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壓抑的求知精神

每個學期的課都是一年一度修改書稿的機會,這學期我把重心放在「社會學理論與設計反思」,今天上到書的第二章,討論社會學誕生前重要的幾個轉折。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藏著一個後向與前向,預備與起跑的微妙變化,然後我從笛卡兒、霍布斯、亞當斯密…一個個鋪陳啟蒙思想人物的心智結構,最後點了一下盧梭的特殊之處埋個伏筆,接著就把孔德請出來,終於宣告啟蒙叛逆之子的社會學誕生。不只是啟蒙,而是啟蒙辯證,成就了這個學問永恆的自我追問。

但我有一點坦白說對今天的課程表現很不滿意,就是我竟然開始自我設限,為了避開跟陸生不必要的衝突,主動迴避了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當代課題,尤其就在眼前息息相關的真實中國,這是很糟糕的事,就是我果然是個喜歡自我壓抑息事寧人、用客氣自我欺騙的鄉愿臺灣人。

當個老師卻在教室裡萎縮了窮究事理、無畏爭議的探究精神。然後,諷刺的是,我今天還引用了Bacon的話:

“The man who fears no truths has nothing to fear from lies."

這樣不好,助長了視而不見就好像沒有發生的鄉愿犬儒。壓抑社交就是為了自由說真話,在自己的教室是在怕什麼?

Today’s Jerry, suck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