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突然間又回到線上課程,才到週三已經快把我整到懷疑人生。
週一的大二設計個案課最慘,一個人對著全班拒絕開鏡頭的50塊「壁磚」講了兩小時,我如果不是瘋子就是….嗯…. 數位時代的老師,到下課前精疲力盡想乾脆不要再教書了,最後任性地跟學生發了一點語焉不詳的牢騷,自己都覺得幼稚可笑。
然後是週二的「社會理論與設計」內容每一週都高度複雜,本週談馬克思,大三的同學勇敢些開了鏡頭,但仍然如一片無聲的花牆,沒有實體空間的互動感下讓我整個人在論證的推演上少了抑揚頓挫的對話節奏,人沒了邊界感,思考像踩到爛泥流沙中變得異常遲鈍,總之,對我是遭透的經驗,「對不起了,馬克思先生!」
今天週三匆忙從會議趕回家開線上課,我實在沒有辦法在公眾場合開視訊闊談,一定要到家裡關在書房私空間才能放鬆做我腦袋歸類屬於私密的視訊對話,我平常幾乎連電話都不接,有事留言在messanger中溝通就好,大概是一樣的道理。結果,這一班通識課終於讓我暫時獲得解脫!
這學期新開的通識課「工具與人:實作的設計哲學」非常意外。原本我很擔心會跟一群死魚眼只想快下課,目的只是要營養學分的學生身心俱疲瞎耗一學期,結果超過一半是其他三個設計系的學生,我當機立斷改成開我在工設系最受學生歡迎的「日常萬物論」。沒想到,工設旁鄰的三個設計系學生超投入,非設計系學生也被帶動,簡直就是一半D、一半S的最佳組合,課程從此容量滿載,而且每週出席率都非常高90%以上,學生下課會跟我問問題聊聊,建築、媒傳、服裝的學生個個目不轉睛地被我不斷跳躍聯想的思想快跑「電療」得很快樂,哈哈。
剛剛這線上課,學生大大方方地開鏡頭一點都不扭捏囉嗦,說舉手就舉手,想發言就發言,我發覺自己跟建築、媒傳、服裝的設計系學生好像反而很有緣,透過一個個尋常物件週週持續多方位不斷談空間、談意象、談身體,他們感覺得到我用一種另類的方式在跟非設計的學生(社會)介紹設計的重要,也感覺到社會在每個角落呼喚他們落地的設計魂,通識課原來是個打通實踐四個設計系(堡壘)的地下通道,是社會混搭設計、設計跨界社會最佳的校園場域啊!
一位同學課後跟我留言:「我看老師也上的蠻開心」,我當然沒有留意到自己在他們眼中的樣子,但這個觀察我想八九不離十是準確的,哈哈。

圖:大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