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上週有機會跟大稻埕的朋友,最後決定還是等兒子一起,今天週六下午Kaya一有空馬上衝去看了《流麻溝十五號》。本來以為他會悶不住,但他從頭到尾看得很投入,結束後還主動說好看,我們回家路上聊了很多,好像一夕間成為了有這共同記憶的舊識老友。
不要忘了,電影是標準的大眾娛樂,大眾就意味著集體性,是跨世代、族群、性別、國籍….的共享經驗(尤其是「進電影院看戲」這個儀式性越來越濃的大眾生活形式),娛樂就意味著它是必然帶著虛構性、感官情緒被密集地重新爬梳共鳴的體驗,電影是從這個「社會事實」的前提開始的影像敘事。
我之前看了點長篇大論的批評,看似銳利但總覺得讀完沒有什麼豐富觀影的價值,原因就是評論者壓根就沒從這對象本身的媒介特性出發發言,甚至連電影作為一種創作的本質都視而不見,今日跟兒子走進戲院看完整部影片更是肯定了這個看法。
夜深了不多說,我只想先說一句話,這影片真的好看,值得一看,最好是像我一樣跨世代一起進戲院看。
沈重是體裁政治歷史暗黑一頁不可避免的結果,但觀影經驗本身非常流暢,可一點都不沈重。導演很有技巧地把三位主角交織在「流麻溝十五號」(綠島「新生之家」)眾多人物間的故事線交代得層次分明,一開始鋪陳環境人物出場冷靜平淡,但也交錯著衝突悲劇爆發的預示,中段後逐漸加速編織多條線索後更是充滿戲味,收尾多線一起放開也算適時而俐落,說影像故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人物很快變得個性鮮明,連臉部的表情線條都帶著細膩獨特的性格感情。
這部電影透過大眾娛樂的形式填補了台灣民主轉化、時代交替之際一個重要的文化記憶缺口(白色恐怖),為什麼這麼晚才出現?反倒是我一直在想,文化生態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我跟兒子出了電影院後,不消多說話,便有一種台灣人父子認同傳承的默契,共同經歷了一段現實上不可能共同經歷的人性故事/台灣歷史。
我甚至很有默契地拍拍他的肩膀說:「歡迎成為台灣人!」而他,正因為電影的「大眾」、因為電影的「娛樂」,可以情緒飽滿地當下跨越一切障礙,跟千言萬語尚未出口的老爹獲得理解。我想,這正是其他媒介很難取代電影的地方吧?尤其是這影片的成功,人性尊嚴與普世價值才是這部大眾娛樂影片的主旋律,而這也是這電影的終於出現,讓人不由自主地覺得感動、分外珍惜的原因。
《流麻溝十五號》無形中,就像多年前我跟Kaya一起登頂台灣高山一般,為父子的跨世代認同搭建了一個共同經驗的臍帶,幫助我這父親把從之前時代承接下的棒子繼續傳接到下一代的台灣囡仔手上,我也想順道表達一點做父親對背後電影人的感謝。
#台語可以很優雅,我長老教會的過世姑媽也那麼「文藝腔」講話
#嚴桑角色太多面超難演,週邊應該出杏子的火燒島手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