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年去杜克大學讀博士時想要進入的領域是「發展社會學」,到的時候就發覺這個領域地層下陷不穩,很快速地判斷文獻走向跟著跳船,畢業的時候給自己論文的定位是「經濟社會學」,也順利得到中研院社會所的青睞,雖然那時經濟社會學還不是杜克大學的重心,但我算嗅覺靈敏,知道超前部署。
回國後我直接入中研院服務,偶爾支援那時剛成立的清大社會所開課,明璁後來從這個社會所拿了碩士學位。
很好笑的是,吳泉源學長告別式那天明璁順道載我回台北,在車上一聊到泉源的往事他才驚訝說:「你是我的老師輩耶!」我心想:「不然呢?難怪你一直都沒大沒小!哈哈」這當然是玩笑話。
那天我去青鳥訪問錄音,33 Shan Shan Tsai 見面就說:「我讀你這本書,發覺談到物,你是明璁的老師耶!」我說:「實際上就是啊,他只是沒有直接被我教到」,哈哈。
我在清大開的當然是經濟社會學,那時的課綱是以六個自己整理的模型,以每個模型兩週的方式進行,中研院的前同事林宗弘是我第一堂課的學生呢,他那青澀的模樣我到現在還記得,看我多老了。
剛剛跟一位年輕攝影師網上聊完,突然想到這個課程。坦白說,在現代職場裡掙扎奮鬥,有些經濟社會學的知識養分還真的很重要,他如果知道一點市場「網路模型」的概念大概生涯會走得清明準確許多吧?不然市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事都過了,只有當事人自己沒有感覺,這不形同瞎子摸象過日子,真的可惜。
不過,老王賣瓜一下,台灣多了個設計社會學者,但少了個經濟社會學者,我放棄了經濟社會學的軌道,這些自己融會貫通後的課沒機會教,還真有些可惜,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