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認識人類學的啟蒙老師是中研院的許嘉明老師,他在我大學時代踏入教室的身影聲音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他的課雖然大半在講民間信仰、家族與祭祀等文化人類學的內容,但還是中規中矩地把體質、考古都介紹了一遍。
我最近發覺,台灣的人類學者一談到「人類學」就認定是文化人類學(嚇~台灣的閱讀大眾都跟著這樣接受嗎?好可惜啊!),然後喜歡反覆強調(不管是反還是返的)田野「獨門絕活」。但我在書寫《尋常的社會設計》時閱讀的人類學論文絕大部分都是運用包括電腦模擬、結合認知神經學新發現的研究(也就是底下維基解釋裡文化人類學「之外的3/4」)。當中的研究都超級有趣的!
(我也因此對《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極端不屑,他並沒有誠實面對科研發現,有些迎合市場的機靈投機。)
究竟台灣在「非文化」人類學的部分有怎樣的歷史與當代面貌?還是在台灣看起來應該是主流的人類學田野權威下絕跡了?被邊緣化了?他們真的就甘心接受「文化人類學」對「文化」的理解?以上只是隔壁學問從業者的好奇。底下引用維基的「人類學」項目下文字,提醒台灣的大眾讀者,人類學是非常廣泛多元而尖端刺激的學問啊!
#人類學的新發展太讓人興奮了,人類學家不是只會田野與民族誌,不做民族誌田野也可以是優秀的人類學家!
#凝視人類以關照文化的當代課題,太重要了,不能給「一種」人類學壟斷。
#閱讀《尋常的社會設計》,重溫智人的曲折來時路
———————底下取自《維基百科》:
”人類學(英語:anthropology)一詞,起源於希臘文「ανθρωπος(anthrōpos,人)」以及「λογος(-logos,邏各斯)」,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教科書,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裡。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由於這種認識論上的差異,甚至導致某些人類學系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