每年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TTTIFA)我總是會回去多少幫些忙,今年身體狀況不佳,工作上也有些低潮,就沒有積極參與。但我幫忙牽了一點線,把乙文拉回台灣,拉回她人在台灣處理關心「過去/未來」的推測設計辯證,我認為,最該debut落地出場的大稻埕。

沒想到,幾個月過後,她端出的熱身菜說是「快閃」(今年有些匆忙,明年才是她的正式出場)但規格驚人,竟然動員了50位精彩的講者在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傾巢而出、散置大稻埕好幾個有意思的角落同時引爆連串的思想演出,資訊大爆炸的規模完全體現了藝術節一向熱情擁抱的「狂騷」!

她準備推出這活動時自然也客氣請我來參一腳,我雖然覺得「推坑者人恆推之」有些義務感需要出點力,但又覺得「快閃」這事比較適合年輕人,我這常在復健的虛弱身體萬一不小心「閃到」,不好不好。X_X

最後,就幫忙拉了魅力十足真正能加持助力的明璁來助陣,明璁明天據說史無前例第一次studio opening開門見客,歡迎任何朋友來坐坐聊聊。我答應同場演出,當個來賓一起熱個場。明璁的粉絲眾多,空間也是他的地盤,我大約幫他招呼客人就夠了,只是「湊熱鬧」的跑龍套角色。

明天下午4點,在大稻埕的「探照文化」,我跟明璁有個「非典型社會學者相談室」(題目是乙文訂的,我答應她任由擺佈,「非典型」很不錯),有興趣來交流任何主題的朋友,歡迎來跟我們一起週日下午鬥/逗嘴!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TTTIFA

大稻埕與民藝學

2012年的大稻埕藝術節留下的照片,Juchen的傑作,忙碌備戰奮鬥後眾人完事放鬆的一刻,真的是從一小撮人自嗨實作夢想開始走向人人的藝術節。那年也是我唯一一次變裝柳宗悅參與遊行,自在蹲坐地面門檻,喝著手中冰涼的啤酒愉快前望,忘了喃喃自語回答怎樣的提問,人生從來都是且戰且走,哪會想到後來發生的事。

算一算真的前幾天po文中估計沒錯:整整9年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大稻埕的世代朋友們鍥而不捨的堅持,絕對可以俯仰無愧地驕傲!

我從一個人參與發起開始,接著以在大稻埕創業的繪本屋加入,到2016年因進入實踐而暫時離開,但一直惦記著創業夥伴們,還有對自己「I shall be back」的承諾。

2017年我以一場民藝為題的演講「民藝與民藝運動的時代意義」參與那年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後來以《LA VIE》的民藝專欄接續這個寫作計畫,這一條持續工作的線索,預計在2021將以《尋常的社會設計》前傳的姿態出書,可以放下柳宗悅了了一樁心願。

第二年2018年的國際藝術節,我終於帶著實踐工設研究生組成的「地平線下」(Upsidedown)團隊重返,再次落地祖靈之地,「稻地/到地/道地」以展追問土地的真摯與設計的本質,呼應前一年國際藝術節的演說內容,更難忘的是在展場與日本民藝館長深澤的那番對話。

如今那批有為的年輕設計師幾乎都畢業了(起碼我指導的三位碩士生),期待他們騰飛之日仍舊能夠毋忘在地。

2019年的五月,我在東海大學的藝術社會學研討會中做專題演講【重新想像民藝:但帶個體與日常美學的社會設計發問」熱身,接著12月28日在大稻埕剛成立的青鳥居所演說,呼應系列講座的主題【昨日的世界,明日的我們】,我講「重回狂騒的黃金年代:柳宗悅日用之美的溫柔革命」,隨即閉關8月書寫完成《尋常的社會設計》。

2020的這個月底(別忘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還在繼續~),我將以閉門書寫《重寫民藝》前的一場宣示演講為今年的藝術節閉幕,在大稻埕落地再出發,啟程完成我DXS書寫的第二部曲。來年2021年的十月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希望可以拿著新書回鄉,向先輩報告我這一介任性的「在地學問者/在野群學家」的工作進度,除了《重寫民藝》之外,如果一切計畫順利,期待還可以加入One more thing,總之,給這塊育我養我一輩子的土地「一個人」微博但踏實耕作的交代。

CREDIT: 照片是 Mehnai Imana JuChen的精彩作品,不知為何FB 專頁無法share,截圖分享。

《尋常的社會設計》回歸主場

本週六9月19日下午2:30-4:00,我將「回到」祖靈之地的大稻埕述職報告《尋常的社會設計》,在上次談民藝的同一個地點「青鳥居所」。

這一場不同於台大的對談,我可以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談談這本新書,也期待像竹北「或者書店」那場一樣有熱烈的交流討論,錯過新竹首發場的朋友不要錯過,我接著就要到中南部了,回來已經11月。

出版社編輯寫的文案讓我成了透明人,把我跟大稻埕的親密關係寫得一清二楚,難怪我每次回大稻埕行事總是特別謹慎認真,哈哈。貼在後面給各位參考。

~=============

《尋常的社會設計》終於,要來到大稻埕辦講座了!

大稻埕是《尋常的社會設計》作者Jerry的主場。說是「主場」有幾個原因——

一、是他是成長於大稻埕的孩子,從小就在「第一劇場」到「打鐵仔街」一帶玩耍。

一、是在離開中央研究院,準備回到社會之中,他在「眾藝埕」裡有了一席之地,忙著四處奔走,打算繼志述事,重寫民藝。

一、是當Jerry任教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後,與一群可愛的學生在大稻埕策了一檔「稻地」展,成功演示了何謂「5%設計;95%在地」。或許,總會有一個場域,與我們的人生「休慼與共」(抱歉我亂用成語)。

對Jerry來說,這個處所,就是大稻埕。能在出版第一本書,在親切的地景上,與許多書友分享,應該也是一段佳話。禮拜六,下午兩點半,青鳥居所見。先來先坐,先坐先贏!

回到塔圖因:大稻埕與民藝學

Tatooine,原力故事的開始,每次回到大稻埕談柳宗悅與民藝,對我就像回到塔圖因,一個Foucault所謂「異托邦」的神秘星球,我在那裡跟奕成在那「改變我人生歷史」的下午,好奇問起為何要開「民藝埕」,接著換他問我對民藝的了解,之後他在三樓給我一個「民藝研」的空間,他要我自由使用那個房間,「把你想的民藝寫下來」,那是我意外地開始認真研究起民藝的開始!

塔圖因:昨日的世界,明日的我們

然後我在大稻埕感懷百年前的文化運動,親近了柳宗悅,很認真地站在他那個年代的位置移情想像他的發聲與腳步,漸漸竟然對大稻埕起了超過祖孫三代接續創業之外更大的認同,在民藝研裡透過民藝、親炙柳宗悅、夢回大稻埕,還跟世代的夥伴們一起開始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生猛草莽的第一年。

受到文化風土感染的我,跟著下了決定,想把柳宗悅當年「民」與「藝」的運動結合,在我的時代用「社會(學)」與「設計」的結合重新實作詮釋!應該是原力給我的力量吧,一旦想清楚後沒有一絲恐懼、不知哪來的平靜勇氣,跟中研院提了辭呈幾乎像被緊急「點召」般熱切離開,開了書店確定存活,跟著便加入實踐設計的教學團隊。

那一年,「民藝研」關閉,我離開前答應/承諾奕成,幾年後等準備好一定會帶一群年輕人回來。

接著開始我在實踐SCID不捨晝夜的跨界新知識育成,一個人勞心勞力的苦鬥,經歷眼睛開刀、頸椎開刀,所幸幾個月前從廢物狀態再起。老天不負苦心人,離開3年後,我回到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做了第一次新版本的民藝講,那次Janet在場聽到了演講話語中藏著原力覺醒的民藝新聲,在她的邀約下,於是我開始了《La Vie》的民藝書寫。

再過一年,4年後,好似真的force with us,消失的「民藝研」在SCID裡化身變形為「DxS Lab」重新復活,雜誌、課程、出版慢慢展開,6門課整合而成的體系開始成形。開幕之後,幫我最初set up研究室如戰友的同一群年輕設計師邀我回到大稻埕。原來我離開時預言/答應幾年後會跟我回來的年輕「民藝作家」是長這樣的面貌啊!No body planed it. 我只能說:God bless!

年輕人與我一起跨越世代與領域(D cross S)策了一次處處藏著民藝用心的《稻地設計展:看見日常物件的一種可能》,深澤直人在他自己策畫在東京21_21的《民藝:Another kind of Art》開展前來到大稻埕看展,我稱呼他為「敬重的現任民藝館館長」給他仔細導覽,最後我們兩在柳宗悅的文字牆底下深談民藝與設計的當代共鳴。

今年,第5年,就在明天,我要再次回去大稻埕「述職」,感謝鐵志的策劃,「昨日的世界,明日的我們」,這不就是我這五年與民藝原力同在的故事主題嗎?我會跟我心中永遠不死的精神導師柳宗悅報告成長的進度,如果你在現場,我希望可以傳遞一些「原力」這些magic years以來給我的訊息與力量。

我因為前幾天的操勞,今天像全身洩了氣沒有什麼進度,明天講得好壞不知道,但我會用「心」分享,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