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場作」:一種文化各自表述

明天晚上的文博會「相信之夜」美學場對談(天啊,「美學」,多麼狡猾的概念,輪到我這個社會學家來攪和嗎?),主要的時間會是放在「季風文化團隊」從論述(黃建宏)、實作(何佳興)到演繹(落差草原)的鋪陳介紹與分享,主辦單位刻意抓我「來亂的」10分鐘夾在這些原本就志同道合的夥伴中間,可以想像有很多種出現/表演(present/perform)的選擇可能,可以幫忙熱場、可以提示精意、可以補充提點、當然也可以白目地搞冷場,哈哈。但我這幾天一直打不定主意該選擇怎樣的策略。

我這老宅男會決定參與接下這個角色,過去到現在都一樣,都是在強迫給自己框架出一個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回應、因而逼出密集反思學習的操作架構。邀請我的時候,對方提到「老師可以從民藝的角度提出對話」,而我正在忙著書寫民藝,這就足夠引誘我答應的契機,因為我需要具體作者/作品/詮釋來逼自己確認一次「Jerry的民藝觀點」,或者說,如果柳先生如果活在我的年紀又在台灣現身會用「現代語」講些什麼話,單純這樣「非現實的想像實驗」來驗證未來的書寫。

我的準備工作任何人聽了一定會覺得瘋了,為了10分鐘根本不值得:柳宗悅、齊美爾、盧卡奇、伊格頓、風車詩社、黃亞歷、當然黃建宏、何佳興、落差草原、最近的VERSE、微物集會….閱讀很多、看了長短幾步影片、打了很多筆記,寫了很多命題,確定面對這黃金三角當晚展演更大周邊的範圍內都檢視過一遍、做了很多《尋常的社會設計》作者應該會有的判斷,然後到最後關頭不能再拖了(就是現在)才從當中抽離拉出一小部分適合明晚的10分鐘內容。

明天到底該怎麼樣出場啊?一週下來腦裡的東西恐怕已經有長大了十倍,要怎麼裁剪出有效率人家還聽得懂的10分鐘只有變得更困難重重了,真是自找苦吃的SM型野學者,哭笑。但有了!今天,我在文博會「微物集會」現場看到一個「對場作」的展示角落,給我一個靈感!

明天我就從筆記中找出10-20條命題,做一段刻意製造與「潛殖絮語」作者對場效果的「另一種民藝的詮釋」,這樣或許會讓創作端的佳興與落差草原的作品更有afford各種寬幅詮釋的閱讀樂趣與思考深度,然後也或許才是讓文化在對話現場「活現起來」的更好展演方式。請記住,我10分鐘的角色意在服務大眾,刻意對場是為了抬高當晚的「娛樂價值」而非對立,我不做主張,只是邀請朋友一起來探索咀嚼「文化」奧妙的箇中滋味,走出會場決定帶著怎樣的思緒/情緒離開那是每個現場觀眾自己的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