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經絡》與《液態之愛》

我不是藝術圈內人,大部分的參展藝術家都是第一次聽到名字,事前我也沒有閱讀作品內容的相關文字,我是觀展庶民中的一位社會學者,我看完這兩個展,尤其最後結束在二樓大展廳時,感受到了我內在思考的社會學者與展場當代藝術作品間的強烈共鳴,非常感動,這半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甚至苦惱的一些主題,意外地從藝術那邊來了社會學者囿於媒介語言與實作邏輯無法辦到的回應。今天白天一整天有很多分心物(distractors),譬如照料孩子的三餐、陪他購物聊天,讓我以為展的迴響早就過了,但入夜孩子睡了以後,我一個人又面對熟悉的對話一波波襲來,我想寫幾句感想以讓悸動的靈魂可以安眠。

《聲經絡》與《液態之愛》是兩個不同的展分別在MoCA一樓與二樓,我分兩次五小時看完,從一樓入口的「話鼓電台」,接到上二樓的「無窮盡的嘻哈曲」到「愛之泉」四組都包含聲音元素的操弄處理,也都凸顯技術物的中介/架構,雖然《聲經絡》有個強烈風格的後設探索方法架構,但看展的身體一路盤旋而上移動體驗並不會有太大的突兀,當然從《聲經絡》破題的studio聲音實踐場所(place)到《液態之愛》最後大廳中三組文體對比強烈「非場所non-place」(流動)多媒體論述,是截然兩端polar的對照體驗,上下樓之間經歷了兩個很不同的世界(/觀)。

我沒有時間一個個作品逐一陪各位點評感受,睡眠時間已經耽誤,我想就談一點點二樓最後的三組作品快速完成日記。Hito Steyerl的《流動性公司》精彩絕倫,非常流暢熟捻地快速拼貼各種乍看天方夜譚甚至無厘頭的聲音影像,但實際上卻玩弄複雜隱喻在精密的故事線上展開,氣象學的語言巧妙地支撐起詼諧攻擊的骨架,綜合搏擊與資本主義生存競爭、流動性意象的超展開、還有數位影像處理與資訊數據計算在layer之間擺弄的虛實轉換,玩弄Liquidity的各種雙關對我這經濟社會學者尤其受用,不時有準確針砭到主流經濟論述的嚴肅/快感,讓我整整看了兩圈還是興味盎然,在既悲苦又淚笑中看到了我們的集體失控/失措。My salute to Hito Steyerl!

另外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也讓我非常驚艷,我這人孤陋寡聞,第一次看到王郁嫃與吳其育的大名(事實上,我是就在剛剛20分鐘前才打開手冊查到他們的名字),吳其育的作品《發光半導體未來》直接回應了我這半年來一直在苦思「語言」的一種藝術的可能,裡頭用到的材料剛好都是我這段時間也在搜集的,既平行又深度交錯的觀看經驗,我也從中看到一種藝術家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時代巨變許多人陷入苦思如何「發聲新語」之際,好的藝術家可以更自由更任性地揮灑感性的思維知覺捷足先登,帶來sensational的啟發,我看得可是既興奮佩服又羨慕嫉妒,藝術或許提供的就是像這樣繞過理智分析的感官眾妙之門,一條讓「科學」可以攀附著尋找自由的捷徑?

時間晚了,先寫到這裡,你們還沒看的就快去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