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專研汽車產業的藤本隆宏(FUJIMOTO, Takahiro)教授是我心目中做學問的搖滾巨星偶像,我曾經買了飛機票下東京就直奔東京大學的ものつくりセンター(製造/造物研究中心)去幾乎排隊等著跟他談上幾句,期待被開示,這是我大概這輩子唯一一次的「粉絲」行為,我自己也寫過汽車產業的英文論文在日本學術期刊發表過。
為什麼提這件事,因為前天我當年的創業鄰居育賢(我們的公司在同一棟的一樓與三樓)來SCID我負責籌劃的「設計跨界講座」演講,他是位熱情汽車迷的設計師,Art Center畢業後都在做交通工具相關的設計工作,我們聊起來就燃起了我回憶中的研究熱情。
藤本教授以「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的豐田主義研究架構而聞名於世,但他從來沒有停止與時俱進的研究深耕而且紮實的創新不斷,另外一個可貴的榜樣是,他即便身為國際敬重的資深研究員仍舊沒有放棄汽車生產的現場,從來沒有離開現場,不斷地從跟現場的觀察對話中汲取創新的養分,「藤本教授如果不是在研究室,就是在汽車廠裡」,這是我在日本聽過的一句真實笑話。
藤本教授的理論深刻但非常務實,絕不是討好流行的學術花腔,而且寫作能力超強,跟社會溝通也準確非常,並且從不從社會爭議(當然是產業發展的爭議,例如「日產/雷諾爭議」)中退卻,從來沒有要討好大眾,但事實證明他的洞見領先時代,對我來講這是遙不可及的學術人格典範。剛剛發現他的《能力構築競爭》竟然有中文翻譯本,而且很早就出來了,可惜目前已經絕版,那也是影響了我一輩子改變了我世界觀的好書啊!
我這八年多來都在設計教育環境裡,新的朋友認識我很少知道我產業研究的「前世今生」,連育賢都不清楚昨天聊起來才知道。我記得有一年,我被邀請去參與金點新_代設計的產品設計組評審,同事看到消息震驚脫口而出:「你憑什麼!」,然後給我的理由是我是個社會學者:「你又不懂產業」。我聞言尷尬地默默微笑,一下子覺得孤單異常,心想,啊…. 我這輩子最主要的研究工作,進中研院的論文做運動鞋到之後的許多研究,可都是產業研究啊!我是因為在產業社會學裡做研究才發現設計,研究到最後才有了離開中研院加入設計教學現場,打造人生最後一個「研究田野入口」的念頭與契機啊!
上週去A棟找一位新同事,在他的書架上意外看到《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書是中研院社會所出的,導論是我兩位老同事主筆(一位還是我當年在清大教他經濟社會學的碩士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整本書的作者群與主題全都是老友與我曾經耕作幾十年的田地,風土作物都熟到不行,我還曾經是社會所「產業與商業研究組」的組頭啊!翻閱中,很多感想對話一直冒出腦海,可見得我的產業研究魂還沒有全死。我如果還在中研院八成也會貢獻一篇,說不定就是談設計呢,哈哈!
藤本跟育賢,一樣是熱情的汽車迷,育賢投入設計創作,藤本則是汽車產業的研究迷,他的汽車研究從來沒有跳過汽車,始終從汽車的構造產品結構開始,絕不是言之「無物」的社會學家或經濟學家,事實上,藤本教授談設計的方式當年開啟了我無限的想像,也幫我搭好往來D與S之間的橋樑。
前天,在台大與書緯合開的社會設計課堂上聽一位來賓的演講,我坐在現場對一些產業邏輯與市場經濟邏輯的遺漏特別敏感,看到他繞了一大圈辛苦嘗試摔倒才學到的教訓,覺得自己作為一位經濟/產業社會學者好像做錯了什麼,我是成為了一位DxS掙扎著努力橋接設計與社會的小便橋,但是這橋上可一點都沒有藤本教我啟發我的產業痕跡,在我設計圈的朋友眼中確實也看不到那個過去的我,該自我檢討嗎?迷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