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出版社編輯每兩週一次開會已經一段時間,我們一起在摸索界定《重寫民藝》的書寫分寸,有一次他跟我說:「就大約像岡本太郎那本《日本的傳統》的份量吧!」
「份量」是個模糊的字眼,可以是厚度、頁數、字數,也可以是更質性的書寫品質與文字重量。
總之,從此之後的幾個月,我一直抱著一頭迷霧在想著何時到手要來一窺岡本太郎的究竟份量。前天我去參觀「春秋」書店,當然就抓了幾本書回家,其中之一就是這本《日本的傳統》,回家一讀上癮了,真是豪邁霸氣、出手俐落有力的生猛一擊啊,果然是岡本太郎的風格!
岡本的「太陽之塔」跟大阪民藝館座落在同樣一個萬博公園,我在關西大學當訪問學者時常過去看,兩個對望一起看。那個體驗現在變成一則藏著發問的視覺隱喻:面對日本美學傳統,岡本太郎與柳宗悅的思想距離有多遠?
這個有趣的發問,我的回答會是:他們倆在非常接近的「地方」跟著分道揚鑣!那個關鍵的交叉口,同時既讓我們看到「親近」也標記了「分離」。
我希望《尋常的社會設計》的前傳《重寫民藝》可以最終提示跟我們的關聯:那個交叉口在1920s的一百年後、在2020s的當下,又再次浮現在我們面前,跟我們再一次發問,要我們貼近逼視它然後做出我們這個世代的關鍵抉擇!我辦得到那樣的寫作目標嗎?
坦白說,完全沒有自信,但值得一博!岡本精彩搏擊出拳的這本奇書,就給了我挑釁的鼓勵,我毫不猶豫地推薦!啊,對了,到底「像《日本的傳統》那樣」是怎樣?我看還是下次會議再直接拷問編輯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