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未來設計師的社會學入門」今天到第七週,輪到古典社會學四位大家的最後一位Marx。坦白說,能夠在課堂裡大大方方地介紹Marx,真的很有呼吸到自由空氣的爽快感,我年輕時的台灣可不是這樣,有好些發生在身邊的戒嚴事可以回憶分享,啊不然下週跟學生來聊聊吧!
繼Simmel之後,讓我頭痛的是Marx, Simmel的定位我掙扎五年後終於今年搞定,他可能會成為我繼柳宗悅後的又一個「靠山」,哈哈。
怎樣在整本書的古典篇中給Marx定位一直傷透腦筋。過去一直有在考慮的一個方案是:將Marx整個拿掉!!保留只談塗爾幹、韋伯、齊美爾這三大家,過去不是沒有這樣的書寫法,但現在恐怕會有很大爭議。
而且沒有提Marx,無論如何必然帶著「迴避」與「不誠實」的嫌疑(確實就是,沒只嫌疑,哈哈),對一本試圖進行DxS新綜合的書而言也不應該,但如何踩定一個可以跟書後面2/3的socio-design群學理論基礎邏輯理路一致的評價立場實在不容易。(你大概從這裡就知道Wright的《Real Utopias》離我有多遠了。)
教室裡設計系學生對Marx的正面感應是清楚的(如果沒有一絲感動那還是年輕人嗎?哈哈),而且Marx給設計的警戒與思維的境界都是實存無法取代的。所以,我決定改變策略要來逆向操作(其實刪除Marx才是吧?)下週我反而要來加開一場Marx,給他特別待遇,來個古典社會學的「三打一大亂鬥」,取名為Marx and Beyond集中處理清楚再來開進現代社會學。
這學期我每週下課後都會在FB上介紹三本書給同學當課外閱讀,剛剛po的三本,兩本是萬毓澤寫的,另一本是舊同事宗弘導讀的《共產黨宣言》,實在非常感謝有這些書的存在,尤其是萬毓澤的兩本書是很好的養分,我很高興學生可以讀到這麼優質可口的補充材料,再加上我不至於太離譜的Marx理解(面對萬大師要小心講話),相信學生會有滿滿的收穫。
設計學院裡的課程可以師生學習Marx思想到這麼痛快,應該很少見吧?哈哈~