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的對話紀錄

一下是在維也納修博士班的年輕朋友大鑫紀錄下的Clubhouse問答筆記,或許對其他年輕人有些幫助,保存一份做紀錄:

睡前食堂,老闆我想要來一份…2021年2月21日,星期天晚間八點,Jerry老師(老闆)陪研究生開學的兩小時長談,以此留念。我為避免文長,在此以重點摘錄,並非逐字稿原文。大夥可以泡杯熱茶或拿杯啤酒慢慢品嚐文字:)

Q:在實踐大學設計系擔任教授的J大,在課程大綱似乎都沒有放英文書目,只有幾本中文書籍,一反研究生必須讀大量英文文獻的常態。

A:實踐大學比較特別,因為它是以創作與設計為導向的。此外,我們也要思考創作的靈感與想像力,是否跟讀多讀少有關?我在教學現場都希望貼近學生一點,遷就學生一點,就像你賣車,都要知道對方的背景,老先生、幾歲、背景、他的需求,他現在的狀態。所以我在教學現場比較重視的是學生的「身體狀態」,你的身體準備好了嗎?課堂上我上聽說讀寫,就是你講講自己的興趣,我問旁人他聽到什麼,再回到主講人確認自己的意思,從這樣的對話慢慢放鬆肌肉,放鬆到聽到自己的聲音,所以我不會用書本去嚇嚇他們。有了自己的聲音,研究生在論文寫作上才不會下一屆抄上一屆,大家一起沈淪。

Q:大意為如何找到自己的學術社群,保持學術能量。因為來聽J大說話,就像上教堂一樣,重新找回熱忱。

A:群體真的不要隨便靠近,可能是我們東方比較從眾,然後我們的個體性在大部分時候是脆弱的,所以你很難避免會希望別人給你一點肯定支持與眼光,你自己的空間會變得很小,但這個都很危險,因為你的內在能量有可能被消磨掉。尤其在會議裡面,常常大家在search for model, soultion(尋找一個樣版,解答),但是沒有re-search(研究,重新探索),也沒有聆聽別人的發表,因此時間會被消耗的。

Q:J大早期做鞋廠研究的田野調查(實地考察)是怎麼進行的?很實務的那種,因為你一定會涉及到很多商業機密,人家怎麼願意收你。因為我現在發覺理論唸得很過癮,但覺得年紀愈大愈難進入到田野(因為自己的身份及各種權力關係)。

A:這我們都有經歷過,就是讀理論讀得很過癮,但有一天教授就要你把東西封在一個箱子,然後一腳把你踢進田野調查裡,逼著進入那個狀態。理論的確常常給人一種安全感。田野這事如果你沒有暴露自己是一個stranger或無知者,很難進入的。學生跟教授進田野就有不同狀態。學生可能會被瞧不起,然後就把你放在旁邊,這其實對我來說是好事。但當你年紀愈大成為教授,對方也面對過不同教授,甚至有可能是外行教授,因此那個田野就會變得更複雜。

我想回到研究本身來談,出社會以後,無論在哪裡當研究員或老師,都可能會為了安全,而會先設想一個答案,然後往前推演問題。因此我跟學生說,作研究生的兩類型,一種是修滿學分寫完論文畢業,一種是很純粹地去探索與發問,養成內在可以去發問去解答的習慣,這事是重要的。

回過頭來說問題,如果你今天是教授做田野。你在教授階段有環境給你的安全感跟障礙,你應該以那個障礙作為出發點,因為你不太容易變成學生的狀態。然後我自己並不是那麼進入對方內心世界,也沒有進入對方文化意義系統,而是利用我看得到的大量物件。當你進入到什麼界,滑板界、搖滾界,進入什麼界裡面去,對我來說,有很多很多尋常、普通一再出現的那個文化東西,仔細地去描述日常所見之物件,這個瑣碎細微的描述功夫做好,有趣的事情就會浮出來。(來賓回應因為受到詮釋人類學的影響,因此常以受訪者對談來生產文化意義。而J大是透過對現場24小時日常與物件的描述而找到亮點)當人家問說研究生有沒有在工作,當然是有。就像你不會問家庭主婦她有沒有在工作,沒有她,家裡可能就垮了。

研究生要找到自己的工具,至少有要一個日記軟體,你要紀錄每日的思考、你碰到什麼,你做了什麼,這個東西就是你的。你就要一直拼命寫下,你才會看到自己的進度。學問這件事最難的就是「你不知道」,你要問出能夠引導你的問題很難。很多人問了很多偉大的問題,他的答案可能不怎麼精彩,但他們示範如何去回應。我想說的是,我們要學習著持續去發問。

Q:發覺近來設計領域學生一直高談「概念」,忽略設計本身。

A:我自己在設計學院教書,學生知道我是社會學者,常常也會來辦公室跟我談一些理論跟概念。我都會問他們的材料想要處理什麼?想要表達什麼,不需要來跟一個社會學者談社會學理論,因為我來是為了陪你們做出好作品,教出一流設計師,不是來培養社會學者。(重點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內在情緒跟好奇,他們自己本身想要說什麼)。

Q:論文卡關怎麼辦?

A:寫東西之前最重要的一個動作是什麼?就是想寫。要先找到自己的想法跟感受,不能因為沒有想法,把手指放在上面,隨便打一些廢話,這在之後會變成你想寫都寫不出來。你想得到的不見得說清楚;說的清楚,不見得寫的出來;寫的出來,不見得別人看得懂;你文字失控,是你想都沒想清楚。話都講不清楚,就是想不清楚。(對談中不斷地談到培養自己內在的驅動力與渴望,人大作品就大!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愈飽滿,就能面對文字卡關的事)

Q:指導老師覺得我論文中的理論不足,怎麼辦?

A:學術有它的學術規則,你可以有兩套版本,一個是順應學術的規則,一個是自己私下的版本。另外你要知道口考的那個半小時,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論文,要對自己有信心。(對談中說到如何關注自己長期感興趣並且想要擴大的研究版本,不要讓這些學術規則所束縛)最後,學生上課沒有讀文獻怎麼辦?A:有次上課大家都沒有讀英文文獻,我就把十頁拆成每一頁發給每個人,一人讀一頁。一小時後討論,最後大家為了想看懂自己的手上的一頁,就會互相詢問內容,最後也起到不錯的上課效果xp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