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初收到Janet的邀約希望我談談「在地設計」做一個專訪,知道是關於「風格」的專題,但不確定關聯兩者的背後編輯思考,而且手上焦頭爛額的東西也沒有直接相關,本來想要拒絕,後來聽到說我只要跟著訪談對話,整出條理反正是專業寫手的事,覺得也有理(好會說服啊~)可以趁機了解一下自己對這早晚要碰到的課題有什麼看法,就算失敗弄不出文字,也是做判斷的Janet自己要承受的風險,哈哈。
後來大概因為作業緊迫反常到前一天才收到訪綱,想想這樣也好,我多了幾天沒被干擾的工作日,當下決定就照被說服的一樣思維邏輯貫徹到底,沒打開來看直接早點睡覺,打算第二天睡飽有精神後用清醒的腦袋在訪談現場直球對決。
第二天我跟Febie在咖啡店難得共進早餐,碰到寫手後揮別老婆轉檯坐下,碰到訪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愣了一下,吸了口氣後我決定就順著腦中浮出的思緒,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講出來,然後見招拆招誠實地邊思考邊對話下去。兩個半小時後清單上的問題都一一答覆完畢,竟然意外地還自成一套語彙道理!甚至感覺不是過去熟悉的我,而是我熟悉的《尋常的社會設計》(以及正在筆耕《重寫民藝》)的作者在回應,是這輩子沒有過的奇特感受,「作者」分化出來有了自己的生命!
那天的回應其實挺複雜的,繞著「作之手」與「用之手」,創作端與接收端,的兩個扣緊著的8字型循環來回梭織新的語言,我還當場創了兩個對比的名詞去跟「在地設計」對照。結束時,挺擔心那位年輕寫手要怎麼整理,但她的神情很篤定甚至有些共鳴的感動輕輕地回說「沒有問題」,我也只能半信半疑地接受。
兩週以後,我收到初步排版的稿件,六頁的訪談稿讀完真的蠻佩服的,她做了一個服務讀者的聰明抉擇,取「全球設計vs在地設計」為主軸,把比較不好處理、也還抓不準對比概念的另一半關於創作端的回應當成輔助材料,把概念刪節到讀者比較好掌握的幾個,補充了些我當天提及但沒有仔細描述的材料,然後用恢復對話現場感的方式來重新鋪陳。
連我自己閱讀時都有種溫故知新、既熟悉又有跟「那位作者」對話的反思距離。一切真的如專業主編Janet最初建議的,我幸運地有了一個人書寫恐怕無法產出的意外「新作品」,提前為未來的書寫鋪了一塊磚、打了一段地基。這篇訪談收錄在La Vie四月號「設計風格怎麼來」專輯的最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看完這期精彩的內容後稍稍停駐眼光,跟著《尋常的社會設計》的作者與La Vie的專訪寫手,三個人來一段不設先見輕鬆早餐對話的思考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