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驚驚艷的三貂嶺自行車隧道

今天最棒的經驗是繼上週的校外教學後回到SCID,在自己主辦的講座中更深入地聽到吳忠勳設計師分享「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的設計經驗。

我是如此喜愛這個案例,在演講最後破例不再當個聽眾,直接跳出來對這個案例做了評論,然後順著情緒飽滿,跟著講了一番這些年來從沒跟大學部學生分享的心得與對這些未來設計師的期望。

不知道他們聽懂多少,但希望他們有人會在心底收起來,哪天在未來的生涯中會有機會拿出來想想給他/她們力量。

針對這個個案的評論,我絕對讀得還不夠完整(歡迎分享給我),但目前為止真的覺得這個「三貂嶺隧道」設計案未得到它deserve的對待,它值得更全面完整並且延伸到更多領域的肯定評價。

如果Latour有機會再來台灣,我一定會強烈推薦他老先生到現場體驗一下這絕妙的設計個案,只要它還在(不是很樂觀),以後我當然也會一再帶學生來參訪,甚至有股衝動找人合作做個報導分析的專書來polish它讓人振奮的意義。

講座後同事調侃我過去一週FB的貼文增加,文字篇幅也都膨脹不少,他們的感受並沒有錯,但不是因為作為一位國中生家長的焦慮,仔細看其他主題我也寫了不少文字。

寫得多,原因是我經過快半年的復健停滯後,開始熱機想回復正常的寫作進度,每天逼自己要寫出一定數量的文字,保持熱身在隨時可上場的狀態,有時候表面上沒有po文,實際上每天按表操課都寫到日記裡了。

心情正面平和,工作節奏穩定,才有可能這樣。所以,請不用為我擔心啊,以為我是突然得了什麼亢奮或焦躁的心理毛病,哈哈哈。

這個週末雖然都在陪兒子做國中作業,使用的材料都是參考書商編的會考攻略本,但是我同時更重視的是確認Kaya的基本動作正確,沒有因為馬步站不穩繼續在無效率的翻騰中掙扎應付排山倒海的assignments。

什麼基本動作?譬如讀書面對一行行文字時該有的閱讀習慣。

我要求他大聲朗讀,聽到自己聲音,感覺它的品質,甚至動用到碼表詳細紀錄他閱讀速度的變化與效率,讓他有辦法察覺自己原本閱讀中(跳躍、卡卡、面目模糊)的身心狀態。我跟他分享自己的讀書體會,在段落與速度分明的時間感中「押著文字」一路閱讀的重要,一個個字的切分、堆疊、串連如何改進,讓它們可以在快速順暢、斷點分明、韻律清晰的閱讀過程中推進。也因此,傾聽呼吸之間的聲音變化是可以客觀檢驗得出自己的閱讀/學習品質。

設計師回到最原初的專業者存在狀態自我考察,學生回到閱讀與文字交陪最原初的學習者存在狀態自我考察,…… 很多事情,回到踏出第一步就存在的基本單位反思鍛鍊,往往是人生陷入混亂徬徨之際重新站穩腳步、重新找到自信力量,最踏實可靠的道路/方法。

#回吳忠勳設計師留言

“我跟SCID大學部同學沒什麼接觸機會,不太確定他/她們是否有如您寄望寬廣設計視野的可能,他/她們的「專業」裡也會有陳腔濫調,這種自負自閉的狀況大概普世皆同,社會學「專業」也難倖免。倒是感謝你跨界而來,不會太遠而不相干,太近而同溫自閉,距離尺度恰到好處,希望能給他們一針起碼拖延太快陳腔濫調的保鮮防腐劑,再次感謝。

這年頭,所有真正重要的課題都是落在專業之間之際的模糊地帶,那裡卻也藏著現實與真實的召喚,也因此能夠在「專業」與「專業」的邊緣切點間移動存活的自由心智尤其珍貴。可惜,現在學生熱衷AR\VR等數位「沈浸」的奇技,很少走進社會/自然跟廣大世界接觸的機會,教室觀看投影片畢竟還是離身歷山中隧道遠矣,透過文字語言猶如隔靴搔癢非常可惜。誠如您所示,我也深感同意,設計泡在artificial aesthetics中太久不是好事,僅是以人為中心,排除了真正immerse在natural aesthetics中才可以得啟發、感知敏銳的契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