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ke學弟鄭力軒讀過我早年整理出來的一些關於陳紹馨的資料,那是我在東北大學客座跟Ichiro Numazaki與Yoshimichi Sato兩位教授一起開課的那個學期趁機挖掘的一點史料,當時也做了些翻譯與感想的書寫(陳年部落格文章連結附上)。力軒後來因緣際會有機會去東北大學一趟,決定把我當時說是台灣社會學史missing link的大課題研究個仔細,出發前他來訪問我,基本上沒什麼收穫,因為我早忘光了所有的記憶,連當年的資料是怎麼到手的都回想不起來。
他第二次跟我約碰面談陳紹馨時,已經進入密集整理資料與書寫的階段,我知道這將是一本全面還陳紹馨先生學術生涯精彩面貌的重要書籍,他謹慎起見還再來問我的意見,我這半退休的腦袋哪有辦法再說些什麼,現在腦子還可以用來寫寫設計與社會的「軟調主題」(X_X)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連當年主打的經濟社會學、產業社會學都丟光了(在我身上死了退了好多個社會學者,想起來也是浪費),怎麼會記得這個田野中意外沾點邊的研究插曲,只能羞愧地祝福與鼓勵,當然心底自然非常高興這事終於有最適合的人選來必然精彩地完成。
想想,我這初代部落客的上古神獸還是有些用處的,每天勤奮書寫當年被當成嘩眾取寵的研究生活文,這樣一則短短如絲的東北大學客座體驗,可以留個契機間接促成了如今力軒即將發表、對台灣學術發展的在地歷史與內在傳承做出重要貢獻的厚實研究成果,恭喜力軒,恭喜台灣社會學界,學問來自我們對世界發問時紮根所在的土地,最後枝幹繁生結成果實也該回頭灌溉土地。
陳紹馨先生的日本淵源只是力軒大作的一小部分(他是「台灣人的陳紹馨」也是「世界的陳紹馨」!),單單能夠在這個小環節提供點滴的資料或發想刺激,就足夠我攀附學弟的成就與有榮焉。台灣人透過日本殖民母體與世界文明堂堂正正接軌的寶貴經驗在戰後政治高壓下獨尊新統治者的歷史記憶中被有系統地污名、壓抑與抹去,於是陳紹馨先生最常被提及的就「只能是」他那將台灣比擬為「中國研究實驗室」的文章,他學術生涯上碰到的許多隱然的不平待遇是這個「正面肯定」一體兩面的暗面,不過種子再小只要存在就埋藏著台灣的學術命脈重新發芽出土再次茁壯的契機,我當年便是在「前殖民母國」的校園裡意外從紹馨先生日本師長的回憶文中找到傳承台灣學者血脈的感動與自信,日本與中國之外,希望這本還原「台灣社會學之父」完整生涯/思想面貌的新書,可以鼓舞2022年第一線台灣社會學新血們主體昂然的自信。
我當年做完翻譯後的結語一併置此,很高興多年後學弟彷彿聽進了我以為不可能實現的願望,經過他多年的默默努力終於完成這本讓我雀躍無比的新書:
“陳紹馨與新明正道間這絲台日間學術血脈的micro連帶,可以說受到戰後整個政經情勢macro巨變的衝擊,這兩位營造台日社會學社群的師生先驅都經歷過一段權利被剝奪、失語禁聲與再發聲的掙扎過程,也因此一旦步出戰後,便有了重新平反確認其學術傳承內在價值的必要。
從傳記的角度重新理解這兩個人的微視思想史,不僅可以有助於我們扭轉他們在台日社會學史中被扭曲的位置,或許從當中藉著反思「被壓抑的可能性」也可能是學術社群更深層自我理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