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S Lab的牆壁上一直掛著六幅畫,分別是六門課與六本書的架構,其中一張已經在《尋常的社會設計》登場,其餘的老天讓我寫到哪裡就在哪裡休息停筆。
這當中有一張比較少被看到,難得拍張「紀念照」分享,配合連結這個架構的課程是稱為「文獻檢討」的一門必修課。為什麼文獻檢討課竟然會是必修?6年前,我接到負責這門課的使命時,也就是從這個不解的發問開始了課程的研發設計與實驗的,最後,經過多年來課程現場的反覆測試,實質上已經變成一門關於「Design Proposal」的假想課程/書籍。
配合系上的課程結構調整,這門課到今年就要功成身退打包起來,明年開始不會再這樣上,轉而在「文獻檢討」的科目名稱下會轉變成一門輕量入門的閱讀課,怎麼開我還不知道,寒假再來好好想想。今天上完最後一次lecture, 等於正式結束了我負責講授部分的最後一堂課,也終於才讓藏在這門課後面的架構跟同學見面,同時也說珍重再見,接下來課程最後的1/3就是同學自己的提案作業了。
這門課有許許多多我2、30年研究生活的實作體會,關於研究創作的聽、說、讀、寫,還有從內在到公共的種種溝通,許多關於研究職人生活「身體實作」的日常節奏/體會/眉角與沈澱後的態度。為什麼集中處理Proposal?在我看來,Proposal(提案力)是不管學術研究、設計研究或社會設計…… 許多由創意到現實轉化過程的核心引擎,預示統合了起點到終點的路徑與步驟,是考驗從創新發想到整合溝通一串「實踐」過程的底力。
我認為「提案」proposal,是project-based learning背後更為核心的capability。這個課的成形過程很personal,我刻意藉此機會回顧自己這麼多年跨界學習/研究/創業經驗,用實作學習者能夠體會理解的語言重新整理,沒有虛張的驚人理論與概念,就只是bottom up從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總結體會,樸實無華但也結實有力,是像樹一樣的人生長出來的果實,一個做了一輩子終於臨老的研究員跟年輕設計師的坦誠談心。也要感謝六年來每一屆陪我一起探索成長的同學們,沒有你們的隱形協力我不可能完成這樣一份像3D列印一般,ground-to-ground, practice-to-practice獨特的轉譯集成作業。
看著這張引退的圖,我心裡想說:お疲れ様でした! 這麼多年,辛苦了! 希望未來有機會,在適合的時機與形式下可以分享給/就教於社會上認真努力於學習成長的朋友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