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很忙,但我還是加了一個「自虐」的活動,Lab Opening把本來就預定的一篇我認為重要的日文設計研究文獻的閱讀/校訂工作開門給同學參與,其實就只是我邊翻譯這篇文章、邊校訂、邊解說,打開DxS Lab的大門讓有興趣的同學分享我的研究閱讀/評論,同時(如果有人來)接受同學的發問與討論。
坦白說,實踐設計教育很強,但不是強在設計研究,研究生的研究文化稀薄,基礎不穩,研究的志趣也不高(我也蠻好奇台灣其他設計學院的研究風氣/底力到底如何?這個問題這個週三會得到一點答案,我要下雲科大跟一群設計研究所博士生近身接觸),我從一開始就設定關起門來做自己任性/獨立的「一個人的DxS研究」,沒有助理,沒有研究的對話,一種能做多少算多少的「手工藝心態」,哈哈。
我的目光看在校園牆外,先寫第一本書,跟《尋常的社會設計》的讀者建立一個learning club的連帶,在校園之外固定每個月一次的「聯誼」,分享各種DxS學習研究的摸索心得與最新資訊,接著第二本書出來,這群戰友早準備好接手補充裝備,然後滾動下一輪…..
但在還沒有開始前,或許這種,只是打開研究室大門(要來不來隨便你,反正我本來就要做)的校內讀書會,可以多少攪動一下凝結的空氣,多點知識探索的自由氣息?無所求,平常心,起碼reality check我的環境理解。
#不要問我要讀的是什麼,哈哈,我只讀自己看的起的好文章,不會浪費生命在無謂的東西上,我也知道校外的社會人士總是比校內學生還要有學習熱情(很奇怪,但這是事實,我常說,台灣是個上進的社會),但校內幾乎半關門的活動,就別被我給干擾了,主要是我一具體提及文獻就會想要「議論」起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