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的匠藝》
序言
這本書源自於我從工作了18年「純研究」的中研院社會學所離開,進入「重操作」的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後教授七年的研究所「文獻檢討」課程。
這是一門一開始就令我百思莫解的必修課:首先「設計教育需不需要研究?」我跟我課堂設計系學生的答案「照理講」應該要是肯定的,不然「研究員在研究所教研究生」這件事是怎麼開始的?但長期在形式主義集體環境下生活成長的人都知道,很少人是真正腦袋想清楚了這類「哲學問題」才因著信做人生的選擇,換言之,不覺得設計需要研究卻在研究所蝸居數年取得學位的學生大有人在,寫研究論文這件事只是擋在畢業拿到文憑前必要通過的「必要之惡」,事實上很多人恐怕寫完了論文交差但被問到經歷了怎樣的「研究歷程」還是會害羞困惑地不知怎麼回答。
回到「做設計需不需要研究」這個問題,我想國際上趨勢底定答案會是肯定的,爭議或者說眾人搶著表現「創意回答」的問題反而是:「設計需要的是怎樣的研究?」、「怎樣的研究可以引領設計向未來前進?」或者再有自信一些,「『設計的』研究可以為人類知識帶來怎樣的突破契機?」這些重要的問題不是這本書要直接回答的任務,但是它們一直都會是站在這本書出發點處更有意義的「背景」,也是這本書「間接地」做出回應的隱形交談對象。
設計師血液裡仍舊繼承著「工匠」基因的專業記憶,邊思考邊動手,透過動手進行思考,這當中「手作的思考技藝」有沒有可能就是「另一種研究實作」想像的原型?《研究的匠藝》就是把設計學院研究生寫論文做設計研究的身體當成一個測試的「知識草模」來探索回答的一番論述的嘗試,這本書的出版本身毋寧也就是一項「研究」的暫時成果,在它的「設計」背後預設了一種對研究的特定觀點:「實作上有用的同時也會是在知識上有效的」,是的,這正是「實用主義」(pragmatism)其實非常老舊一點都不新穎的基本見解,我們獨獨對「都到現在/代了」仍舊丟不掉「前現代工匠魂」的設計寄予重新書寫研究的希望,理由不也在此:研究實作必須揚棄形式主義的殭屍軀殼,再度回魂成為一種「匠藝」!
我的下一個困惑:為什麼「文獻檢討」在這個工業產品設計系會是一門必修課?這個「行不由徑」的課程安排令人費解,對我來說更難回答。一直頑固地堅持「不行不信」的我自然也「不教不信」,沒有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這門課連第一堂我都不願踏入教室一步。事實是,我在設計學院教到第七年的「文獻檢討」,你問我究竟給了自己怎樣的答案?或者,更像一位「研究藝匠」會做出的風格發問:你是「如何」做出了文獻檢討合理該是必修的研究回答?
就像一位老工匠對著眼前一塊原木「準備動手」前的發問:「你究竟是一塊怎樣的木材?」,我的第一個研究步驟是去問:什麼是「文獻」?什麼是「檢討」?什麼是「進行中」(英文只需要加個ing)設計研究的文獻檢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會是這本書後續幾個章節的主體,我非常期待你看完這本書,試著自己實作體會看看(再說一次:「實作上有用的同時也會是在知識上有效的」),然後給我同意與否的判斷,至於我「手冊式」(manual)的回答從翻頁的第一章就會開始。
…. (繼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