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體制內國中生家長的教育反思碎片

推動改變的介入是我們每天在不同的事物上都在試圖的事,從國家、城市、公司、團體、家庭到個人的身心能力改變(變瘦、變悍、變強)處處都可以看到。

雖然說,社會體制的結構都是個體從眾的結果,不自量力的理想者大半會死(不然結構就不存在),附和體制惰性而走的從眾者也總握有可以拿來嘲笑抵抗者的「好處」。從我們決定行動的那一刻到我們期待的後果之間,有著複雜糾結甚至充滿弔詭的因果網絡在「壞事」,這是必然可以預料的。

但是「新」都要從「舊」的母體中長出踏實的生命力。狗吠火車,或者更悲壯的螳臂擋車,事後看來,可能是翻轉的開始;順水推舟,或者更節能的水漲船高,事後看來,可能是僵死的開端。演化不可能只靠突變,絕大部分的突變都以徒勞悲劇終結,還要有通過既有環境、汲取既有資源存活下去的天擇配合,才會產生挪移天擇方向的突變。

行動主體與結構環境的有效磨合需要打破二分法的直覺。

再說,只有大眾部門的改變才有意義,不然只是少數先鋒黨在社會邊緣的自嗨,這樣想的我,決定進入體制,要從一開始就給尋常一個發光的機會。

1)大眾部門的條件配合是契機,找到那個契機就會看到行動與結構加乘的效果。「南郭處士」一定以為可以繼續在300人樂團中最有效率地瞎混得利,即便君王換了少主,但新人上任,喜歡一個一個獨奏的偏好一出口,卻馬上逼得他連夜落跑,事實上不只他一個人,整個樂團本身原本隱藏得好好的陋習破敗也跟著揭曉。

2)大眾部門不是鐵板一塊,它也會有許多「體制內的改革」,那些看起來很快被舊思維吞沒的新事物卻是你在邊緣部門找不到、可以被拿來運用的稀有資源。是的,還是參考書商在主導,但是參考書商為了在改革下存活,確實提供了可以被「認真換個方向運用」的珍貴資源給主流內的潛伏者,不用在井岡山上從頭打造起。

我跟Febie,一個站在國小教育之前,一個站在大學教育之後,在夾著國高中的前後階段長期跟學習者密接、身心投注地為伍,每天都在想著如何實踐教學現場的創新。所以,都不是距離之外的空話者理想家,或是錯把在現實中存活當成做學問的書呆子。

所以看國小到高中的這夾在我們之間的階段,面對一座擋在兩個平地間旅者路途中的巍峨高山,尤其自己的孩子一直都在大多數身處的體制內「大眾部門」,這些年來體會到很多一言難盡的矛盾感觸。

在我看來,教改沒有失敗,他只是還在路上還沒完成,終於碰到現場「教學法」師生互動的關鍵實作瓶頸,這些瓶頸會越來越清楚地浮現,未嘗不能說是前一段教改取得的苦澀「成功」。深刻體會痛苦是學習任何技能必要通過的期中「報償」。

我並不否定看到許多進步,我不是教改犬儒主義的諷刺者,我們都在這裡面,承受教改的許多成果,也是必須接棒跑下去的當事人。拿教改後的新環境來看,有這些新教材、新考題、新入學管道、新參考書……都是過去很難想像的。但最缺少的還是實作現場「大眾部門」裡的新家長與新老師,足夠豐富、結實的新師生互動,親子互動的嶄新場景。素養教育的價值與工具都在,最迫切需要的是現場教學法的呼應。

老師跟學生需要到「學校」共處來讓教育發生,學校之所以還有存在價值的關鍵理由是因為人與人需要一個共聚空間、透過貼近engage的教學互動,才能真摯地創造讓學生可以「下錨」產生與知識接觸的體驗。否則就只會看到:學音樂沒有體會上身基本的音樂sense、學數學卻沒有從演算推論中找到數學地思考的魅力、學國文卻沒有透過一片文字便可通透掌握一個與世界交涉情境的語言自信..….。

學校是一時的,孩子的人生與世界一直包裹著、包圍著學校這個階段,但它們才是真正驗證學校教育價值的所在。不幸地,我們繼續在目睹忘了來處、不知去向、無頭蒼蠅(快樂或痛苦地)在教育高山裡彼此撞擊、四處飛竄。

我講這些話並未脫離目前教學現場仍無法銜接上的那些不幸地被「形式化」(甚至「屍骸化」)的目標,例如「素養」、「通識」,我是相信這些教改價值的家長。但是,沒有素養教育的教學互動現場,就不可能會有素養教育在孩子身上的下錨與定位。學校教育的問題,我在大學看到的也都一樣,就是空有許多喧嘩的表面元件與詞彙,看起來很熱鬧處處在「跨界」、「翻轉」、「創新」,但是實質、具體、現場的實態還是陳舊的舊路徑。

所以我認為,最終事情真正發生、真正需要改變、新舊交替肉搏的地方,還是要回到「教學實作」的落地層次。這跟另一個觀察有關,我明顯地感受到現在國中校園裡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緊張甚至衝突。老師防備越來越不遜、越來越敢頂撞的學生,停留在「教室秩序管理」上努力就已經身心俱疲,但這些或隱或顯的衝突緊張,難道不是師生間缺乏「教-學」共創經驗因此缺乏情感連帶的結果?考核、監督、複查、獎懲這些工具性的制衡關係裡長不出人與人可以「博感情」的共學活力。

所以說,態度或說意志真的很關鍵。是的,「決定行動」不是起點,在那之前還有態度,有個透過教育的過程對待世界全新的「意向性」,對這個態度問題的發問,就是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也願意回到地面上勇敢突破實踐?起點決定了你實際實作後可以歪多遠,或者更好的結果,實際上可以踏實累積多少。

在大眾主流的部門內裡做一個working things out的踏實doer, 只有裡應外合、上下呼應,有人接手這些看起來表面形式口號化的資源、讓活的教學互動發生,才能夠讓看似狗吠火車或者螳螂擋車的事最後拉出翻轉的契機。事實上,狗吠火車只想在距離之外怒吼,螳螂擋車沒想過搭車的順勢,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

打破二分法的直覺,創造真摯的教學現場,透過精進教學法的實作創新接應形式層面的變動契機,這當中如何堅持目標價值地在現場順水推舟反而是最困難的事,也是有希望、有意義地存活與透過教育開展人生的真戰場。

堅持樂觀的實用主義者常常腹背受敵,這是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沒有停止的經驗結論。這個不容易被理解的處境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實用主義者存活的姿態正是跳開、站到二分法軸線的側面,同時黏著現場、跟著碎步調整步伐地前進。這些動作違反了二分法的「常識」,很容易被套上帽子解決涇渭分明「範疇」被打破的不安。蝙蝠裡外不是人的童話寓言最能揭露這些異端的尷尬,在一邊的人眼中他們是「不自量力的理想主義者」,在另一邊的人眼中則恰恰相反是「附和屈從體制的投機主義者」。但我眼中的他們,才是心態與作為都準備好「在現場搏擊做工的人」。

圖:欽波拉索山下觀察著準備起登的洪堡德與邦普蘭。紀錄JF整裝準備好陪Kaya登一座高山前的一刻,あと188日、がんば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