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孩子的三角關係:愛的簡單方程式

看到一則年輕職業婦女朋友的po文,很難理解年輕世代的想法,感覺特別容易為教育競爭緊張。

孩子不讀私立不行,讀了私立又要更努力工作賺錢,然後職業婦女的壓力又更大,然後每天運送孩子上下課的疲累也更多…… 在這個(結論不是「有錢真好」才怪的)方程式裡討論,在我看是浪費時間,因為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有合理的解,答案應該在這個方程式之外吧?

或許只是我個人比較怪,但客觀來看,比起過去台灣真的進步很多,在職業/育兒的安排上應該可以有更多的自在做輕鬆些的選擇。我雖然還是會為了制度僵化而生氣,但同時我也每天超羨慕我兒子可以有那麼有趣的教材、課程還有校園生活,公立學校起碼就我接觸的台北市真的還不錯啊!

學校,不只選學校,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還有跟爸媽一起的時間,還有同學,還有鄰里,還有家族,還有台灣社會與大自然,有家人與這個廣大無邊的世界在陪他們成長,這才是教育的完整場域啊,不要把教育當成一連串的消費選項,比較好吧?

還有,職業與育兒的兩難對我來講真的沒有婦女/先生之分,我是職業男人週間週末很多時候都是輪到我來陪伴兒子,這就只是尋常該有的平等道理,坦白說,我陪兒子的時間多過太太是我賺到了,陪兒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是我人生的美好回憶,我也每天都跟著他在開眼界在反思改進中成長。

要太太不做會讓她快樂成長的工作,這件事我不可能做到,當然職業操勞的辛苦也要自己扛起來,哪個有意義的工作不累人?如果職業是為生命加值的事,那就不需要為了另一個後到的生命而犧牲。家庭在我看,不是為了育兒而成立的,這不是廢話嗎?這年頭還有人相信夫妻結婚是為了生小孩?那沒有小孩的家庭豈不都是殘缺的?笑話了。

一個家的成員,先來後到還是要分清楚,畢竟孩子長大還是要離開的,最終還不是老夫老妻?這樣看似冷酷地想清楚,我覺得反而不會給子女冤枉莫須有的責任,好像他的成長是因著父母「無私的自我犧牲」才獲得的(21世紀還需要這種醬缸嗎?)

但更重要的是,Come on, be fair! 他們沒有開口要我們這樣做啊?憑什麼給他們套上一輩子放不下的(其實不)道義「責任」?我們大人該自己先成熟地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育兒如果有犧牲也是自己選的,這樣「卸下莫須有責任」的孩子也才能跟著我們在家庭的日常中學到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兒子幼稚園讀私立,那是因為幼稚園就是媽咪工作的公司啊,國小國中一直都是讀公立,當然也就在家附近走路3分鐘的距離,唯一一次小三換到日新國小也只是越換越近,理由是原來的學校因為一堆超愛教育競爭的爸媽聯手「超上進」的老師,用超神聖的教育理由,給孩子們超過分的功課壓力。

在我看來,第一個順手的選項就孩子長大了出門多走兩步讀公立學校,反而是父母可以保有自己生涯的最佳解(起碼不要排除了這個輕易的解項)。我兒子讀公立壓力比起(據說超會要求的某些)私立國小小,成長過程也快樂許多,尋常地成長也學會與尋常的朋友們相處,從校園生活中學會除了學業以外人生處世更寬闊的尋常道理,然後,因為父母與兒子都一起降壓不會彼此綑綁,全家三人有各自的生活同時也有更多時間放輕鬆、不再彼此糾纏責任,每天在一起時可以愉快地交換各自生活的新奇體會。

人生怎麼計算都可以,用什麼怪異的風格走都可以,但動力都是生命力,沒有個體生命力的人生是個沒有靈魂的殺人機器吧?時代已經準備好,三贏不是不可能,但父母孩子都要先勇敢接納自己,讓自己先快樂自在,接納彼此、給彼此創造自由的空間,獨立自在的個體一起,在生活實作中「學做更好的自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