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論述的論述:從設計對方法論的競逐談起

又是半夜被腦裡的打字機吵醒,折騰一個小時多文章從破題、幾個段落到結語通通備齊,哈哈,好像怕我「又回去沈睡」便拼命熱鬧敲打讓我最後只好起床,因為量實在積壓太多了,不打出來無法入眠。這文章標題就《設計論述的論述:從設計對方法的競逐談起》,顯然是受到睡前看到書緯一則po文影響所致,他這麼寫的:

“其實我不知道為什麼學生聽到「社會設計」就覺得他要來學一個「方法」,所以當他發現這門課是談基礎、談反思,就會退退退。但這樣也好,我們可以達到一個最適人數。下午 #基本形式 的課雖然是鬧哄哄地以物識人、代你介紹,但感覺上留下來的25位同學就是很開心地認識彼此,期待未來啊。這樣就好。"

我對於他的「不知道」半夜腦裡有了「自動書寫」的回答,「我」覺得這反映了design在這個historic conjuncture上的轉型處境,世紀末千禧初由榮傳衰的商管學院勢力漸漸失去社會的鎂光燈,於是在生存危機下開始遷徙尋找新棲息地,其中一股勢力(以Michael Porter為典型的策略模型論述)轉向下遊找到設計這個「宿主」,最成功找到破口的商設變種是IDEO,於是在商學院裡習以為常的那一種後設論述大舉寄生設計後逐漸擴散影響力,最後取得了以「設計思考」為名的論述正當性,讓商學院有了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

就設計這端他經歷了60-80年代間從設計明星到設計顧問公司的「美國消費主義設計黃金期」,然後到了90年代後遇到長期不況新自由主義危機下「為真實社會而設計」的反撲,隨著公部門集體需求的資金傾注,加上社會性創新出路所暗示的設計存活新利基(niche),一股設計勢力也跟著轉進到這個空間裡尋求再生產,於焉你看到了一個以「社會設計」為名,實質上是60-80年代就存在的商設共生(symbiosis)各取所需的設計思考「進步新版本」,它的特色是從「設計顧問的商業模型」最小消耗地轉進變成「社會設計方法論」,一個吸睛度更高,傳播感染力更快的新變種。

如果你去仔細觀察這些「設計論述」的分佈狀態就會看到它的傳播路徑,在比較核心熟成的設計學院中它都會受到設計本身更長久歷史的論述形式的抵抗,這時候該處的商學院就會看出無法施展「設計思考」佯裝術的裸露困窘,本來照理是「點石成金」魔法棒的「方法論」一下因為裸露單薄而顯得異常pretentious(作態?)。沒錯,就是烏賊在大海裡拼命噴墨汁求生的尷尬「佯裝術」。到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尋找「方法論」的那些學生在我看來,是用原本就熟悉不會自我威脅的保守適應在尋找「設計掩體」與事先確定安全的「創新」安慰劑,一種相似的「自我暴露」(所以,我聽了只是會心一笑)。

從最小阻力的方向尋求轉進難道不是任何物種的生存本能嗎?你會問。沒錯,就是因為這個操作預設我們才可以對「設計論述的論述」進行生態學的總體考察,而且轉進當中也醞釀了一些創造性的可能,就此我認為那些在設計生態圈內對於「論述的後設論述」有極高敏感度的弱勢物種反而比較清楚如何抓住這個機會,譬如?我覺得《論述設計》就是個好例子,他正是從這個後設的位置去建立設計本身的環境敏感度,摸索另一種設計進入「社會設計」的論述進路,所以你從這本書裡也可以看到年輕設計師對於「商設方法論」熟稔的論述借用。

這本書出版的觀察點:1. 注意他們如何進行剛提到的論述再借用,又如何跟藝術論述進行新的混合變種; 2. 在方法論的底層,可以觀察他們如何從方法論回到「設計本體論」另一個平行level上有意無意地進行的論述開發; 3. 設計生態圈對這書中在人文/社會/哲學裡常見的「後設性」自我觀察與思考推論的接受度。你問我,對這個「設計轉向」的大時局有什麼自己的策略看法?畢竟,我也是個在設計宿主身上活躍了起碼六年的一隻「社會學寄生蟲」,哈哈。生態與共生是我們沒有太多選擇的出路,這點不是問題,這世界本來就是hyperlinks所構成「彼此寄生」的複雜生態,我很樂意也驕傲自己是個跨界的新變種,一隻自我期許的「社會設計益生菌」,只是我的繁殖複製速度太慢無法形成一個生物群的生態力量,哭笑。

前述觀察的三點已經有一些伏筆,但我還可以再加上比較私人private的三點,不過這太過抽象的夢囈(我幾乎是快筆地自動書寫)已經讓很多人受不了了吧?下次下次。

#學當黃雀,小心螳螂。

#向無人機學習思考

#生機,不在推測未來,在佔領傳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