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S的跨域兩難

我在實踐工設都已經第六年了,終於等到機會邀請Shuwei Huang書緯來分享,其實是,我一直在等待到他「泡過更久的跨界三溫暖」體驗後才約,比較不會浪費了機會,哈哈。

即便我們都是被認為「跨領域」的社會學者,但我還是覺得兩人距離無比遙遠,工業設計的教育與台大D-School截然不同,我在這裡只是副菜,說實在能夠輔助提味或者開拓學生視野也就足夠,但他的課少了設計學院的hard core課程,卻又是D-School的主菜要去操作與定義一個本來就模糊的領域,壓力我覺得應該比我大多了吧?

到底哪邊比較容易專心發揮與成長社會學的本業?或者相反地,容易被「跨領域」所離散分解,真的很難講,我覺得自己挺能體諒他的辛苦,他的出拳很容易打到流沙裡,而且會有identity的危機要不斷處理。

老實說,實踐工設有長年累積起來的清楚主體,我這幾年來是「跨領域」(從來沒有好好思考過這是什麼東西?應該有人找我談談逼我想清楚,哈哈),但是反而作為社會學者的主體並沒有什麼疏離,事實上,你到了跟設計的hard core 非要深度連結不可的空間裡,社會學者自我發問的力道與自我覺察的敏感反而更為強烈。

好處是,我其實會變得甚至比在中研院時更為專注於「社會學專業」(離開同溫層,你才會覺得有validate your merits and refine your language的必要吧?);另一方面,我的對象很清楚,我只要夠努力「鑽研」一定可以打到穴道,因為早就有個已經結構化、歷史分支井然的設計專業脈絡好對話,可以將自己「設計時代的新社會學」植入而且準確測試。

總之,他的這場演講對我是個難得的機會,可以揣摩、觀察、思考D與S在教學現場連結的不同可能。我知道他大概會不可避免往課程設計的方向整理經驗分享,這對他不可避免,這是結構使然的非戰之罪,因為他就是站在一個岩層不穩不斷在流動重組的「準跨領域空間」;但這個老師的視角恐怕對設計系學生會有些距離,不過,距離或許會產出意外的嚮往、崇拜與美感喔,哈哈,所以,take it easy!

總之,這兩個後台與前台層次的衝擊交流對我都有意義,會引發許多關於設計教育的後設思維。

明天要很專心才能同時處理許多線索的對話吧?期待~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