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我的拉圖之鏡」

上一篇【我的拉圖之鏡】收到GuanZe Liao的留言回應:

“社會設計一直存在與緩慢進行,說緩慢不知合不合適?但看此書後(還沒看完)認為,社會設計之所以尋常,是因為生活中的許多工具物件,究其背後的發展脈絡,牽動著人類、操作行為、作用目的、存活與文化的關聯,當人類發現社會設計的存在時,這「存在」已儼然作用了好幾個世代。”

那就讓【拉圖之鏡】繼續鏡像折射下去吧,底下是我的快筆回應,如果你讀過《尋常的社會設計》應該可以多了解些我透過這本書想說/做些什麼。

———

“Exactly!這就是我在《尋常的社會設計》的第一部大費周章書寫「另一種設計史」的用意,它其實「已經存在」千萬個世代了,所以啊,照理講不應該是「另一種」設計,而是「所有的設計」。

問題就出在「尋常」被(命中註定要追求「新奇」的)設計師所先設地排除了,就像,雖然設計師跟「尋常人」一樣明明肉眼可以看到「物件」(或「人」,人與物這一對切割開來就模糊了)週邊所有你列舉的一切「脈絡」之物(還可以繼續把所有古人稱為「風土」的東西們全列出來),但他們一進入「設計狀態」就把那些給全photoshop「去背」掉了,彷彿連它立意要取代的現存競爭產品(人家它們都已經融入到現實複數世界裡了)也像美術館裡陳列的作品一樣。不意外地,照理更有反身性的speculative design搞「去背」反而更兇,因為它們比「主流A型設計」更加依附於「新奇」。

怎麼解決?除了接納「尋常」合理為用足以真正發揮創意的「可能」,我覺得還要把「設計工作」的起跑點往目前設定的更加前推——從複數的「社會」裡開始!在所有的設計領域中,最保存著這樣精神的,在我看來是「地景」設計!

Landscape一詞一般翻譯成「景觀」,但那太過預設以「觀看的人」為中心了,而landscape應該被強調的核心在我看來單純是a wider view of place,重點是place與它的尺度。如果允許我稍稍修改landscape,以避免繼續「景觀」下去,那我可能會鼓勵像livingscape這樣的概念,甚至就讓它取代你說的那個儼然已經作用了好幾個世代的「存在」。由外而內看(你知道我整本書都在反對「由內而外」的觀點), livingscape「就是」我們的存在!

#圖:Newton (1805) by William Blak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